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裡》是一部低幼短篇童話集,充滿童真、童趣,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情節和語言講述了一個個真善美的故事,字裡行間流露著作者對兒童的關愛之情,是一部可讀性極強的作品集。
基本介紹
- 書名:天天典藏•葛翠琳:春天在哪裡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01頁
- 開本:16
- 作者:葛翠琳
- 出版日期:2012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606153, 75016061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春天在哪裡》用淺顯的文字,通暢的敘述,富有節律和畫面感的語句,精湛的傳承和再現了中國語言文學的神韻。
作者簡介
葛翠琳,漢族。一九三〇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生於河北樂亭縣,畢業於燕京大學社會系。一九四八年參加工作,曾在北京市文聯、北京市作家協會任創作人員,國家一級作家,曾任全國婦聯執委、北京市政協委員,現離休。一九四九年開始發表作品,一九七九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要作品有散文《魂系何處》、《告別天安門》、《玫瑰的風骨》、《壯麗人生血與淚》等,童話《野葡萄》、《會唱歌的畫像》、《幸運明星》、《鳥孩兒》、《翻跟頭的小木偶》、《核桃山》等,詩歌《我們的小隊長》,劇本集《小淘氣兒的決心》。作品《魂系何處》獲新中國四十五周年北京市文藝創作一等獎,紀念北京市文聯成立五十周年文藝創作貢獻獎,《無名》獲北京市文聯、《北京日報》評獎一等獎。童話《野葡萄》、《翻跟頭的小木偶》、《會唱歌的畫像》、《核桃山》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多部(篇)作品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電視片《野葡萄》於一九八六年在慕尼黑電視節榮獲青少年電視節目獎。
媒體推薦
葛翠琳的不少童話名篇,是可以作為全世界兒童共有的童話珍品,進入兒童文學寶庫和世界童話史冊的。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陳建功
六十年風風雨雨,您與中國的文學事業,尤其是兒童文學事業共同走過,您是一名戰鬥力永不衰退的老兵,是一名認真的寫作者,我由衷地感佩您。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高洪波
葛翠琳以她的文學業績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歷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以她一顆充滿關愛的心,在兒童文學園地上耕耘播種,培育新苗。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金波
葛老師是位充滿愛心的好作家、好阿姨、好媽媽、好奶奶。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馬光復
淺顯的文字,通暢的敘述,富有節律和畫面感的語句,精湛地傳承和再現了中國語言文學的神韻。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張潔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陳建功
六十年風風雨雨,您與中國的文學事業,尤其是兒童文學事業共同走過,您是一名戰鬥力永不衰退的老兵,是一名認真的寫作者,我由衷地感佩您。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高洪波
葛翠琳以她的文學業績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歷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以她一顆充滿關愛的心,在兒童文學園地上耕耘播種,培育新苗。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金波
葛老師是位充滿愛心的好作家、好阿姨、好媽媽、好奶奶。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馬光復
淺顯的文字,通暢的敘述,富有節律和畫面感的語句,精湛地傳承和再現了中國語言文學的神韻。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張潔
圖書目錄
春天在哪裡
迷路的小鴨子
小花瓣兒書籤兒
飛上天的魚
小老鼠·鼠老大
傷心的小狐狸
抬花轎
坐馬車
愛吹牛的小胖豬
小鴨子學跳舞
牛大伯·驢大嬸
小山羊
空中小屋
雪孩兒捉迷藏
新年媽媽和四季
春天敲門
樹葉鼻子
遠方寄來的太陽
貝殼孩兒
花孩子
快活的小河
落花生·喇叭花
孩子·魚·海螺
發現
參孩兒
聰明的小龜
掛鈴鐺的小貓
誰醜?誰美?
