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江蘇省連雲港市天后宮)

天后宮(江蘇省連雲港市天后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連雲港新浦天后宮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鹽河巷,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原址位於民主路177號,由東海富安士紳劉振家、劉振鼎倡議修建。新浦天后宮為新浦商界的公所,歷時九年基本建成。建好以後,福及四方,市集漸興,造就了連雲港市近代商業發源地——新浦大街(今民主路老街)的繁榮,因而有“天后宮,新浦街”之稱。隨後,新浦天后宮在抗日戰爭時期被破壞殆盡。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豎立於《創建新浦天后宮記》碑因表層砂灰脫落得以再現,在地方民眾的呼籲下,2013年,連雲港市原新浦區組織多個單位於新浦公園北側鹽河巷歷史文化街區內復建天后宮。復建後的天后宮已成為新浦地區的宗教場所、旅遊景點和文化平台,是新浦百年歷史中的重要傳承節點。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海州天后宮,新浦天后宮,復建,建築布局,碑文記錄,

發展歷史

海州天后宮

海州民間繼東海神君、龍王之後,大約到了元代,又多了一位神靈,被稱作海上的保護神——天后娘娘。連雲港自古便依海而居,而天后娘娘則是航海人的保護神,是歷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仰的神。
天后宮
海州天后宮大殿(已拆除)
 海州地方的天后宮,《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祀典一》載:“(海州)天后宮,《趙續志》在治西北阜民坊,萬曆二十八年重建,康熙十二年、六十年皆重建。雍正十一年,奉文有司致祭,春秋祀以太牢,行三跪九叩首禮。”“(贛榆)天后宮,《王志》(指王城《贛榆縣誌》)在青口有二:前宮,船戶建;後宮,商賈建,較宏敞。”海州天后宮,只有重建、重修年代,無始建年代。天后在南宋時,只是福建、泉州一帶的海上保護神。由於元代特重海運,崇奉海神,而天后的神跡又在民間廣為流傳,所以元代官民尤重對天妃的祭祀,天妃的廟遍及沿海地區。海州為其建廟當在其時或略晚,重建於明末清初,地點在海州北門阜民坊。
海州鴻門碼頭為沈雲沛在報廢的古碼頭基礎上修築而成的,停泊許多大船。東去折東北經大浦入海,去東南經鹽河與潮河相接入海。所以海州的海運十分繁忙。鹽河、薔薇河上舟帆林立,後來不少小火輪在這裡停泊著。海運的昌盛,至使海州天后宮香火十分旺盛。
天后宮
天后宮大戲台
民國時期,江蘇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海州天后宮,天后宮東側為東海縣政府所在地。海州天后宮經歷過北伐、抗日、內戰,大殿和部分配殿還在,新中國成立後改作糧站。1965年,連雲港市工業技術學校自墟溝搬遷於此。海州天后宮原為三進的院子,兩側是廂房。歷經久遠變遷,已是面目而非。西側房屋頹塌僅剩瓦礫,東側廂房有一圓形院門,較為僻靜,是校長辦公房兼宿舍。正殿經過改造為各科老師辦公室,兩側為男女老師宿舍。而今的天后宮大院己屬私人企業的倉庫。

新浦天后宮

新浦天后宮位於前河後河之間,地處東艞西艞中段。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海水開始東退,臨洪口北移新浦漸成陸地,兩河之間鹵質淡化,鹽田漸廢,灶工外流。到了民國初年,鹽池乾涸荒草連片,新浦這片海灘就成了開闊的荒地,人們看到的是“荒冢累累,蒿萊無際。”因運鹽河、薔薇河皆在新浦附近入海,新浦離板浦、中正、臨興三大鹽場都不遠,當時的有識之士考慮到未來商埠必靠水陸碼頭交通方便之處,選擇了新浦作為海州新市區發展用地,招來各地商賈,很快便有了商埠的雛形。有了商埠的雛形。
天后宮
鹽河巷
光緒十八年至二十七年,由富安士紳劉振家、劉振鼎倡議,山東客商及鄉親暨族人共同回響認捐出資,在新浦福神廟西、路北側創建新浦天后宮(俗稱大廟)。因受當時條件的所限,正殿建設用了一年的時間,第二年建成了兩側廂房,1895年前殿完工,1901年建成戲樓及院牆,前後計耗時十年。天后宮坐北朝南,前殿三間面向民主路,長16米寬6米高10餘米。青磚石牆灰瓦屋面,四角翹檐。拱形正門直通大院,前殿後牆建有木質戲樓,戲樓與正殿之間有石板路相連。正殿三間四角上翹,坐北面南,東西兩側建有配房,外帶走廊。正殿中間供有天后娘娘泥塑彩像,神位前有石砌供台,接受著香客祭拜,多少船家平民,富商士紳,莫不尋祈天后護佑平平安安。前殿塑有財神爺像,那可是商家心中的神爺,設有神位供商家焚化祈求,希望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前殿離民主路約有20餘米,與大街形成了一個寬闊的廣場。那時天后宮東側,現大華百貨商店對面,曾建有福神小廟,新浦人就稱天后宮為大廟,東邊的巷子逐叫大廟巷,就是今天的市民路。
民國元年(1912)在廟東建起了5間商用房,民國6年(1917)在海州的東海縣商會,民國6年,時任東海縣商會會長的劉振殿撰寫《創建新浦天后宮記》碑,立於新浦天后宮院內。同時,在新浦天后宮設立了新浦商會事務公所,推舉殷維盤做所長,1918年在天后宮成立東海縣商團,民國十四年(1925)新浦的商業發展迅速,為了便於商務聯繫,各商公會呼籲海州的縣商會搬來新浦,後沈雲沛公子沈仲長等將縣商會搬到了新浦天后宮。第二年又在廟西建起東海縣第二國民國小。東海縣公安局新浦分局也曾設在天后宮內。
1938年,日軍進逼新浦,轟炸市區。1939年2月海州淪陷,3月占領新浦。日軍將偽東海縣公署設於新浦天后宮內,同期進駐的還有日本憲兵司令部、偽保全隊總部。偽縣政府感到辦公房擁擠,拆掉了戲樓又蓋了不少平房。原先的天后宮神像移至西艞,東海縣商會外遷,這是天后宮遭受破壞的開始。
天后宮(江蘇省連雲港市天后宮)
東海縣公署
1944年,日軍將新浦改為海州市,在新浦天后宮掛上“海州市政府”的牌子,原偽東海縣政府遷往海州。
1948年,駐守海州國民黨44師西撤徐州,同年11月7日解放軍進入新浦,新浦天后宮曾作為新海連市市人委,後曾為連雲港市革委會,連雲港市市政府辦公之地。
1973年9月25日連雲港市革委會搬至解放中路22號(今匯金廣場),新浦區革委會由民主路164號遷入天后宮原址,2013年,新浦區政府搬出。隨著民主路老街改造,這兒的門牌號改為民主路177號。從空中鳥瞰,新浦天后宮原址範圍可辨,當初格局、建築己無。

