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2011年3月8日,綿延數公里之長的海內外香客匯聚在羲皇故都河南省淮陽縣太昊陵前,共祭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值得關注的是,頭炷香“燒”出了11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價頭炷香
- 時間:2011年3月8日
- 發源地:中國
- 地理位置:河南省淮陽縣太昊陵
事件簡介,相關評論,相關介紹,頭柱香,
事件簡介
向伏羲敬獻第一炷香的是一名中年男子,而祭獻第一爵酒的則是一名中年女子。此前的2011年3月5日,當地一家房地產企業和擔保公司合作,以118萬元的價格拍得頭炷香敬獻資格,頭爵酒祭獻資格則由一家酒企以8萬元拍走。
相關評論
炒作“頭炷香”的行為,從一個側面暴露出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習氣,如炫富、奢侈、拜金、謀求私利等。這些行為破壞了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干擾了社會的和諧文明。即使是燒香拜佛祈願,佛教中講求的也是誠心,而不是金錢多寡。在春節這樣一個傳統佳節中,我們更應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積澱、凝結的優秀文化精神,通過文明的方式來感受親情,感受和諧,寄託美好願望,為家庭的和睦、長輩的安康祈願,為社會和諧、祖國繁榮祝福。
天價“頭炷香”,成為節日裡人們茶餘飯後的一個談資。佛門本是靜地,香火如此“炙熱”,著實令人感慨和深思。那些去搶天價“頭炷香”的人,不妨在這個萬家團圓的祥和節日裡,把心收回來,帶著孝敬和感恩多陪陪父母,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傳遞自己的祝福;新春伊始,認真做好新的規劃,鼓起信心和決心,勤奮工作,在新的一年裡爭取有更大的成績。燒香拜佛祈願,傳達的是心中的美好願望,而這些願望的實現還得靠腳踏實地,靠勤奮努力,靠科學理性。
天價“頭炷香”,成為節日裡人們茶餘飯後的一個談資。佛門本是靜地,香火如此“炙熱”,著實令人感慨和深思。那些去搶天價“頭炷香”的人,不妨在這個萬家團圓的祥和節日裡,把心收回來,帶著孝敬和感恩多陪陪父母,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傳遞自己的祝福;新春伊始,認真做好新的規劃,鼓起信心和決心,勤奮工作,在新的一年裡爭取有更大的成績。燒香拜佛祈願,傳達的是心中的美好願望,而這些願望的實現還得靠腳踏實地,靠勤奮努力,靠科學理性。
相關介紹
農曆大年初一進寺廟燒“頭炷香”,在許多地方很流行。人們在喜慶祥和的節日裡祈福平安,寄託了美好祝願。但為了爭這頭一炷香,在北京雍和宮有人出價兩萬元,在廣東佛山“頭炷香”的競投價達到十萬元,而在有的地方更是高達幾十萬元。
其實,“頭炷香”是存在的,這是一種文化傳統,更是一種文化積澱,其與宗教無關,而與傳統文化有關。所謂“頭炷香”,也就是寺院裡的第一爐香,有說新年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保佑和祝福。因此,善信在除夕午夜之前已預先排隊,爭燒第一爐香。
如今,大家已將頭炷香理解為爭做第一位上香者,並成了特有的新年習俗。而作為一種民間的風俗,“燒頭香”又叫“燒頭爐香”,是拜佛、敬神的表現方式。也即信徒趕早到寺廟、道觀或神祠,爭取燒第一爐香,以示虔誠。燒頭爐香的風俗由來已久,在宋代已盛行。但近年來隨著宗教逐漸商業化,每當春節或一些重大節日來臨,許多古寺名廟盛行拍賣高價“頭炷香”,讓天價“頭炷香”風靡一時,更是成為春節的一種風景。
筆者覺得,“頭炷香”,可以燒,這是繼承春節傳統文化,更是表現一個人對事情的虔誠,同時也是對一些人的精神安慰和寄託,並且也就此催生一些人的誠信、向善、勤奮、友愛等等信條和價值觀,更是讓一些傳統文化得到了傳遞和弘揚。但“頭炷香”要發乎情,止乎錢,不能因排隊搶燒“頭炷香”的人多,就可以將賦予“頭炷香”商業味道,給一些有錢人以機會,更是成為其炫富的途徑。
