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曉日

天台海拔1306米,是九華山的第二大主峰。天台頂上觀日出有兩處佳境:捧日亭和雲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台曉日
  • 地理位置安徽池州
  • 著名景點:捧日亭和雲峽
  • 海拔:1306米
主要景點,地理位置,

主要景點

觀日者夜宿天台寺拜經台,東方微光愈來愈亮,地平線上迸出一絲絲金色光芒,光芒下又露出一條橙黃色短線。一會兒短線變似眉痕,漸漸呈光彩繽紛的半圓形,越來越圓,狀如圓鏡邊緣上鑲著金色光環,掛在天邊,供自然和人類梳洗打扮。一眨眼光度遽然增強,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照耀著無邊的雲海,氣勢磅礴,十分壯觀。忽而雲飛霧散,九十九峰重新露面,各具形態,崢嶸畢現。山外沃野千里,田園如畫,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天台曉日天台曉日
天台景區是九華山高山遊覽區,南至”老常住”,西至閔園景區,北與花台景區相連,峰巒疊嶂,怪石嶙峋,面積約8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吊橋、小獅子峰、觀音石、古拜經台、大鵬聽經石、地藏禪寺、蠟燭峰、天台峰、十王峰、捧日亭、金仙洞等百餘處,可謂移步換景,異彩紛呈。許多景點的命名又具強烈的宗教色彩。從九華街至天台景區,有石板道直通,也可沿九閔公路乘車至索道停車場,換乘索道上山。乘索道觀風景,車移景動,飄飄欲仙;蹬石級觀風景,拾級攀登,步步皆景。年老的朋友可以乘索道,年輕的朋友可以蹬石級、上天台,一路觀景。
吉祥寺 由閔園景區經慧居寺,沿石板道步行不遠,即到吉祥寺。吉祥寺位於天台峰西麓,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原寺已毀,僅存一過路亭,上天台必經此亭。過此亭,觀風景,吉祥如意,心想事成。過吉祥寺,沿石級上行,左轉右拐,迂迴山間,沿途有兩座寺廟:一是安徽省重點寺廟復興庵,1911年興建,橫跨石板道,平房三開間;1997年在庵前新建韋馱殿。二是朝陽庵,始建於民國初年,兩層民居式建築,寺北坡有一過路亭,亭內有岩洞名觀音洞。這兩座寺廟規模不大,樸實無華,但僧人修持精進,堅持早晚功課,客來焚香擊罄,客去禪坐誦經。”復興”、”朝陽”庵名很美,都與吉祥有關,有朝氣和活力之感。
吊橋庵 行程過半,來到吊橋。”來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里天上天。”現在我們上天台,已走過一半路程了。吊橋,古為木橋,1985年改建為單孔石拱橋,橋身由大條石壘成,長15米,寬2.5米。橫跨兩峰之谷,上掛岩壁,下臨深淵。橋面即為吊橋庵長廊,庵建在橋上,橋建在庵內,故名吊橋庵。吊橋庵又名翠雲庵,安徽省重點寺院。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法龍和尚97歲時圓寂。圓寂前迴光返照,圓寂後3年肉身不腐,曾供於寺內,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現庵為兩層民居式建築,庵旁岩壁上鐫有“江南第一山”石刻,為民國時期安徽省省長許世英所書。吊橋庵四周峰巒環抱,怪石崢嶸,山溪潺流,風景如畫。
過吊橋,石級陡峭,”通天雲梯”考驗著行人腳力。過雲梯回眸北望,山色蒼茫,氣象萬千:那雲霧忽地從坡谷湧起,一剎那整個山巒一片;突然間山風吹來,雲消霧散,閔園區的村莊:落星星點點。那小獅子峰在雲霧中時而昂首,時而伏踞;”雲門峰”風動雲涌,時隱時現。那塊巨石上裂紋彎曲,形似關刀,傳說是關羽當年所攜的”青龍偃月刀”所化。朋友:上天台還有近半路程,我們還需鼓勁。有人上天台走到這裡作了一首對聯:“欲登天台,尚有數萬級,足下如何;要領風光,需勇氣千尺,君自量之。”我們怎么樣呢?當然是”不到長城非好漢”!前面就是觀音峰上院,我們上去吧。