復建

1960年,負責新浦公園建設的新海連市文化宮負責人胡兆同同志在新海連市人委大院(即新浦天后宮遺址)內發現了《創建新浦天后宮記》碑,用小平車將這塊碑拉到新浦公園。並將碑豎到了鴛鴦湖的南岸。形成“北靠假山,南有古碑”的格局。
1966年,文革爆發。在破“四舊”同時,各地大興建毛主席語錄牌、語錄碑之風。新浦公園職工就地取材,把豎在鴛鴦湖邊的《創建新浦天后宮記》碑的周邊砌上磚垛,頂上兩邊各築成三面紅旗形,漆成紅色。又用砂灰將碑面一抹,塗成白色,寫上毛主席語錄。新浦大廟碑變成了語錄碑,躲過了破“四舊”砸古碑之厄運。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創建新浦天后宮記》碑因表層砂灰脫駁得以重新被發現。
天后宮(江蘇省連雲港市天后宮)
天后宮南門
2013年,在地方民眾的呼籲下,連雲港市原新浦區組織多個單位於新浦公園北側鹽河巷歷史文化街區內復建天后宮。2014年10月建成對外開放,復建後的天后宮已成為新浦地區的宗教場所、旅遊景點和文化平台,是新浦百年歷史中的重要傳承節點。

建築布局

復建後的天后宮坐北朝南,為一層建築,面積338.2平方米,總高度9.28米。大殿里供奉著海神媽祖。在廊柱上有一幅對聯:“著福澤於人間母儀之後;靖妖氛乎海國懿德配天”。在正殿的東面,有供財神使用的財神殿堂。財務神是管理世界財務的神明,主要分為道教賜封和民間信仰兩大類。西配殿為觀音殿,供奉著觀世音菩薩,道教又稱“慈航真人”。復建後的天后宮主要承擔展覽、演出等功能,與新浦公園內的錦繡閣相映成趣。

碑文記錄

新浦據薔薇河下游南岸,上沿沭河,為運河尾閭,河流所及上,土貨泛而至焉。渤海商舶,因是翔集,而交易成然。余童年至此,茅屋星星,帆檣環之。而廟東則更荒冢累累,於蒿萊一望間而已。至是廟落成後,商業日興,經營乃有今日間。諸父老言,新浦之興自天后宮始,其或然歟?考古司市,有官重市政也,逮賤商之說起,商乃自為計,鹹於集合之地,籌資建廟,籍為會社所業,遂日隆。推相因之理,固覺平常。然創者之難,又有非見之之易者矣。光緒十八年,族兄振家、振鼎審理度勢,倡議創建天后宮於新浦,得魯商林乾一、林棟臣,鄉先生周懷鈞、周慶昭,族伯兆垣、際台,堂伯際貢諸公贊助。議成,嗇於財,而各先捐借之。適緒鏞和尚續建富安玉皇宮甫竣,招生是工和尚,乃日與紳商購地庀材,是年,正殿成。十九年,兩廂成。二十一年前殿成,二十七年戲樓及圍牆成。經營構造近十年,悉在艱窘中。而來觀者以規模小之,是未悉當日之力絀也。民國元年,余與族兄振基組織地方自治,和尚出資,於廟之東偏建會所五間,廂房五間,率徒本茂溽署督工。越年,余與桐城陳君承露及周君銳卿、葛君、族侄允生以臨洪堇族兄振基所創國民學校一議,在新浦立第二國民學校,正場立第三國民學校。與堂弟振沛、族兄振鼎首捐巨資,復得殷君維盤、王君希昶、董君秋成、族兄振高輸捐協募,於廟之西偏延族兄振培督建學舍一所。是天后宮創建微特關商業之興,即地方公益亦賴以舉也。因是士人囑余為記而石樹之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