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菜茶原產於福建省寧德市天山山脈,為有性群體品種,是寧德茶發展歷史的活化石。唐朝時期,天山茶區以天山菜茶制“臘麵茶”進貢,;明朝,改制“芽茶”“葉茶”進貢。1979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著《茶樹品種志》,“天山菜茶”錄入為中國名優茶品種,為“天山白”、“天山綠茶”、“天山工夫紅茶”的主要加工原料。
基本介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芸香目
- 科:山茶科
- 族:山茶族
- 屬:山茶屬
- 分布區域:福建寧德天山山脈
- 中文學名:天山菜茶
天山菜茶原產於福建寧德蕉城的天山茶脈,分布於龜山、赤溪、霍童、洋中等地,為有性群體品種。
天山菜茶起源於1萬多年前,其在天山茶脈世代繁衍,在天山各地形成了豐富的優異種質資源。經本省及本區茶葉科技工作者郭元超、周玉璠、詹梓金、周師清、鄭康麟、吳洪新、阮克醇、陳年賜、呂泉達、黃振堂、黃先健、林成起、繆芳等人先後多次調查研究,在天山茶脈發現十餘處有野生茶的天然分布。
從唐朝甚至更早期,天山菜茶就已被製成貢茶。在唐朝、五代時期天山茶脈的茶農已制“臘麵茶”進貢皇室;明朝萬曆年間,天山菜茶改制散茶,產天山“芽茶”、“葉茶”作為貢品。據萬曆《寧德縣誌》記載:常貢品“芽茶”;《福寧州志·食貨·貢辨》更是詳細記載:“芽茶84斤12兩,葉茶61斤13兩”。
天山菜茶形態特徵與經濟特性:樹冠高幅通常1~2米,樹姿多為半開張,部分梢直立或披展,分枝低矮,主幹不明,枝條斜生或稍直。葉多水平著生,形橢圓或長橢圓葉長9.0cm,長者達16cm,寬4.0cm,寬者達6cm,長寬比1.58~2.67,平均2.25,大葉型占53%,中葉型占47%,屬中葉種,葉尖漸尖或略實,葉面一般平展,肋骨狀尚明,或略面卷,葉肉厚脆者占70%,薄軟者30%,葉色綠或濃綠油亮,部分暗綠。
芽梢尚肥壯,多為綠色,部分黃綠或紫紅色,芽毫不多,多毫者約占20%,一芽三葉長7.0cm,重0.47g,一芽二葉長4.9cm,重0.21~0.25g。春茶萌芽,開採期稍遲。魚葉開張多在四月上旬或中旬,遲者至四月下旬,一芽三葉開採期約在四月下旬,遲者至五月上旬,屬中遲芽種。抗寒性強,適應性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