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天台上的父親》《風中的母親》《北去的河》《黃河故事》等十篇中短篇小說,其中《天台上的父親》始終牢牢地定焦於父親的自殺事件,寫出了仕場生涯對一個男性的深刻異化以及為他的家庭成員帶來的磨難;《風中的母親》塑造了一個在鄉村的城市化進程中與中國勤勞智慧的傳統女性完全不同的第一代“新”老人;《黃河故事》細緻書寫了一個對食物和做飯有狂熱夢想的父親,勾勒出了那一輩人特殊年代裡的生活狀態。
作品目錄
人物介紹
父親(《天台上的父親》中的父親)
在“我們”兄妹三個的童年時代,父親是完全缺位的,並且後來這段父愛缺失的歷史,成為整個家庭秘而不宣的禁忌話題,沒有人談論它,“那樣對他會有一次結算,但那是他作為一家之尊不能接受的”,“只是我們和父親之間,這種隔膜,再也不可能擦乾淨了”。讀者能夠輕易窺見,在兒女們與父親之間其實缺乏真正的水乳交融的親情聯絡,僅存著冰冷生硬的血緣捆綁,這樣的親情沒有一丁點以理解和包容為基礎的“愛”在其間,以至於在父親退休罹患抑鬱症之後,最懂他的人、最牽掛他的人不是同一個屋檐下的兒女們,卻是他的摯友和他曾經帶過的下屬。直至父親自殺後,父系權威伴隨著父親的肉身消亡而失效了,在沉痛混雜著解脫的“失父”情緒中,兒女們反而獲得了某種重新認識父親的契機,並進而生髮出想要走近父親內心世界去看一看的情感渴求。父親死後,子女們一面通過回溯各自的記憶,一面在母親和旁人的敘述中展開對真實的父親的追認和尋找。
父親(《黃河故事》中的父親)
“我”的父親生於富足的書香門第、中醫世家,滿腹學識卻用於鑽研美食。父親在烹飪研創方面的顯著成效卻沒有得到鄉鄰的真正認可,更為嚴重的是母親對於父親的熱衷美食極為反感,視之為不成器、不入流,認為其所作所為徹底顛覆了她的生活理想——期望自己的丈夫成為像自己父親那樣威震一方的體面人物。母親對父親的冷遇、不間斷的斥責促使父親在悲憤中葬身黃河。父親的烹飪絕技沒有使他在鄉間贏得尊重,在家庭中也逐漸無奈地讓渡了當家作主的權利。
作品鑑賞
該書中多個篇名關乎父輩,以河命名,明顯標示出一種精神血脈。這也是邵麗寫作的故事背景和靈感發生的觸媒。“黃河”背景下“父親”“母親”等形象在她的藝術和精神譜系中被綜合、被重寫。小說中的“父親”對讀者來說隔膜且熟悉。很多傳統家庭中的父親不太容易讓人親近,是“天台上”的父親,既真實存在,又頗具象徵意義。在多數情況下,人們依然處於男權社會,父親是權威、權力的象徵,既喜歡權力,也被權力傷害過。《天台上的父親》中,父親患上了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他被權力綁架,又十分依附權力。失去權力,於他而言就是失去了生命的支撐。這時候的父親,與其說是權力的象徵,不如說更是權力的奴役。從脫離開權力的那一天,父親成為一具活屍遊魂,除了死,似乎沒有任何人或者任何辦法可以化解開他心中的憂鬱。父親自殺了,“我”和哥哥妹妹才逐漸接近父親,了解父親,在母親的講述里,在父親的記錄里。而在《黃河故事》里的父親,從來沒有走到過他想去的地方,他一生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好廚子。但在那種逼仄的環境裡,他的夢想看起來既可笑又可憐。父親一生唯一的一次綻放,就是當三輪車夫給人送菜的時候,在路邊一個小飯店死乞白賴地當了一次大廚。那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飯店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的死更令人傷悲。兩個父親都死了,死於與現實的不可調和。父親的死亡不是偶然的,它有著質的規定性和執著的方向,除了環境之外,關乎取捨,關乎“性格決定命運”,是情感所至、是故事走向的必然。進入現代社會,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錯位已遠遠無法以“代溝”所能涵蓋。邵麗嘗試以文學的角度切入父輩的生活,因此,她的筆下不是“父親”本身,而是凝視父輩之後的心靈印記。她關心父輩個體的存在方式,以飽滿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他們在那個時代的浮沉。
“當你懂得了一條大河,你就懂得了世事和人生。”父女關係對於邵麗來說更是一個龐大的話題。由此,邵麗重新回到了家族之中,情感之中,命運之中,歷史之中。在故事的講述中,她重新活過,而且活得特別清醒,純粹,逐漸走向內心,走向與父親的和解。她發現,越開放,對內心的張望越熱切,因為參照系更博大,更深邃。開始是找故事,後來是那些故事找自己。“它們擁擠在你周圍竊竊私語,拚命擠進你的生活里,直到你跟它們融為一體。”幾十年來,邵麗始終沒有停止對家族的思考,因為那是一個特殊年代所能產生的特殊人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她談到:”我在想,對於上一代人的生活,我們這一代人還有耐心窺看。等我們老了的時候,下一代人對我們還有興趣嗎?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在了,我們經歷的這個大喜大悲、跌宕起伏的時代還能留下什麼?所以這也是我著急進入家族敘事的原因。”作者回望父輩,將他們從歷史深處打撈出來,塑造出個性鮮明而又不同以往的“父親”和“母親”形象,並以此為坐標勾連起家庭往事,映照出中國人的倫理生活、中國家庭的情感結構,展示個人和家庭在時代洪流、歷史環境下不斷變遷、令人唏噓的命運。她在講述一個困窘的時代。不管經歷怎樣的黑暗和磨難,最終總會走向“應許之地”。這不是麻木之後的自我陶醉,而是心靈解脫後的一種精神生長,是一次精神的尋根。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10月12日,該書入選遼寧文學館2021年度“秋天好書”。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邵麗,當代女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河南省文聯主席、省作協主席。創作小說、詩歌、散文四百餘萬字。作品發表於《人民文學》《收穫》《當代》《十月》《作家》等全國大型文學刊物,多次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新華文摘》等選載。著有長篇小說《我的生活質量》《我的生存質量》《黃河故事》《金枝》等。作品曾列《收穫》《十月》《揚子江文學評論》等年度排行榜榜首,先後獲《人民文學》《收穫》《十月》《當代》《北京文學》《小說月報》《小說選刊》等年度中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明惠的聖誕》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我的生活質量》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多部作品被譯介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