小銅鏡
最美的
銀鴿兒和紅冠子小公雞
看不見的珍寶
蒲公英的種子
摘山果
山林里的故事
能跑會跳的房子
兩條腿的快馬
小花狗上學
小胖豬洗澡
葫蘆屋·葫蘆船
綠色小屋
小白鵝找媽媽
清水河·花果林
小機靈歷險記
迷路的小鴨子
小花瓣兒書籤兒
飛上天的魚
小老鼠·鼠老大
傷心的小狐狸
抬花轎
坐馬車
愛吹牛的小胖豬
小鴨子學跳舞
牛大伯·驢大嬸
小山羊
空中小屋
雪孩兒捉迷藏
新年媽媽和四季
春天敲門
樹葉鼻子
遠方寄來的太陽
貝殼孩兒
花孩子
快活的小河
落花生·喇叭花
孩子·魚·海螺
發現
參孩兒
聰明的小龜
掛鈴鐺的小貓
誰醜?誰美?
小銅鏡
最美的
銀鴿兒和紅冠子小公雞
看不見的珍寶
蒲公英的種子
摘山果
山林里的故事
能跑會跳的房子
兩條腿的快馬
小花狗上學
小胖豬洗澡
葫蘆屋·葫蘆船
綠色小屋
小白鵝找媽媽
清水河·花果林
小機靈歷險記
序言
採擷錄
——八十年旅程回望
葛翠琳
小時候,天天盼著快點兒長大,坐車、坐船、騎馬,去很多很多地方……
如今,我已年過八十,爬過泰山、黃山、廬山、峨眉山……也看過富士山、阿爾卑斯山……在狂風巨浪中,乘船到了大海邊的“天涯海角”石碑下,還登上了西沙、南沙的礁石,尋覓過美麗的貝殼、珊瑚叢,欣賞過大海龜在沙灘上爬行,也到日本、泰國的海邊觀賞遊玩過。
我曾騎馬騎駱駝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奔跑,造訪馬背上的流動國小,也在海邊小漁村學過補網,撈海菜,曬魚蝦,還曾去深山老林採藥,探尋稀有樹木和植物……這些經歷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不少生動的記憶。
然而,我最難捨難忘的還是故鄉——渤海邊一個偏僻的小村莊。
常有人問:“你是北京入嗎?”
我總是回答:“我不是北京人,只不過在北京居住多年罷了。”
這是我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我出生在農村,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
在我蹣跚學步時,奶奶就牽著我的小手呼喚:“往前走,別怕!”
從我學會走路,奶奶就給我一個用柳條編成的小籃子,讓我跟隨著幹活兒的大人外出,自己學著採摘野果野菜,尋拾漏失在田野里的殘糧。小小的筐籃有彎彎的提梁,我把小筐籃掛在細小的胳臂上跑來跑去,裡面裝進收割完畢落在地里的豆粒、花生、紅薯、麥穗兒、谷穗兒,或者田裡疏苗拔下來的蘿蔔苗,長在田邊土岡上的野莧菜、馬勺菜……回家後總會得到奶奶的誇獎和疼愛。那小筐籃仿佛一個寶盒兒,裡面總是裝滿了喜悅和歡樂。奶奶一面收檢我的收穫品,一面還講一些叮囑的話讓我記住。例如——
“力氣好比那井泉水,使不盡來用不完,人不要怕吃苦受累。”
“採摘野果野菜,揀拾柴草棄糧,能鍛鍊人細心耐心。人一輩子都在尋覓和採摘,收穫的大小,就看你用心用力的多少。”
我喜歡在田野里無拘無束地奔跑嬉戲,尋寶拾遺,和小夥伴比賽心靈手巧。
那是平淡而又溫馨的日子。
春天採摘嫩綠的榆錢兒生吃或者蒸糕,掰下香椿芽兒來拌豆腐全家共享,看燕子築巢屋檐兒下,聽喜鵲喳喳叫枝頭。
夏天吃桑葚兒,染成一個小花臉兒,躺在麥秸垛上數星星,聽蛐蛐兒叫蛙群鳴。
秋天吃熟透了的紅姑瓤兒、枸杞子、野酸棗兒、山核桃,摟樹葉兒,割野草,望大雁南飛,看荷塘出藕,糧入倉,菜入窖,家家戶戶洋溢著秋收的歡樂。
冬天吃爆米花、烤紅薯、凍柿子,北風呼嘯,大雪封路,世界一片白,小小村莊一片寧靜,古老的紡車吱扭扭飛轉,抽出又細又勻的棉線線。
除夕夜祭祖,春節拜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蒸年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燈,踩高蹺,舞龍舞獅耍大刀。 追著男孩們看抖空竹,滾鐵環,放風箏,踢毽子。小姐妹們玩骨頭子兒,爭奪小小的羊膝蓋骨,當成寶貝收藏。
