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的靈光:佛像

佛像是佛教教義和藝術的綜合載體,是中華民族藝術遺產的有機組成。《天國的靈光:佛像》沿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承路線,收集了自東漢晚期至清末共一百二十餘件作品,不但介紹了佛像的發展沿革,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變化。佛像,或安寧沉靜,或雍容華貴,或曲身怒目,都是人與神情感交融的物化遺存,撫慰人類心靈的藝術。《天國的靈光:佛像》收集漢至清兩百餘尊珍貴佛像,圖片精美,說明文字詳實,將佛像的造型、年代背景、相關佛教知識等都細細道來,讓你在欣賞藝術的同時又了解了佛教的發展歷程。

基本介紹

  • 書名:天國的靈光:佛像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224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文藝出版社
  • 作者:王景荃
  • 出版日期:200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120643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王景荃,男,漢族,1965年3月4日生於河南省商城縣,1989年河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現供職於河南博物院。從事石刻和佛教藝術研究工作10餘年來,合著出版了《河中碑誌敘錄》兩輯,《河中文物名勝史跡》、《中國古玩珠寶鑑定大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石刻線畫卷》等專著6部,《中國碑刻書法精品選》9本,發表文章20餘篇。是中國漢畫學會會員,河南省考古學會藝術考古研究會理事,河南省鑑賞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媒體推薦

前言
中國古代佛教藝術遺產十分豐富,就佛教造像而言,有金屬也鍱(圖1)、石雕像(圖2)、木雕像(圖3)、泥塑像、陶瓷像(圖4)、夾纊漆像(圖5)等。這些石窟寺以外的佛教造像,多為民間寺廟和家庭的陳設崇拜之偶像,遍布全國各地,數量之多以百萬計。它是佛教教義和佛教藝術的載體,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發展變化,而且隨著宗教職能的逐漸消失,這些珍貴的佛教藝術品便成為人們研究古代社會史和宗教史的具體真實的形象資料。中國佛教藝術的審美價值和歷史作用,正日益被人們所理解和欣賞。這種虔誠的造像藝術,已成為中華民族藝術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佛教造像的傳入
佛教早在兩漢之際自印度傳人中國,當時在絲綢之路開闢以後,印度佛教僧倡紛紛東來,中國也有許多信徒西行求法,如東漢明帝時的蔡倍、秦景等十八人和東晉時的法顯。東漢時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等也相繼來中國傳教,駐錫都城白馬寺。據《高僧傳》、《開元釋教錄》、《出三藏記集》、《大唐內典錄》等書記載,此時來中土的印度有名可考的僧人就有二十五人。十六國後秦時,天竺鳩摩羅什三藏更大力整理由印度傳來的舊譯佛經,並新譯了很多通俗的經義,佛教才逐漸在中國廣泛傳布。
隨著佛教的普遍傳播,宣傳佛教教義的藝術手段也逐漸興盛起來,這就是寺廟壁畫和雕塑造像。佛教是“以像設教”,因此立體生動的雕塑和五彩繽紛的壁畫被廣泛施用。佛教為了爭取廣大眾生,採取適應中國的民俗,與社會相結合的形式,使當時的人們樂於接受。因此,這些雕塑和壁畫在形式和內容上不能不對當時社會有些折射。中國古代的匠師們在這方面發揮了聰明才智,對佛教中人物的刻畫,既不違背佛教造像的儀軌,又符合當時社會統治者的意圖,同時為了爭取廣大信徒的心理,在造犁上使神“人性化”,即將宗教偶像賦以世俗人的形象,縮短了人與神的距離,使信徒在心理上感到親切。因此,中國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國的這塊沃土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歷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印度的佛教造像最早傳人中國在東漢時,近幾十年來在中國內地發現漢代石雕佛像多處,著名的有四川樂山麻浩崖墓享堂橫樑上刻的一尊手施無畏印、頂有圓頭光、結跏趺坐的佛教,從其貼體的通肩大衣和施無畏印的大手看,無疑是受犍陀羅佛像的影響而雕刻的。又如山東沂南漢墓門柱頂端減地線刻的有圓形頭光的佛像,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這種坐姿成為後來佛坐像的定式。江蘇連雲港孔望山的漢代摩崖石刻,其中的釋迦立像、禮佛、涅檠等佛教題材,應屬東漢的大型佛教遺蹟。這些造像採用漢代的傳統雕刻技法,佛像造型較古拙,藝術水平不高。到魏晉以至十六國時期,我國北部和西南部分地區少數民族政權分立,其首領多信奉佛教,如後趙的石勒、石虎叔侄迎請西域高僧佛圖澄大興佛寺893所,各地學僧甚至遠自天竺、康居的僧人前來就學。稍後後秦也崇尚佛教且延請僧人大事譯經。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出現大規模佛教造像,至今十六國的佛教遺蹟和銅佛像遺留尚多。有紀年可考的存世最早的佛像為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的後趙建武四年(338年)的鎏金銅佛坐像(圖6)。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犍陀羅樣式”特別流行。犍陀羅建國約在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二世紀,由於在此以前其地曾一度受到了馬其頓亞力山大王的統治,其佛教造像吸取了希臘末期和波斯的雕塑藝術影響,形成
一種既富有寫實又類於希臘後期雕像與印度北部犍陀羅國的藝術形式相混合而成的“犍陀羅樣式”。其造型特徵是薄衣貼體,褶紋稠密,風格趨向於優美纖巧。這種樣式傳人中國後,很快就為中國有才能的雕塑工匠所吸收融化,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圖7)。正所謂“自泥洹(佛涅檠)以來,久逾千祀,西方制像,流式中夏,雖依金熔鑄,各務仿佛,名工奇匠,精心展力”。
……

