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塔(北京西城區寺塔)

天寧寺塔(北京西城區寺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寧寺塔是中國遼代佛教建築。在北京西城區(原宣武區)廣安門外天寧寺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寧寺塔
  • 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區
  • 性質佛教建築
  • 建築時間中國遼代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
  • 開放時間:9:00-16:00
  • 建議遊玩時長:20-30分鐘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構造,

簡介

據清《日下舊聞考》引舊籍考證,寺始建於5世紀北魏孝文帝時,初名光林寺。隋仁壽二年 (602)稱宏業寺。
唐開元改天王寺。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萬安禪寺。元代寺院毀於兵火,殿宇無存。
明永樂時重修,宣德間改今名。天寧寺坐北朝南,現存古塔 1座,清代重建山門、彌陀殿及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兩次重修天寧寺碑記等。
天寧寺塔始建無明確紀年。
梁思成考證應為遼代所建,明、清兩代曾進行過多次修葺,是北京現存著名的古塔之一。
1988年隨著北京市西廂工程的竣工,天寧寺塔被修葺一新,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京城的一道亮麗風景。

構造

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築。據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證,天寧寺塔的建造年代為遼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
據1992年大修時發現的遼代建塔碑可知,此塔建於遼天祚帝天慶9年至10年,即公元1119-1120年。
天寧寺塔塔高57.8米, 為八角十三層檐密檐式實心磚塔。整體結構自下而上為:基座、平座、仰蓮座、塔身、十三層塔檐、塔頂、寶珠、塔剎。
基座呈八角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 個壺門形龕,內雕獅頭。
上層略內收,每面為5個壺門形龕,內浮雕坐佛,上下層轉角處均浮雕金剛力士像。
仰蓮座共3 層,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設有半圓形券門,門兩邊雕有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雕像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十三層塔檐逐層收減,呈現出豐富有力的卷剎。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偉壯麗,體現了遼代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
塔為密檐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 57.8 米,塔基為方形平台。
底部為須彌座,在須彌座束腰部位的壼門雕有獅獸頭,間柱上浮雕纏枝蓮紋,轉角處雕金剛力士像。須彌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壼門內雕刻坐佛像,間柱及轉角處均雕有金剛力士像。
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欄、斗栱均仿木結構,再上施三層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門,門側磚雕天王像。
余之四面為直欞窗,窗側磚雕菩薩像,形象生動,是遼代雕塑藝術的精品。
塔檐為飛檐疊栱十三層,逐層收迭,使塔的外輪廓形成緩和弧線。每層塔檐下施仿木結構的雙抄磚雕斗栱。塔頂用兩層八角仰蓮上托小須彌座承寶珠。
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現了遼代密檐磚塔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實例。
同時該塔又是研究遼代南京(今稱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
該塔年久失修,再加上自然災害,已受到嚴重破壞。1976年 7月唐山地震波及北京,頂部受損嚴重,塔剎坍塌,塔桿外露,個別磚雕也被震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