端午節門上插艾蒿,女孩兒用絲線纏成彩色小粽子、小葫蘆、小篦子,戴在身上美滋滋又顯擺又自豪。
中秋節供兔兒爺,吃月餅,高粱稈兒做成車、馬、轎和船,爛泥巴摔打摔打,捏成碾子和磨盤。
大自然給予一無所有的孩子們很多樂趣和智慧,廣闊的田野、、茂密的樹林、日夜流淌的小河,一年又一年,滋潤著幼小的心靈。
從學習講話開始,就聽祖母搖著紡車講述動人的傳說——
狐仙、狼外婆的故事,喜鵲、布穀烏的傳說;
人參、何首烏的故事,花仙、槐樹精的傳說;
花木蘭從軍、昭君出塞,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
牛郎織女七月七銀河相會,梁祝化蝶、孟姜女哭倒長城……
牆上的年畫、瓷瓶上的人物、鬥神灶王爺的彩像、花樣繁多的剪紙窗花、皮影的唱腔、民謠小曲兒……兒時諸多的生活情景、遊戲、民俗、方言、諺語,仿佛都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國土淪喪,中國人任由日本兵殘害,侵略者搶掠燒殺,毀滅了一切幸福和寧靜,小小年紀內心烙下刻骨銘心的傷痕,才深切感受到民族的苦難祖國的存亡是比個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早早地認識到沒有了國就沒有了家沒有了個人。
上中學時,我隨父母定居在北京,那時的北京還稱為“北平”。求學的艱難,磨礪了我的性格:認準目標,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最大的耐心,期待成功但不怕失敗。
當我以農村孩子的學習基礎考取北京幾個名牌中學時,我並沒有感到驚奇。我在學習條件優越的中學裡完成了學業,並不認為自己是“城裡人”。當我由中學推薦被燕京大學錄取後,面對學問淵博的教授、導師以及滿口流利英語的同學們,在那布告和通知全都使用英文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內心仍然感覺自己只是一個農村孩子。在眾多家境富貴、衣物講究的同學中間,我從未羨慕過別人的衣飾打扮,我最珍愛的還是棉布衣衫、布鞋棉線襪。奶奶一輩子只穿自己紡線自己織成粗布自己縫製的衣褲,這成為她一生從未改變過的習慣。而這傳統融在我的血液里,積澱在我的骨髓中,形成我的風骨性格和欣賞趣味。
燕京大學的環境是優美的,湖光塔影、古樹粉荷;條件是優越的,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建築講究的教學樓,設備齊全的實驗室,條件優越的宿舍,然而眾多的學子,為了民族的未來,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投入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不怕拋頭顱灑熱血。我在這支隊伍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當解放全中國需要青年貢獻自己的時刻,大多數同學拋下優越的學習環境隨解放大軍南下,去參加生死難料的戰場拼殺。我就是在那時毫無眷戀地脫下學生裝換上了列寧服,被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文委會,成為一名革命幹部的。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從此,個人的命運、家庭的聚散、事業的挫折和發展、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時代的巨輪飛轉中起伏翻滾。