其實燒香敬佛既是一種心情,更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自然,而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如果用金錢來衡量,就失去了“頭炷香”的意義,更是讓傳統文化不傳統,也不地道,從而燒了的“頭炷香”也是被金錢包圍了的“頭炷香”,就沒有了心中的虔誠,更沒有了誠信,似乎有錢就能使“神靈也推磨”,在社會上傳遞了一種不道德,讓人沉迷於金錢,更是孝敬金錢,而不是孝敬神靈,更不是孝敬自己的父母。
“頭炷香”可以燒,燒的是一份心情,更是一份虔誠,但不允許天價,天價“頭炷香”就會讓“頭炷香”變了味,更讓傳統文化變了味,也就不是一種文化,而是一種迷信,更是神靈。那么讓天價“頭炷香”走開,讓傳統的“頭炷香”回歸
頭柱香
作為一種民間的風俗,“燒頭香”又叫“燒頭爐香”,是拜佛、敬神的表現方式。也即信徒趕 早到寺廟、道觀或神祠,爭取燒第一爐香,以示虔誠。燒頭爐香的風俗由來已久,在宋代已盛行。但近年來宗教逐漸商業化,每當春節或一些重大節日來臨,許多古寺名廟盛行拍賣高價“頭炷香”。
所謂頭炷香,即是第一爐香,有說新年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保佑和祝福。因此,善信在除夕午夜之前已預先排隊,爭燒第一爐香。如今,大家已將頭炷香理解為爭做第一位上香者,並成了特有的新年習俗。
宗教學者對此事的觀點
宗教學者:對燒香者應該以弘揚佛教精神正確引導,不應以金錢為標準。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講師惟善法師對這一現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燒頭炷香是近年來才有的現象,尤其在當今的商品經濟社會中愈演愈烈,其中反映出了一些中國習俗的因素,但就佛教而言並沒有燒高價頭炷香的說法。
一些人會說拍賣頭炷香所得的資金最後是用來做扶貧助學的慈善活動,這樣雖然過程有待商榷,但究竟本意是符合佛教教義的。
惟善法師認為,即使是做慈善活動,這種形式也不是很好的方式,環節上就有失妥當之處。事實上是可以找到一些更好的方式的,比如直接建立基金會。換個角度說,即使燒頭炷香所得的錢被用來做了慈善活動,但是從佛法上講,燒頭炷香的人是一種交易的功利心態,出發點在於認為頭炷香能給他們帶來好的福報,並非自願來做慈善,這在程式上也是不對的。
惟善法師說:“佛教應該用精神引導社會而非金錢,寺院本來就應該是一個講經說法的地方,以此引導人們走上正路,而不是發展經濟的場所,應該明確定位、分清主次。所以寺院、法師應該主動地對信眾進行精神引導。現代生活中,人們貧富差距以及因工作、行業等等產生的社會地位的差別越來越顯著,社會越是這樣,佛門淨地就更應該為人們提供一塊平等無差別的心靈歸屬地,不搞等級差別,營造平等的氣氛,使人產生平和的心態,這才是信眾真正需要的心理依託。保持宗教的純潔性,這更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而不是將宗教做成產品,在宗教場所追求功利,搞商業化、經濟化。”
居士:對佛法有了更深的認識後,對燒頭炷香就變得不再執著和強求。
我們還在寺院中採訪到了一些居士,他們也積極地向我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來自北京的居士張某表示,如果能燒到第一炷香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燒不到也無所謂。張某坦言自己對於燒頭香的認識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幾年前剛信佛教時,非常想燒頭炷香,那年大年初一,不到4點就到了北京八大處,但是還是沒有燒到,非常失望。但是學佛幾年來,看了許多經書,聽了許多高僧的開示,對佛法有了更深的認識,對燒頭柱香變得不再執著和強求。他認識到燒香好,但是也要看以什麼心去燒,佛教講究因果報應,如果燒香是為惡業,就算年年燒頭香也是完全沒有用的。佛教實踐眾多,不燒頭香,打坐、誦經的也可以,不必過於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