觀音峰上院 原名圓通庵,安徽省重點寺院。這座建於清代的寺院,坐落在海拔1100米高一塊岩體上,3層樓宇,民居風格,前傍古道,後接懸崖,東西均為絕壁,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巧奪天工的建築,令遊人稱奇叫絕。寺前照壁上有一碑刻,記述山東吳老先生受菩薩感應維修寺廟的故事,這是九華山對外開放後發生的真人真事,大家可以看一看。該寺住持僧宏成,自幼出家,虔誠禮佛,辛勞十餘年,積攢數十萬資金維修寺院。他一年四季身穿衲袍,上山下山行走如風。眾人說他禪功獨到,武藝高強,是沾了”觀音菩薩”靈氣,經常到南京等地弘法,在九華山傳為佳話。
拜經台 因金地藏在此誦經而得名。這是台,位於天台峰西側,是崇山峻岭中一塊難得的平台;又是寺,這座建於清代的寺廟,又名大願庵,俗稱古拜經台,安徽省重點寺院。原為一組狹長的建築,民居式三進殿宇。住持僧聖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建築群體。大殿坐東朝西,宮殿式,雙層重檐翹角,氣勢雄偉,趙朴初先生為大殿題額。北側地藏殿;東為3層徽派建築——萬佛樓;南為上下5層民居式寮房。整個建築古樸典雅,風格協調,堪稱佛國明珠。
佇立拜經台,極目西南,峰石奇觀組成一巨幅金地藏誦經和聽經的場景,稱為天台一絕。相傳金地藏當年站在拜經台一塊石板上誦經49天,這塊石板上留有一雙深深的足印,“足印石”為金地藏聖跡之一。觀世音前來聽經,她聽經的地方長出了一尊亭亭玉立的觀音石,觀音峰上院旁一石峭立,面龐圓潤,胸脯微挺,衣帽畢肖,襟帶飄動,酷似女相觀音。天上的大鵬也前來聽經,後感化成石。拜經台南有一塊30餘米高的巨石,形似大鵬,喙啄,攏翅,似伏石聆聽,人稱”大鵬聽經石”,俗稱”老鷹扒壁石”。那西邊有”仙人擊鼓石”,兩石險立崗頂,前石碩圓如鼓,後石屹立似鼓手,傳為仙人為金地藏誦經擊鼓,形象逼真。據傳金龜也前來聽經,在十王峰西北感化成金龜石。十王峰西有一尊木魚石,群石交疊,頂架二石,從拜經台眺望,酷似木魚,據傳是金地藏誦經時被敲擊的木魚感化而成的。位於小獅子峰北的紗帽峰,極似一頂古代官員的烏紗帽,傳說這是唐代京城一名大臣來聽金地藏誦經,前面位置讓給各路神仙,他在峰北聽經,所以在拜經台處看不到。這些擬人狀物的峰石,生成於佛山,與佛有緣,而且與金地藏誦經聯繫在一起,佛國神奇,令人驚嘆。
蠟燭峰 從拜經台蹬石級至天台,左有兩座南北對峙的蠟燭峰,海拔分別為1261米、1252米。兩座圓柱形山峰聳立,狀如蠟燭;峰頂有樹叢,一樹突出,形如燭蕊,極似兩支正在點燃的蠟燭。南蠟燭峰上一石形似觀音,下有一石如靈猴,名”猴子拜觀音”。兩支巨燭聳立在拜經台與天台寺兩寺之間,形神兼備,妙不可言。
靈山勝境,遊人如織。從拜經台至天台這段石級道上,人流擁擠。兩旁鐵練上,掛滿密匝的各式各樣的銅、鐵鎖,玲瓏別致,情絲縷縷。這些鎖有”連心鎖”、”平安鎖”、”紀念鎖”等,寄託著鎖主人對名山佛地的心愿和祈求。這條道上還時有”猴出沒,不過它們並不傷人,只是一心等候遊人施食。行約半小時,氣勢恢宏的天台寺就在眼前,兩邊的摩崖石刻更添遊人興趣,這些石刻主要有:
“一覽眾山小”楷書,每字長37厘米、寬45厘米,鐫刻於天台山頂岩壁上。署款”光緒辛丑年東至謝徽、懷寧馬琨游天台題”。
“中天世界”楷書,每字長32厘米、寬24厘米;鐫刻於天台渡仙橋下岩壁上。署款”大清××光緒××重建××題”。
“登峰造極”楷書,每字長32厘米、寬2園厘米,鐫刻於天台寺青龍背西岩壁上。署款”××參觀團”。
“非人間”楷書,每字長73厘米、寬37厘米,鐫刻於天台寺渡仙橋下”橋洞”形成的巨大石門岩壁上。署款”康熙五十六年季春月觀察使三韓人朱作鼎題”。
“高哉九華與天接,我來目爽心胸擴”隸書,每字長78厘米、寬57厘米。鐫刻於天台青龍背岩壁上。署款”孫元良”。
這些摩崖石刻,筆力蒼勁,字型秀美,具有名家風範;署款的有高僧,有軍人,有名士,還有普通遊客;石刻氣勢磅礴,文采飛揚,使天台古寺增添了文化氛圍。