我不幸被拋置在文化界,經歷了波瀾洶湧的狂風巨浪,暴雨山洪……六十年過去了,雨雪風霜、荊棘泥濘,漫漫長路上抬腳容易落腳難……但我又是幸運的,那么多文學藝術界的前輩和長者為我指過路標,具體地教導我,鼓勵我,冰心、老舍、吳作人、蕭淑芳、葉君健、端木蕻良、蕭軍……他們一生遠離虛榮,漠視名利,默默地貢獻,一年又一年,沒有書房畫室,擠在臥室里放張小桌兒,寫出譯出畫出令世人驚嘆的作品,直到生命的盡頭,還有那么多遺願沒有完成。
吳作人老人曾拿著冰心獎參評書給我詳細講解:“畫面中的兔子形象是學美國的……創作中要有自己的構思、自己的表現手法,借鑑有益但不要模仿……”
葉君健老人為譯《安徒生全集》,多年查閱資料考證細節,連一件器皿、一個地名都不惜花精力在丹麥查訪核對過。
冰心為譯《世界史綱》,翻閱的參考書可以裝滿一套房子……
那一輩的文化巨人,從沒為自己爭過什麼,他們無怨無悔,將一生的心血凝結成文化遺產留給了後人。
在我那記憶的筐籃里,儲存了很多隻屬於我的精神珍寶——
有充滿生命力的葉片,有堅實飽滿的果核,有失去嬌色依舊形態優美的花瓣兒,有乾硬結實的根須……一件件深情溫馨的往事,像散落的珍珠閃耀在印象里,不知不覺地變成我的血液,融化滲透散落在我的作品中。我所寫的語言文字、故事人物、生活背景,都藏有我自身的影子以及我一生尊崇的品格、執著追求的理想和願望。
文學創作,寫什麼?怎樣寫?作品在讀者心中留下什麼?這是我不斷實踐反覆思考的問題。每寫一個作品,都像面對一份考卷,我希望自己能寫得更好些。
八十年的人生旅程舉首回望,心中充滿了欣慰和感恩,雖然歷經坎坷,但我從來不想傷害別人。不論成績多少,我都已經盡心盡力了。我受惠於別人的太多,而欠債不少。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是歷次苦難中的倖存者。
奶奶只是一名農村婦女,沒有上過學,她一生只想著給予:給親人,給鄰居友人,給遇到難處的陌生人……弱者都能得到她力所能及的幫助。她從不為自己索取任何東西。
祖母離開我六十年了,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和堅毅的神態永遠刻印在我心靈的深處。無論我走多遠,身處何方,她總是守護著我,引領我向前。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在人生旅程中採摘的果實,聚集起來,裝進筐籃里,作為一份心靈的獻禮,呈給相識不相識的朋友。在你們邁向未來的路上,我與你們同行。
2010年秋於竹園
——八十年旅程回望
葛翠琳
小時候,天天盼著快點兒長大,坐車、坐船、騎馬,去很多很多地方……
如今,我已年過八十,爬過泰山、黃山、廬山、峨眉山……也看過富士山、阿爾卑斯山……在狂風巨浪中,乘船到了大海邊的“天涯海角”石碑下,還登上了西沙、南沙的礁石,尋覓過美麗的貝殼、珊瑚叢,欣賞過大海龜在沙灘上爬行,也到日本、泰國的海邊觀賞遊玩過。
我曾騎馬騎駱駝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奔跑,造訪馬背上的流動國小,也在海邊小漁村學過補網,撈海菜,曬魚蝦,還曾去深山老林採藥,探尋稀有樹木和植物……這些經歷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不少生動的記憶。
然而,我最難捨難忘的還是故鄉——渤海邊一個偏僻的小村莊。
常有人問:“你是北京入嗎?”
我總是回答:“我不是北京人,只不過在北京居住多年罷了。”
這是我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我出生在農村,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
在我蹣跚學步時,奶奶就牽著我的小手呼喚:“往前走,別怕!”
