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天峰山古建築群,始建於明萬曆年間。
老君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 1573~1619年),為當地鄉官坤士興建。據民國年間的《重修天峰山老君殿並新建玉皇閣觀音寺記》碑載:“明萬曆間,有土人羅五,昔牧羊入山,遇一白髮老人跨牛而來,謂之日:‘此仙都也’,轉瞬不見,知為老君,乃遍告官紳,即山之南建一石閣為老君,遂以老君名。”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前任分州葉印昆首捐建前殿以供藥王(華佗),後殿供老君並置兩廂”。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南斗會進行大規模修葺,前殿改為平屋三楹;後殿兩廂重新彩畫,四周築起石圍牆,清鹹豐七年因兵患被毀。清光緒初年重建老君殿、藥王殿並添建玉皇閣、靈光殿、觀音殿、土主廟、功德坊、三天門。
玉皇閣重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
天峰山古建築群於1984年開始修復山門、殿閣、廂房、廚房、照壁等建築,新修了步行台階419級和1200餘平方米的打歌場。
建築格局
天峰山古建築群包含玉皇閣、老君殿、靈宮殿、土主廟、觀音殿、藥王殿、功德坊、三天門等八個主要建築及附屬建築,高大石牆環繞成院,占地約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800平方米。兩側有修真禪師墓組成。玉皇閣為三開間重檐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三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築。老君殿、靈官殿、藥王殿、觀音閣、土主廟均為三開間抬梁式青瓦頂木結構建築。三天門、功德坊為石結構牌坊式建築。
主要建築
老君殿
老君殿為單檐式歇山頂三楹木結構建築,殿前高懸“道德五千”巨匾。有楹聯:“位鎮清虛道高九五,尊居太上德遍三千”“涉世葆良心真如白日懸來湛湛須知天道善,登峰凌絕頂最仰捧紅雲處洋洋倍感聖恩多”“老君選就道德佛地四時香客虔誠祀奉,仙峰勝境靈奇秀美三縣黎庶雲集潮湧”。殿前檐柱為一對木雕雙龍抱柱,柱礎為童子抱柱石雕造象。
玉皇閣
玉皇閣重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為三層,閣式建築。下層為長方形歇山頂,上層為八角攢尖頂,無斗拱,整個建築通高約11米。
龍勝門
龍勝門由功德坊、天柱門組成,整體結構為一高兩低牌坊式,以石料為主。四棵石柱,前兩棵為蟠龍圓柱由一對雄獅支撐。後兩棵為方柱,一對大象背負,意為前獅(思)後象(想)的箴言玄理,門中掛一石匾,上書“擎天柱石”,聯:“高峰建仙閣使崇內風流人物似駕祥雲終吁歇息地,低嶺安靈偕宜普天文潤騷客如踏彩雲始得上天梯”。《重修天峰山老君殿並新建玉皇閣觀音閣記》碑文記載:“一峰秀出插天際,昔稱玉筍名日:此仙都也。轉瞬不見,知為老君,l乃遍告官紳,古殿一廈巋然獨存,金容原在。光緒初,紳首劉思禹(蔭縣主薄世職),高洳夔等倡捐募資重建。新修正殿,靈福殿,藥王殿等,民國元年,劉文明(道號步善)上山主持,募資續修……鑄鐘一口。民國四年蕭緣善(黎縣人)居士夙抱出家修道東涉,又值吉北明月西升則舉心,到些天峰山住持常守,四面普化則建各殿,妝塑一切佛像金身。”
歷史文化
老君聖誕會
農曆二月十五日為老君聖誕會,“四方民眾蜂踴蟻附,雲集天都,吹笙鼓舞,尚存上古之淳風,”此習俗沿襲至今。會期來自大姚、姚安、南華、祥雲等縣的彝族、漢族民眾數萬人,扶老攜幼,背著乾糧,從四面八方匯集在老君殿,舉行盛大的洞經音樂會,誦經拜唱,青年男女在打歌場上隨著動聽的笛子、三弦、蘆笙等樂曲載歌載舞。
文物價值
天峰山古建築群的石雕是一代石雕藝人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有生命、有靈魂的藝術,是一種具有雕刻語言的石文化,其豐富的文化積澱使天峰山更具神采,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推動了普淜鎮文物工作的健康發展,為普淜鎮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歷史佐證。
保護措施
2012年1月7日,天峰山建築群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16日,天峰山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位置
天峰山古建築群位於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普淜鎮天峰山。
交通
從祥雲縣城區出發,自駕大約1小時30分鐘可到天峰山古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