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背景
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成立。11月6日,原隸屬華北人民政府交通部的華北郵政總局改隸郵電部。12月,郵電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郵政會議,以迅速將解放戰爭時形成的各大區郵政予以統一。會議決定統一全國郵政業務、制度、規章,確定郵票銘記為“中國人民郵政”。隨著鄉郵建設、擴大報刊發行和包裹郵寄業務,郵票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全國郵政會議召開期間,華北郵政總局即向華東郵政管理總局發出公函,委託其在上海招商印製“全國通用普通郵票”。早在1949年10月,華北郵政總局即委託商務印書館印製華北區普通郵票,共7種面值,圖案取自“紀1”郵票上的天安門構圖。此次仍由商務印書館對華北區普通郵票的天安門圖案略加修改完成製版,從遴選現成圖案到擇定熟悉廠家,均反映了當時郵政部門的急迫心情。1950年1月5日,郵政方面與商務印書館簽訂了《印製平凹版中國人民郵政普通郵票契約》。這套日後被編號為“普1”的郵票,製版印刷工藝同於“紀1”。“普1”郵票共印製了3億枚,由於印製期間郵資頻繁調整,加之時間緊迫,這套郵票的製版不盡如人意。但這套面值齊全的普通郵票,極大地緩解了全國郵局的視窗業務。同時,為普通郵票的印製發行摸索了新圖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郵票史上有其不可小覷的地位。
1950年2月10日,為了滿足新中國郵政業務的迅速發展,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天安門圖案(第一版)》普通郵票,全套9枚。
制票參數
票面圖案
圖案由天安門城樓和華表組成。這套郵票採用膠版印刷,膠版的特點是圖案花紋和空白部分相平;圖案上邊兩條邊線下的第一條橫線與右面框線不連線;華表石柱中部的右邊五條橫線與柱身相連;圖案左右兩邊的內框線線是由上至下與下框相連;天安門上空白云為三朵;天安門城牆上沒有懸掛毛澤東畫像。
郵票賞析
畫面採用側視角度造型,突出表現了天安門城樓那重檐飛翹的壯美雄姿;畫面左下角聳立著漢白玉石華表,既使天安門景色得到完整,也起到了平衡、勻稱畫面的作用;天安門上空繪有飄動的白雲,寓意新中國蒸蒸日上;郵票採用雙面值,阿拉伯數字面值與銘記用通欄形式置於圖案底部,漢字大寫面值設計在左上角,醒目突出。整個圖案典雅樸實,小巧精美,形成了新中國普通郵票的獨特風格。
郵票價值
(一)在全國郵票統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郵政事業,是在繼承解放區郵政和接管改造“
中華郵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9年至1950年上半年,是全國郵政統一的關鍵時刻。百廢待興的郵政業務面臨著許多困難,而與郵政業務關係最為密切的郵票發行問題日益突出。那時,代行郵政主管職責的華北郵政總局,一方面以“華北人民郵政”名義發行供華北解放區使用的郵票;一方面積極籌印三套全國通用紀念郵票,即紀1《
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紀念》、紀3《
世界工聯亞洲澳洲工會會議紀念》,但畢竟數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全國性的需求。因此在1949年12月的全國郵政會議召開期間,代行郵政主管職責的華北郵政總局向華東郵政總局發出公函,委託其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製“全國通用普通郵票”3億枚,以緩解日漸緊張的郵票供應,也為當時剛剛完成的全國郵政統一提供了用票的保障。
(二)首次使用“中國人民郵政”銘記
郵票銘記反映了郵政的性質。在解放戰爭後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根據地建立的郵政組織,習慣稱為“××(地區名稱)人民郵政”。1949年華北郵政總局籌印全國通用紀念郵票時,擬用的郵票銘記為“中華人民郵政”或“中國人民郵政”,紀1、紀2、紀3實際印製時均使用前者。“
中國人民郵政”的銘記最早出現在解放區郵票上。1949年12月9日發行的西南區進軍圖郵票上已使用了“中國人民郵政”,同月發行的西南解放紀念郵票上,也用了同樣的銘記。特別是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後正式公布的國家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簡稱為“中國”,因“中華”非中國簡稱,故經全國郵政大會決議統稱“中國人民郵政”。就這樣,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的正式銘記,終於得以確定。不僅在第一套全國通用普通郵票上,在以後的42年時間內,包括普通郵票、加字改值郵票、紀念郵票、特種郵票、航空郵票、包裹郵票、欠資郵票、軍人貼用郵票、“文字”郵票及編號郵票,以及郵政用品類的郵資信封、郵資明信片、郵資郵筒等,均使用“中國人民郵政”銘記,一直使用至1991年底。與此同時,全國郵政所有的專用器具用品(如郵袋、郵筒、郵車、郵輪)上的郵政名稱,繞統使用“中國人民郵政”名稱。“中國人民郵政”對新中國郵政史和郵票史有著開啟先河的歷史作用。