從我學會走路,奶奶就給我一個用柳條編成的小籃子,讓我跟隨著幹活兒的大人外出,自己學著採摘野果野菜,尋拾漏失在田野里的殘糧。小小的筐籃有彎彎的提梁,我把小筐籃掛在細小的胳臂上跑來跑去,裡面裝進收割完畢落在地里的豆粒、花生、紅薯、麥穗兒、谷穗兒,或者田裡疏苗拔下來的蘿蔔苗,長在田邊土岡上的野莧菜、馬勺菜……回家後總會得到奶奶的誇獎和疼愛。那小筐籃仿佛一個寶盒兒,裡面總是裝滿了喜悅和歡樂。奶奶一面收檢我的收穫品,一面還講一些叮囑的話讓我記住。例如——
“力氣好比那井泉水,使不盡來用不完,人不要怕吃苦受累。”
“採摘野果野菜,揀拾柴草棄糧,能鍛鍊人細心耐心。人一輩子都在尋覓和採摘,收穫的大小,就看你用心用力的多少。”
我喜歡在田野里無拘無束地奔跑嬉戲,尋寶拾遺,和小夥伴比賽心靈手巧。
那是平淡而又溫馨的日子。
春天採摘嫩綠的榆錢兒生吃或者蒸糕,掰下香椿芽兒來拌豆腐全家共享,看燕子築巢屋檐兒下,聽喜鵲喳喳叫枝頭。
夏天吃桑葚兒,染成一個小花臉兒,躺在麥秸垛上數星星,聽蛐蛐兒叫蛙群鳴。
秋天吃熟透了的紅姑瓤兒、枸杞子、野酸棗兒、山核桃,摟樹葉兒,割野草,望大雁南飛,看荷塘出藕,糧入倉,菜入窖,家家戶戶洋溢著秋收的歡樂。
冬天吃爆米花、烤紅薯、凍柿子,北風呼嘯,大雪封路,世界一片白,小小村莊一片寧靜,古老的紡車吱扭扭飛轉,抽出又細又勻的棉線線。
除夕夜祭祖,春節拜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蒸年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燈,踩高蹺,舞龍舞獅耍大刀。 追著男孩們看抖空竹,滾鐵環,放風箏,踢毽子。小姐妹們玩骨頭子兒,爭奪小小的羊膝蓋骨,當成寶貝收藏。
端午節門上插艾蒿,女孩兒用絲線纏成彩色小粽子、小葫蘆、小篦子,戴在身上美滋滋又顯擺又自豪。
中秋節供兔兒爺,吃月餅,高粱稈兒做成車、馬、轎和船,爛泥巴摔打摔打,捏成碾子和磨盤。
大自然給予一無所有的孩子們很多樂趣和智慧,廣闊的田野、、茂密的樹林、日夜流淌的小河,一年又一年,滋潤著幼小的心靈。
從學習講話開始,就聽祖母搖著紡車講述動人的傳說——
狐仙、狼外婆的故事,喜鵲、布穀烏的傳說;
人參、何首烏的故事,花仙、槐樹精的傳說;
花木蘭從軍、昭君出塞,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
牛郎織女七月七銀河相會,梁祝化蝶、孟姜女哭倒長城……
牆上的年畫、瓷瓶上的人物、鬥神灶王爺的彩像、花樣繁多的剪紙窗花、皮影的唱腔、民謠小曲兒……兒時諸多的生活情景、遊戲、民俗、方言、諺語,仿佛都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國土淪喪,中國人任由日本兵殘害,侵略者搶掠燒殺,毀滅了一切幸福和寧靜,小小年紀內心烙下刻骨銘心的傷痕,才深切感受到民族的苦難祖國的存亡是比個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早早地認識到沒有了國就沒有了家沒有了個人。
上中學時,我隨父母定居在北京,那時的北京還稱為“北平”。求學的艱難,磨礪了我的性格:認準目標,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最大的耐心,期待成功但不怕失敗。
當我以農村孩子的學習基礎考取北京幾個名牌中學時,我並沒有感到驚奇。我在學習條件優越的中學裡完成了學業,並不認為自己是“城裡人”。當我由中學推薦被燕京大學錄取後,面對學問淵博的教授、導師以及滿口流利英語的同學們,在那布告和通知全都使用英文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內心仍然感覺自己只是一個農村孩子。在眾多家境富貴、衣物講究的同學中間,我從未羨慕過別人的衣飾打扮,我最珍愛的還是棉布衣衫、布鞋棉線襪。奶奶一輩子只穿自己紡線自己織成粗布自己縫製的衣褲,這成為她一生從未改變過的習慣。而這傳統融在我的血液里,積澱在我的骨髓中,形成我的風骨性格和欣賞趣味。
