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齋掌柜為京東武清縣人,馬聚源帽店出錢,天成齋口西口路北開了個小鞋店。共有職工四五個人,天成齋的職工,不管前櫃還是後櫃,大部分是京東武清、香河一帶人。樓上做活,樓下營業,開業後,生意很是興隆。天成齋鞋店坐落在前門外鮮魚口西口路北。開業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只是一間店鋪的小買賣,但由於它設有作坊,自產自銷,製作的靴鞋材料真實、做工精細、結實耐穿,從開業以來,生意興隆,逐漸發展成擁有天源齋、天利齋、天華馨、天成齋等幾家鞋店分號的馳名老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成齋
- 創立時間: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 涉及領域:製鞋工藝
- 產品特點:材料真實、做工精細、結實耐穿
歷史沿革,規模,服務理念,品種,
歷史沿革
從天成齋開業,直至北京解放,生意始終
興旺。1956年,天成齋參加了公私合營。人民政府根據當時的情況,把包括內聯升鞋店在內的幾十戶鞋店,都合併到天成齋裡邊來,統一生產,聯合經營。除天成齋得原址鮮魚口門市部外,又在前門外廊房頭條路南設立了三件,門臉的“天成齋鞋店”。
文革期間(1966年),天成齋的牌匾被摘掉,改名為“向陽鞋廠門市部”。
文革結束(1978年),向陽鞋廠門市部改名為“北京布鞋廠門市部”,隨著廊房頭條門市部也撤掉了。
由於廣大民眾的要求,1985年初,在鮮魚口原址恢復了天成齋老字號。
現在的天成齋店堂也擴大了,經營的品種除保留了元口千層底布鞋和相巾千層底布鞋傳統產品外,大量增加了各式皮鞋、塑膠涼鞋、合成革鞋等新產品。
規模
天成齋鞋店坐落在前門外鮮魚口西口路北,開業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它自產自銷,製作的靴鞋材料真實、做工精細、結實耐穿,從開業以來,生意興隆,逐漸發展成擁有天源齋、天利齋、天華馨、天成齋等幾家鞋店分號的馳名老店。京東武清縣人,馬聚源帽店出錢,為領東掌柜,在前門外鮮魚口西口路北開了個小鞋店。樓上做活,樓下營業,共有職工四五個人。開業後,生意很是興隆。 當時就有“富人買鞋去內聯升,窮人買鞋進天成齋”之說(過去的老北京人常說,當官的、商店大老闆買鞋都去內聯升,農民、力工買鞋進天成齋。)。天成齋的鞋,以質量堅固耐穿受到人們的歡迎。天成齋生產的鞋,有農村農民和城市一般市民愛穿的直腳圓口皂,有八旗兵、綠營兵、轎夫、跤手、趕腳的常穿的足青布雙臉鞋,有腳行(搬運工)、趕車的喜歡穿的灑鞋,有老人冬天穿的大雲頭“老頭樂”,有下雨時穿的油靴。
天成齋生產的鞋,日漸供不應求,同治年間,就在鮮魚口布巷子北口路東開設了第一個分號天源齋鞋店。光緒年間,又在鮮魚口中間路南開了“天成齋分號”。隨後,在天成齋分號東側開了天利齋鞋店。到了民國年間,天成齋根據社會新潮流的發展,在鮮魚口路北開了個專賣女繡花鞋和各式皮鞋的天華馨鞋店。天成齋鞋店成為北京遠近鄉村皆知的鞋店了。
服務理念
天成齋鞋店在生產上,選料真實,製做認真;在對待顧客上,不敷衍,
質次保換,一 保到底的經營作風換來的。天成齋的雙臉鞋和灑鞋是該店的名產品。所謂雙臉,是在鞋面前縫有兩條平行的皮條,一是好看,二是為了結實。天成齋的雙臉鞋有兩種,一種是勞動者穿的足青布面雙臉鞋,另一種是武術界、善朴營摔跤的穿的緞子面和禮服呢面的雙臉鞋。灑比雙臉鞋更耐穿,前面也縫有兩條皮臉,不過是“人”字形皮臉,足青布鞋面還要縫成菱形的圖案,並且鞋底是加厚不分層,全包的“山底”。
天成齋的職工,不管前櫃還是後櫃,大部分是京東武清、香河一帶人。
品種
雙臉鞋、灑鞋、圓口皂、老頭樂以 及油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