天台寺 位於海拔1306米的天台正頂上,全國重點寺院,又名地藏寺、地藏禪林。相傳金地藏曾居天台,留有”金仙洞”遺蹟。寺始建於宋,後廢,明洪武時重建,遂為叢林。嘉靖年間僧璽玉居山護林,享年110歲。清時塵塵子重建,稱”活埋庵”。至清中葉,天台寺周圍源願座寺廟已形成八剎,均附屬天台寺,香火旺盛。原天台寺因地就勢,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為民居式3層走馬通樓。九華山對外開放後,歷經兩次維修。20世紀90年代中期,住持僧宏學重建大
雄寶殿,再現天台雄風。大殿為3層宮殿建築,上層為萬佛殿,中為地藏殿,下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門依舊。北面建有觀音殿,東側為新建的遠層民居式寮房。重建後天台寺聳立山巔,氣宇軒昂,寺與周邊峰、石、洞融為一體,為九華山高山玄寺的代表,已成規模道場。寺周景點眾多,風光如畫,可南望黃山,北眺長江,四方觀景,觀景四方。正如吳晉《登天台》詩云:“一入天台路,群峰最上頭。雲從足下起,匯向日邊流。地勢雄吳楚,星躔接牛斗。諸天化雨寂,九夏自成秋。”天台寺歷來香火旺盛,現在每天來游山和拜佛的遊人香客絡繹不絕。香客們有的在佛前祈禱,有的忙於在香袋上蓋印。天台寺藏有一顆明代銅質”地藏利生寶印”,據傳蓋了地藏寶印,可以消災祈福,表明地藏信仰已深入信眾心中。天台寺地下室與金仙洞相連,此洞又名地藏洞,為3米高岩石裂縫,頂覆蓋石條而成。傳說金地藏曾寓居此洞,為金地藏聖跡之一。
天台峰 又名”天台正頂”,海拔1306米,九華山第三高峰。峰頂有天台禪寺,東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崗岩構成,呈黛色,如一條巨龍,故有”青龍背”之稱。傳說金地藏當年向閔公借地,在此一展袈裟,袈裟隨風飄飛,竟遍覆九十九峰。西為龍珠峰,該峰與青龍背有一石橋相連,稱”渡仙橋”,橋樑鐫刻”中天世界”4字。天台峰頂有一亭,名”捧日亭”,清乾隆年間池州知府李建。此亭為登高攬勝、觀日出的佳境,”天台曉日”為九華古十景之一。在天台峰絕頂,有兩塊巨石對峙而立,形成一狹窄隙縫,下寬1米,上寬0.8米,高約6米,僅容一人擦肩而過。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線,故有”一線天”之稱。在天台峰常可看到九華佛光,山峰、寺院映在佛光中,現象奇特,正如宋人吳潛詩云:“一蓮峰簇萬花紅,百里春陽滌曉風。九十蓮花一齊笑,天台人立寶光中。”
十王峰 位於天台峰南側,兩峰有一山脊相連。海拔1342米,為九華山第一高峰。峰東西兩側,危崖層疊,登臨其上,極目遠眺,眾峰如”兒孫繞膝”,有”一覽眾山小”之意境。西南有”缽盂峰”,海拔1143米,極似僧人缽盂;西北有”羅漢峰”,海拔1280米;“宴仙台”位於十王峰西,高百米,三面懸崖,上有約40平方米的平台。南下為”老常住”舊址,建有真如庵。
道僧洞 位於十王峰東南,天然石洞,深5米,面積約20平方米。相傳道人先住此洞,清鹹豐年間有個和尚為逃避戰亂至此,與道人共居,故此洞名”道僧洞”,又名”逃僧洞”。又傳唐天復年間(901-904),居洞修行的一道一僧在採集草藥治病時開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飲,繼而曬乾收藏”,日久天長,道僧用以曬茶的石塊留下斑斑黃漬,其地”黃石”因此得名。峰間有溪,名”黃石溪”,全長25公里,流水急淺多轉折,具有深山幽澗特色;黃石村風光旖旎,盛產名茶,尤以”黃石溪茶”最為名貴,1915年黃石溪毛峰和九華毛峰共同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現作為我國外事交往中饋贈國賓的禮茶之一。道僧洞前有寺,側有山溪飛瀑,環境極為清幽。釋普文曾在該洞禪修五十餘載,常年採藥行醫,88歲時在廟前圓寂,肉身3年不腐,現置廟前關聖殿(天台正頂下院)供奉。
天台曉日樓天台曉日樓
一入天台路,
群峰最上頭。
雲從足下起,
匯向日邊流。
地勢雄吳楚,
星躔接牛斗。諸天化雨寂,
九夏自成秋.

地理位置

天台曉日位於安徽池州九華山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