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辛卯卷):龍象之舞》立基於傳統,向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開放。無意於區分“傳統文化”或者“文化傳統”,無意於區分所謂“國學”、所謂“漢學”。《天問》強調綜合的傳統,多元的傳統,延續的傳統,開放的傳統。《天問》不僅於古今、東西無所軒輊,而且倡導由全幅的傳統出發,依據全球化的世界歷史視角,道通而為一,賡薪火而續慧命。
基本介紹
- 書名:天問:龍象之舞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447頁
- 開本:16
- 作者:程恭讓 孫晶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天問(辛卯卷):龍象之舞》試圖開闢一片園地,耕耘一片園地,為那些在原創性學術追求中辛勤工作的天下同道,提供詩意地棲居、自由自在的家園。確實,《天問》是夢想者的家園,所以,只要我們辛苦勞碌的生活依然還受到夢想的引領,只要我們憔悴繁忙的生命還聆聽到夢想的召喚,我們便是這片園地的耕作者,是《天問》的主人。
作者簡介
程恭讓,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圖書目錄
主編寄語
佛教思想與文化研究
黃俊威:論“佛說”一詞在印度佛教史中的根源意義
程恭讓:吉藏、月稱《中論》第24品詮釋比較研究
周貴華:法相分學與唯識分學
一從漢譯《集論》與《攝論》之“識”談起
楊維中:本際與道教本體
鄭筱筠:從信仰的流動性看當代中國的南傳佛教
中國傳統思想研究
杜保瑞:對牟宗三詮釋王陽明哲學的方法論反省
伍至學:《中庸》“誠”概念結構的文本分析
佐野公治明清八股文中的四書學
莊兵:論後漢《孝經》今古文
邱豐饒:《論語》“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章辨析
樊沁永,陸九淵哲學思想新探
印度哲學與宗教研究
孫晶:《薄伽梵歌》哲學思想研究
姚衛群:印度勝論派哲學三部主要文獻理論異同
羅因:從生天傳統到淨土信仰
——淨土信仰的起源及相關問題的文化史解讀
跨文化宗教研究
保坂俊司:印度伊斯蘭文獻與佛教的衰亡
釋妙如:“佛生‘中國’不生‘邊地'”問題初探
蘇俊芳,有關恆河譯名之訛略問題研究
趙梅軒:《悲華經》敘事研究
釋澈定:近四百年台灣佛教之多元會通
江萬里、沈麗雪:儒、耶經典詮釋與理解之可能性
《天問》稿約
《天問》稿件書寫格式
佛教思想與文化研究
黃俊威:論“佛說”一詞在印度佛教史中的根源意義
程恭讓:吉藏、月稱《中論》第24品詮釋比較研究
周貴華:法相分學與唯識分學
一從漢譯《集論》與《攝論》之“識”談起
楊維中:本際與道教本體
鄭筱筠:從信仰的流動性看當代中國的南傳佛教
中國傳統思想研究
杜保瑞:對牟宗三詮釋王陽明哲學的方法論反省
伍至學:《中庸》“誠”概念結構的文本分析
佐野公治明清八股文中的四書學
莊兵:論後漢《孝經》今古文
邱豐饒:《論語》“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章辨析
樊沁永,陸九淵哲學思想新探
印度哲學與宗教研究
孫晶:《薄伽梵歌》哲學思想研究
姚衛群:印度勝論派哲學三部主要文獻理論異同
羅因:從生天傳統到淨土信仰
——淨土信仰的起源及相關問題的文化史解讀
跨文化宗教研究
保坂俊司:印度伊斯蘭文獻與佛教的衰亡
釋妙如:“佛生‘中國’不生‘邊地'”問題初探
蘇俊芳,有關恆河譯名之訛略問題研究
趙梅軒:《悲華經》敘事研究
釋澈定:近四百年台灣佛教之多元會通
江萬里、沈麗雪:儒、耶經典詮釋與理解之可能性
《天問》稿約
《天問》稿件書寫格式
序言
“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當《天問》第四輯“辛卯卷:龍象之舞”即將交稿付梓時,雖然已是身心俱疲,卻突然不由得想起歐陽修的這兩句話。欣慰、快慰、欣喜、狂喜,得大歡喜,喜極而泣。
我們說過,沒有現實則沒有夢想的動力,沒有夢想則不能改造現實,乃至創造現實。身為學者,焉可沒有夢想?然而我們的夢想,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改造”乃至“創造”了現實呢?此時此刻,我們還是要同樣地如是發問。
《天問》試圖開闢一片園地,耕耘一片園地,為那些在原創性學術追求中辛勤工作的天下同道,提供詩意地棲居、自由自在的家園。確實,《天問》是夢想者的家園,所以,只要我們辛苦勞碌的生活依然還受到夢想的引領,只要我們憔悴繁忙的生命還聆聽到夢想的召喚,我們便是這片園地的耕作者,是《天問》的主人。
《天問》立基於傳統,向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開放。《天問》無意於區分“傳統文化”或者“文化傳統”,無意於區分所謂“國學”、所謂“漢學”。《天問》強調綜合的傳統,多元的傳統,延續的傳統,開放的傳統。《天問》不僅於古今、東西無所軒輊,而且倡導由全幅的傳統出發,依據全球化的世界歷史視角,道通而為一,賡薪火而續慧命。
在古代漢語思想世界,“天”之一字,可謂涵義甚深復甚深。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的觀念,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終極性思考,成就著中國文化的根源性理念。本刊以斯命名,不僅顯示對於傳統之尊重,亦寓“下學”不可不“上達”之意。上達至何?達之於天。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乃百世之常軌,亦為學之極則。天下無無源之水,無無本之學。本立而道生,根深則葉茂。如斯,《天問》於今日學者窮盡技藝而忽於性命,似當略申對治。
《天問》第四輯基本維持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一以貫之的學術風格。在本輯中我們試圖醞釀新的突破。《天問》此輯共收20篇論文,作者多為一時之才俊。即使我們不無偏執地要求所有入選的論文都謹守學術本分,保持某種理性、中性、平衡、嚴謹,論文集所體現的諸如以大中華文化為根底、重視佛教思想文化在人文東方的殊勝之義、研究傳統關切現實、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等特點,仍然鮮明醒目。其中三昧,自可為會心的讀者參透參詳!