(三)配合郵資頻繁調整的調配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50年1月至7月間,中國國內的常用郵資出現較為頻繁的變化。相應的各種郵件種類郵資也頻繁調整。在郵資變化如此大的期間,紀1、紀2、紀3這三套紀念郵票,一共11枚票6種面值的設定無法適應全國各地日常郵政業務的需要。故此,第一套全國通用普通郵票全套9枚9種面值的發行,較大程度地解決了各地郵政業務不同用票的需求,特別是3億枚的發行量投放到各地郵政視窗後,大大緩解了全國郵政業務面臨的壓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普1”的天安門圖案
新中國第一套普通郵票採用的天安門圖案,源於之前華北郵政總局在1949年10月籌印的華北區普通郵票(簡稱“華北天安門圖普票”)。華北天安門圖普票是採用1949年10月8日發行的“紀1”上的天安門(包括華表和飛機)圖案,這次用作全國通用普通郵票時,只是改變銘記,調整面值位置和色彩,刪去飛機,並在圖案四周加雙線。這些均由時任華東郵政總局上海供應處郵票科繪圖員的
孫傳哲直接根據上級要求修改。因為孫傳哲先生早些時候為張仃、鐘靈設計的“紀1”鉛筆畫郵票圖案進行過整理加工,並繪成製版圖。後來的華北天安門圖案普通郵票則由孫傳哲先生輕車熟路,依據“紀1”的天安門主體圖案設計而成。由此可見,就設計而言,新中國的“紀1”和“普1”郵票上的天安門圖案實際上依據的是相同的原圖。這套郵票採用的天安門圖案,更是在以後發行的全國通用普通郵票上頻頻出現,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郵票畫圖,以致集郵界為了便於區別這些圖案相似的普票,乾脆把“普1”叫作“天安門圖案(第一版)”,把之後的幾版普通郵票依次叫作:“天安門圖案(第二版)”“天安門圖案(第三版)”等,可見天安門圖案影響之大。
(五)“普1”的雙面值設計風格
郵票的面值也是郵票的要素之一。縱觀人民郵政統一之前的各解放區郵票,無論是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東區、西南區、華南區郵票,在郵票面值的設定上均出現中文面值和阿拉伯數字面值並存的特點。“普1”郵票除了圖案採用人們熟悉的天安門圖案以外,同樣在郵票左上方和右下方分別設計有中文和阿拉伯數字的面值。這套全國郵政總局成立後發行的第一套全國通用普通郵票沿襲人民郵政雙面值的設計風格,也影響了以後陸續發行的普通郵票面值的設定。即使是1955年7月16日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新幣值的工農兵圖案普票也仍然沿用雙面值的設計。雙面值郵票某種程度也為郵票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了方便,為後續普通郵票設計和發積累了經驗。
真偽鑑別
這套郵票發行後,主要用於通信。在通信中大量消耗之後,存世的新票比較少。因此,現如今的集郵者要想收集全套新票,有一定的困難。隨著集郵者對收集普票的重視,普1的售價就越來越高。利慾薰心的造假者,便乘機利用現代高科技,偽造出十分逼真的贗品。這種贗品,不要說缺乏鑑定經驗的集郵者難辨其真偽,就是專門收集普票的集郵家,有的也難辨真偽。這種贗品採用與真品相同的版別印製,刷色相同,圖幅、票幅與真品一樣,所用紙張也與真品相近似。因此,在鑑定其真偽時,最好採用將其與真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鑑定。這樣便可發現,贗品與真品在細微之處存在較明顯的不同。如無真品在手,只要用高倍放大鏡認真仔細地觀察郵票圖案上的文字和線條的細微之處,就可以發現贗品的一些破綻。因為贗品是利用真品翻拍製版,在製版過程中,郵票圖案上文字的筆鋒,線條的粗細,不可能與真品完全一模一樣,這就是贗品的破綻。據此便可辨其真偽。此處就普1中面值200元、800元2枚票的鑑定方法介紹如下:
看版別:贗品儘管採用與真品相同的版別印製,但因它不是用原圖稿來製版,而是利用真品進行翻拍製版,在製版過程中,郵票圖案上的線條和文字,難免會出現差異,如線條模糊不清,文字筆鋒變鈍,筆畫變粗或變細等,據此發現其與真品的差別。
看郵票的銘文和面值:普1真品“800元”郵票上的“中國人民郵政”銘文和面值“搠佰圓”其文字筆鋒尖銳,偽品有的筆鋒變鈍,其中“國”字、“民”字、“搠”字,偽品同真品有較明顯的不同。
看天安門城樓下的拱門洞:真品拱門洞裡的橫線條都很清晰;偽品則模糊不清。
用紫光燈鑑別:真品在紫光燈照射下,白紙面呈暗紫色;偽品所用紙張雖與真品比較相似,但在紫光燈照射下,白紙面則呈亮白色。用此法可迅速鑑別出這批偽品與真品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