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54年3月1日,中越兩國政府議定書將船頭(天保)正式作為開放口岸。1979年1月關閉,1993年6月20日恢復開通。1993年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天保口岸升格為國家一類口岸,正式成立了天保邊防檢查站。之後,邊防、海關、商檢等聯檢機構相繼設立。
自1993年國務院批准天保口岸為國家級一類開放口岸後,在中越兩國的精心培育下,天保—清水河口岸雙邊經濟交流、技術合作領域不斷拓展,現已步入繁榮、活躍的良性軌道。在中越雙方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實現了中國文山—越南河江車輛互通,為邊境貿易和旅遊的發展創造了較為便利的條件。
天保口岸所在地的文山州
麻栗坡縣,與越南河江省同文、安明、官壩、
渭川、黃樹皮、河江六
縣市接壤,國境線長達277公里。縣內有天保國家口岸,董乾口岸和13個邊民互市點及108邊境通道。
天保口岸位於
麻栗坡縣南部,與越南清水口岸對應。這裡,文山到天保口岸的公路與越南2號國道相對接;這裡,內距麻栗坡縣城40公里,距州府所在地文山120公里,距省城昆明450公里;外距越
南河江省省城24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內340公里。這裡,是雲南省通往越南首都河內取道最直最近的陸路通道。天保是我國最早通往越南的陸路交通幹線之一,是雲南省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歷史上的“交址古道”就是經天保到達越
南河江及內地。在中國的宋、元、明、清時代,中越商賈就用竹筏、木船等載貨經天保口岸水路往返,創建早期中越貿易的歷史。
天保口岸最早於光緒23年4月20日(1879年五月20日)正式設立。上世紀初,這裡成為
滇、
黔、
川、
桂、
粵與越南商貿往來的重要口岸。
1954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天保建立海關監督站和邊境檢查站,將天保確定為對越貿易通商口岸。
1993年2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天保口岸為國家一類口岸。
1998年3月,實現了中國文山——越南河江的車輛互通,為中越雙方貿易旅遊發展創造了更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之後,兩國商貿和旅遊活動不斷升溫,雙邊經經濟交流和技術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口岸經濟成為麻栗坡乃至文山州重要的經濟亮點。
國際通道
為把天保口岸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通道,州縣黨委政府及有關管理部門多次組織對口岸建設發展規划進行修編,使其更加科學和合理,以適應口岸發展的需要。特別是2003去年以來,當地黨委政府把南溫河鄉政府機關由於馬鹿塘電站上馬而搬遷至天保與口岸建設結合起來考慮,對天保口岸修建性詳細規划進行了修改完善,提出了新的規劃。現口岸新規劃面積為2.5平方公里,分為四大功能區,以船頭大橋、
盤龍河為界,東岸大橋以上為倉儲加工區;大橋以下為旅遊休閒度假區;西岸大橋以上為行政辦公生活區;大橋以下為邊境貿易區。
天保口岸作為國家一類口岸,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在構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天保口岸處於雲南和大西南開放的前沿,是對外開放的橋樑和紐帶;站在建設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高度上,天保口岸是通往東南亞的國際大通道,是連線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重要平台。
西部大開發和建設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給雲南交通建設帶來了發展機遇,也為天保口岸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抓住這一機遇,文山州正在構建連線天保口岸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文山民用機場、323國道高等級公路、富寧港、文(山)船(頭)高等級公路建成後,天保口岸的大通道優勢將充分顯現出來:陸路,通過323國道高等級公路與內地和沿海連線,文山至天保口岸高等級公路與越南2號國道高等級公路對接;航空,文山飛機場通過昆明機場連線國內國際機場;水路,通過富寧港與廣西防城港連線,連線國內國際大港口,從而實現通邊達海。交通的發展,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天保口岸大通道作用更加凸現,天保口岸將在更大的範圍、更大的領域發揮優勢,在內連外引中形成“通道經濟”,為雙邊和多邊合作,在更大的範圍內實現更大的發展。
天保口岸自恢復通關以來,在國家和省、州的關心支持下,中共麻栗坡縣委、縣人民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開南門、走向亞太”的戰略構想,認真落實州委、州人民政府將“搞活天保口岸”列入全州“六大工作重點”的重大戰略舉措,緊密結合縣情,積極調整思路,狠抓口岸軟硬環境建設,不斷完善口岸整體服務功能,努力最佳化投資服務環境有力地推動了天保口岸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