圖書目錄

前言
漢、十六國時期佛教造像藝術
青釉褐彩壺
佛鎏金銅坐像
佛鎏金銅坐像
中書舍人造鎏金銅佛坐像
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
韓謙造望金銅佛坐像
劉國之造佛鎏金銅坐像
宋德興送佛石坐像
彩繪石雕佛立像
佛鎏金銅像
交腳彌勒石像
釋迦牟尼佛銅像
佛鎏金銅像
楊僧昌造像鎏金銅像
李思造釋迦多寶佛銅像
高阿興造鎏金銅佛像
釋迦佛銅立像
釋迦牟尼佛鎏金銅像
曇任造觀音金銅立像
車安生造觀世音菩薩鎏金銅像
張匡造觀音菩薩青銅像
盧邊之造觀世音菩薩鎏金銅像
田延和造阿彌陀佛石立像
康勝造釋迦佛碑像
道哈造彌勒像石龕
駱道明造釋迦佛石像
釋迦牟尼石碑雕像
釋迦牟尼佛石像龕
釋迦、彌勒造像碑
石雕脅恃菩薩殘像
趙安香造阿彌陀佛石像
趙照金造釋迦石坐像
菩薩石像
德何造像
石雕三尊菩薩立像
薛安顥造交腳彌勒石像
駱子寬造阿彌陀佛石像
阿彌陀佛造像
曇珠造佛石像
道俗九十人造像碑
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張勇洛造像碑
釋迦說法造像碑
釋慧影造釋迦佛漆金石像
釋迦牟尼石像
釋迦牟尼石像
菩薩思維石像
釋迦游化石像
比匠法陰造佛碑
高海亮造像碑
劉紹安合家造像碑
丁朗造像碑
劉紹安造像碑
釋迦彩繪石雕立像
觀音菩薩諸尊石造像
張伏惠造像碑
觀音菩薩彩繪貼金石像
阿彌陀佛造像碑
釋迦牟尼石像
隋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
荀國醜造釋迦石坐像
董欽造阿彌陀佛鎏金銅像
釋迦、多寶佛鎏金銅像
阿彌陀佛鎏金銅像
阿彌陀佛鎏金銅像
觀音菩薩石像
阿彌陀佛三尊銅像
觀音菩薩鎏金銅像
觀世音菩薩石像
大勢至菩薩石像
思維菩薩銅像
菩薩鎏金銅像
天王鎏金銅像
阿彌陀佛石坐像
觀音菩薩鎏金銅像
明王石造像
菩薩殘石立像
菩薩石像
天王鎏金銅像
十一面觀音石像
力士鎏金銅像
菩薩木雕像
明王石像
天王石像
如來佛密宗石坐像
力士石像
釋迦石立像
如來佛石坐像
彌勒佛石像
十一面觀音石像
觀音菩薩石像
菩薩木雕像
力土殘像
阿彌陀佛夾紵漆像
天王菩薩石像
觀音菩薩鎏金銀像
宋、遼、金時期佛教造像藝術
阿難石像
迦葉石像
降龍羅漢
伏虎羅漢
金背光銀菩薩像
菩薩鎏金銅像
釋迦佛龕像
潮州窯白釉釋迦像
菩薩鎏金銅像
羅漢彩塑像
菩薩漆金彩繪木雕像
阿嵯耶觀音像
元、明、清時期佛教造像藝術
白救度佛母泥金銅像
德化窯觀音瓷坐像
文殊菩薩銅像
不動佛銅像
毗盧這那佛銅像
釋迦米色釉瓷像
吉祥天母鎏金銅像
觀音鎏金銅坐像
千佛堂造像碑
大威德金剛銅像
蓮花生鍍金銅像
釋迦牟尼銅像
宗喀巴銅像
四臂觀音銅像
豎三世佛鍍金銅像
彌勒佛鍍金銅像
釋迦牟尼坐像
鋼鎏金祖師坐像
金鑲東珠菩薩立像
大輪金剛手像
玉雕觀音像
佛教造像各時期代表作品一覽表
作者簡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