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如

天如

天如,(人名)元沙門,名惟則,號天如。得法於中峰,住姑蘇之師子林。

基本介紹

  • 本名:元沙門
  • 別稱惟則
  • 字號:天如
  • 所處時代:元代
基本介紹,出處,

基本介紹

天如惟則(1286-1354)是元朝臨濟宗禪師,江西省吉安縣人,俗姓譚,幼年於禾山剃度,後來至浙江省天目山參學,得法於中峰明本禪師(1263-1323),成為法嗣。據《天如和尚語錄》云:“(惟則)十歲以來,拍盲學坐,將貪嗔痴當頭按下。” 惟則早年薙髮,在未遇明師前曾有一段時日在盲修瞎練的過程中渡過, 後來遊歷天目山,禮拜中峰明本為師之後,才知曉何謂參禪學道,蹉跎歲月的辛酸使得他後來自覺地揀別禪淨,乃至倡言“禪淨一致”,並且成為臨濟宗虎丘派之傳人。
惟則禪師倡言“禪淨一致”跟他早年“拍盲學坐”的經驗有關,由於明師難遇,且真能參透公案,明瞭禪意的人不多;再者痛念生死輪迴之苦的人不多;三者放得下世間虛名、擺得脫妄緣惡習的人亦不多,因而他認為參禪有其難以突破之處:
一是最初不遇真正善知識與之開發指示,所以根腳不穩,趨向不端正。……第二不能痛將生死事大為念,既無勇猛精進之工夫,又無久遠不退之志氣。……第三或於世間虛名浮利上照不破、放不下,或於世間妄緣惡習上坐不斷,擺不脫。
惟則禪師提出“淨土禪、禪淨土”的觀點,是以淨土法門收攝禪法,還是以禪法涵攝淨土法門?惟則從永明延壽(904-975)的《四料簡》來揀擇禪、淨問題,認為《四料簡》盛讚淨土法門,如孤峰絕岸,壁立萬仞,令人有不可逾越雷池一步之勢,然就禪師身份而觀,他如此做法令人感其貶抑禪宗,高揚淨土法門,事實是否如此?本文擬順著惟則對《四料簡》的探討,以開展“淨土禪、禪淨土”之實義,並由“禪淨一致”及“禪淨雙修”兩個議題來闡述惟則如何審視禪淨之間的糾葛。大凡我們皆知揚淨毀禪,不但不懂禪,而且不識淨,這恐是修淨業行者的弊病。反之,禪者盛倡“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如不知此乃已證法身的大菩薩才能實際體證,而空腹高心,廢棄事修,這恐是禪者的弊病。惟則要處理的就是禪、淨是否可以兼帶而修?以及從禪或從淨而證悟後,對禪淨一致的體認態度。
惟則禪師的主要著作有《天如和尚語錄》、《楞嚴經會解》、《淨土或問》等。其中《天如和尚語錄》由其法嗣善遇所編輯,初刊《語錄》四卷,《別錄》五卷,並附有至正九年(1349)的序文;後又續刊《剩語集》二卷,包含《淨土或問》及《宗乘要義》。 至正十四年(1354)於雲棲寺改編為九卷,挪移《淨土或問》,別行一冊。日本中野達慧等編之《卍續藏經》所收錄之《天如和尚語錄》,是以江戶時代之刊本為主,此版本有楊宗端、無學野人二篇序文,卷末附歐陽玄(1283-1357)之“師子林菩提正宗寺記”,另外荒本見悟、岡田武彥主編:《日本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亦據此版本影印發行。
《楞嚴經會解》流布約二百年,且為人“交口贊善,而兢相講習。” 但亦有持反對看法,如馮夢禎(1548-1595)說:
是經譯梵以來,疏解者十餘家,唯天如《會解》,學者翕然宗之。以為是足盡《楞嚴》矣,不知此天如之《楞嚴》,非如來所說之《楞嚴》也。
認為《楞嚴經會解》里有太多惟則的主觀看法,因他援引各宗派的注釋書來解釋《楞嚴經》時,時有個人意見,《楞嚴經會解》因而受到質疑。錢謙益評斷得更透闢,他說:
垂二百年乃有異議,有人言此天如之《楞嚴》,非如來所說之《楞嚴》也。《蒙(鈔)》詳定此《(會)解》,其宗印雖本原天目,而教眼則專屬天台。
點撥出惟則以天台宗的教理來詮釋《楞嚴經》,這樣的說法應是正確的。惟則同樣以天台教理來鋪陳他的《淨土或問》,亦即他運用頗多的天台教理來闡述淨土思想,乃至禪淨一致的觀念。

出處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注楞嚴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補註稱為會解,盛行於世。交光之楞嚴正脈疏曰:‘自元末及今二百餘年,海內講聽楞嚴者,惟知有會解,而他非所尚。’馮夢禎之本住白文序曰:‘是經譯梵以來,疏解者十餘家,唯天如會解,學者翕然宗之。以為是足盡楞嚴矣,不知是天如楞嚴,非如來所說之楞嚴也。’
《佛光大辭典》
「惟則」條(節錄):(?-一三五四)元代臨濟宗禪僧。又稱惟則。吉安永村(江西吉安)人,俗姓譚。號天如。幼於禾山剃髮,後游天目山,得法於中峰明本禪師,為其法嗣。元順帝至正元年(一三四一)住蘇州師子林。翌年,門人等合力斥資,建造菩提正宗寺,請師登堂說法,大宏臨濟宗風。敕賜「佛心普濟文慧大辯禪師」及金襴〔音藍,古代一種上下衣相連的服裝。〕衣。注楞嚴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補註,此即楞嚴經會解二十卷。又造楞嚴經圓通疏十卷。復窮究天台永明之教旨,兼弘淨土教,著淨土或問,破除淨土教之疑惑,策進修行。此外,有禪宗語錄、十方界圖說等著述。至正十四年示寂,世壽不詳。〔續釋氏稽古略卷一、五燈會元續略卷六、五燈嚴統卷二十三、淨土聖賢錄卷四、釋氏疑年錄卷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