天橋清真寺

天橋清真寺

天橋清真寺是蚌埠市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1932年蚌埠地區。天橋清真寺總面積為752多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典型的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四合院為主的建築模式。寺中有碑刻,石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橋清真寺
  • 始建於:1932年
  • 位置:蚌埠市中心地區
  • 文物級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原為:蚌埠雜耍說戲集中地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建築特點,風格特點,主要建築,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天橋清真寺位於蚌埠市中心地區的天橋南側。原為蚌埠雜耍說戲集中地。現其南側為花鳥市場,西側為大型商場,寺後為鐵路,仍處在市中心地段。始建於1932年,由河北省籍的穆斯林韓福興、楊官亭募捐集資。在天橋南側購平方30間。改建為清真寺;
1942年由楊幕唐、李捷升等穆斯林捐款募化。並有田子錚等穆斯林支援幫主擴建。成為蚌埠最壯觀的清真寺;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政策,曾撥款對禮拜大殿進行改建。
天橋清真寺隨蚌埠是產生而興起。其人文環境類似北京天橋,是民間藝人、說唱雜耍的場所。清真寺坐落其北。為伊斯蘭教較早在蚌埠的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來做活動的教民每天約40人左右,該清真寺為模範禮拜寺(省級,2002年)2008年評為“和諧宗教活動場所”。
對於蚌埠的歷史來說,天橋清真寺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其建築也是蚌埠的重要景觀。在民族、宗教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作用。其建築群落基本完整、2010年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規模建制

用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四合院為主的建築模式,建築面積752平方米,整座建築以禮拜大殿為中心,兩側為南北講堂;男女沐浴室;大殿對面為對廳;大殿前有兩百多平方米的院落,整個建築莊嚴肅穆,雄偉壯觀。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清真寺為歇山式建築,四角挑檐,大殿前廊西側有碑刻,牆體、基座為石質。牆體青磚,地基高出地石1米。有台階可登入。為中國傳統建築形式。

主要建築

其中大殿坐西朝東,明三暗九,磚木結構,底層青磚灰瓦,四角挑檐;內部屋架為花旗松方形疊式大架,結構牢固堅實。二層以上砌築成六角形“望月樓”,有盤梯可以登上頂層,屋蓋為木結構,傘形承托。大殿西外牆中置“照壁”一方,兩側各設門庭一座。“望月樓”正面從上至下,依次鑲嵌著青灰色磨磚的圓形阿拉伯文“都阿”和漢文“清真古寺”、“化肇無極”橫匾兩塊。
建寺歷史被以碑文的形式清晰地記錄了下來,並鐫刻在大殿北側。而大殿南側鐫刻的是楊慕唐夫人張朝真代夫捐贈房產的碑文。楊慕唐生前奔走各地,為重建清真寺籌募基金,而歸真後,又將自己位於青年街的十五間住宅無償的捐贈給了清真寺。
六角形的“望月樓”聳立半空,十分壯觀,成為蚌埠的一景,過去從北方乘火車進入市區或淮河路天橋,一眼可見這玲瓏的建築。
而關於望月樓的用途,與穆斯林的重大節日密不可分。伊斯蘭曆是一種純粹的太陰曆,完全以月相為準,以日落為一天的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與農曆不同。每當新月出現時定為每月的一日,全年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有11個閏年,其最大的特點是不置閏月。因此,每年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封齋、開齋的起始,阿訇都要登高看新月,看到新月,才宣布開齋或封齋。望月樓因此而得名。

地理交通

天橋清真寺位於蚌埠市中心地區的天橋南側。
蚌埠市天橋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