燕京大學的環境是優美的,湖光塔影、古樹粉荷;條件是優越的,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建築講究的教學樓,設備齊全的實驗室,條件優越的宿舍,然而眾多的學子,為了民族的未來,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投入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不怕拋頭顱灑熱血。我在這支隊伍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當解放全中國需要青年貢獻自己的時刻,大多數同學拋下優越的學習環境隨解放大軍南下,去參加生死難料的戰場拼殺。我就是在那時毫無眷戀地脫下學生裝換上了列寧服,被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文委會,成為一名革命幹部的。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從此,個人的命運、家庭的聚散、事業的挫折和發展、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時代的巨輪飛轉中起伏翻滾。
我不幸被拋置在文化界,經歷了波瀾洶湧的狂風巨浪,暴雨山洪……六十年過去了,雨雪風霜、荊棘泥濘,漫漫長路上抬腳容易落腳難……但我又是幸運的,那么多文學藝術界的前輩和長者為我指過路標,具體地教導我,鼓勵我,冰心、老舍、吳作人、蕭淑芳、葉君健、端木蕻良、蕭軍……他們一生遠離虛榮,漠視名利,默默地貢獻,一年又一年,沒有書房畫室,擠在臥室里放張小桌兒,寫出譯出畫出令世人驚嘆的作品,直到生命的盡頭,還有那么多遺願沒有完成。
吳作人老人曾拿著冰心獎參評書給我詳細講解:“畫面中的兔子形象是學美國的……創作中要有自己的構思、自己的表現手法,借鑑有益但不要模仿……”
葉君健老人為譯《安徒生全集》,多年查閱資料考證細節,連一件器皿、一個地名都不惜花精力在丹麥查訪核對過。
冰心為譯《世界史綱》,翻閱的參考書可以裝滿一套房子……
那一輩的文化巨人,從沒為自己爭過什麼,他們無怨無悔,將一生的心血凝結成文化遺產留給了後人。
在我那記憶的筐籃里,儲存了很多隻屬於我的精神珍寶——
有充滿生命力的葉片,有堅實飽滿的果核,有失去嬌色依舊形態優美的花瓣兒,有乾硬結實的根須……一件件深情溫馨的往事,像散落的珍珠閃耀在印象里,不知不覺地變成我的血液,融化滲透散落在我的作品中。我所寫的語言文字、故事人物、生活背景,都藏有我自身的影子以及我一生尊崇的品格、執著追求的理想和願望。
文學創作,寫什麼?怎樣寫?作品在讀者心中留下什麼?這是我不斷實踐反覆思考的問題。每寫一個作品,都像面對一份考卷,我希望自己能寫得更好些。
八十年的人生旅程舉首回望,心中充滿了欣慰和感恩,雖然歷經坎坷,但我從來不想傷害別人。不論成績多少,我都已經盡心盡力了。我受惠於別人的太多,而欠債不少。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是歷次苦難中的倖存者。
奶奶只是一名農村婦女,沒有上過學,她一生只想著給予:給親人,給鄰居友人,給遇到難處的陌生人……弱者都能得到她力所能及的幫助。她從不為自己索取任何東西。
祖母離開我六十年了,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和堅毅的神態永遠刻印在我心靈的深處。無論我走多遠,身處何方,她總是守護著我,引領我向前。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在人生旅程中採摘的果實,聚集起來,裝進筐籃里,作為一份心靈的獻禮,呈給相識不相識的朋友。在你們邁向未來的路上,我與你們同行。
2010年秋於竹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