本書主題多為研究印度、中國古代哲學、宗教思想精髓者,故我們非常願意把本集命名為“龍象之舞”。
《天問》與我們的時代一起成長,我們的時代需要醇厚的傳統,更需要這醇厚的傳統能夠轉身、現身、重生、新生!所以作為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我們責無旁貸、毫無疑問一直需要思考點什麼,或者做點什麼!作為一個非體制性的同人園地,學界朋友的厚愛與支持一直是我們的內心中最深的情愫與感動!《天問》的成長不僅是文化慧命與性靈的成長,也是吾人友誼與恩情的成長。今有大方廣慈善基金會釋悟吉先生,本慈悲心,運方便智,願意為耕耘、維護這塊不思議園地貢獻他的愛心與智慧。感激之情難以言表,謹綴數語,以資紀念!
主編
歲次辛卯,八月之末,於北京寓所
我們說過,沒有現實則沒有夢想的動力,沒有夢想則不能改造現實,乃至創造現實。身為學者,焉可沒有夢想?然而我們的夢想,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改造”乃至“創造”了現實呢?此時此刻,我們還是要同樣地如是發問。
《天問》試圖開闢一片園地,耕耘一片園地,為那些在原創性學術追求中辛勤工作的天下同道,提供詩意地棲居、自由自在的家園。確實,《天問》是夢想者的家園,所以,只要我們辛苦勞碌的生活依然還受到夢想的引領,只要我們憔悴繁忙的生命還聆聽到夢想的召喚,我們便是這片園地的耕作者,是《天問》的主人。
《天問》立基於傳統,向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開放。《天問》無意於區分“傳統文化”或者“文化傳統”,無意於區分所謂“國學”、所謂“漢學”。《天問》強調綜合的傳統,多元的傳統,延續的傳統,開放的傳統。《天問》不僅於古今、東西無所軒輊,而且倡導由全幅的傳統出發,依據全球化的世界歷史視角,道通而為一,賡薪火而續慧命。
在古代漢語思想世界,“天”之一字,可謂涵義甚深復甚深。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的觀念,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終極性思考,成就著中國文化的根源性理念。本刊以斯命名,不僅顯示對於傳統之尊重,亦寓“下學”不可不“上達”之意。上達至何?達之於天。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乃百世之常軌,亦為學之極則。天下無無源之水,無無本之學。本立而道生,根深則葉茂。如斯,《天問》於今日學者窮盡技藝而忽於性命,似當略申對治。
《天問》第四輯基本維持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一以貫之的學術風格。在本輯中我們試圖醞釀新的突破。《天問》此輯共收20篇論文,作者多為一時之才俊。即使我們不無偏執地要求所有入選的論文都謹守學術本分,保持某種理性、中性、平衡、嚴謹,論文集所體現的諸如以大中華文化為根底、重視佛教思想文化在人文東方的殊勝之義、研究傳統關切現實、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等特點,仍然鮮明醒目。其中三昧,自可為會心的讀者參透參詳!
本書主題多為研究印度、中國古代哲學、宗教思想精髓者,故我們非常願意把本集命名為“龍象之舞”。
《天問》與我們的時代一起成長,我們的時代需要醇厚的傳統,更需要這醇厚的傳統能夠轉身、現身、重生、新生!所以作為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我們責無旁貸、毫無疑問一直需要思考點什麼,或者做點什麼!作為一個非體制性的同人園地,學界朋友的厚愛與支持一直是我們的內心中最深的情愫與感動!《天問》的成長不僅是文化慧命與性靈的成長,也是吾人友誼與恩情的成長。今有大方廣慈善基金會釋悟吉先生,本慈悲心,運方便智,願意為耕耘、維護這塊不思議園地貢獻他的愛心與智慧。感激之情難以言表,謹綴數語,以資紀念!
主編
歲次辛卯,八月之末,於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