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品味:藝術收藏的歷史

天使的品味:藝術收藏的歷史

西方人公認的收藏聖經,享樂主義者的視覺盛宴 如果沒有收藏,人類藝術史或許會一片荒蕪,是收藏家的貪戀與瘋狂點燃了藝術之火。如果沒有凱瑟琳大帝對藝術的扶持,俄羅斯將處在荒蕪和愚昧中;如果沒有克里斯蒂娜費力挖掘,“維納斯”不過是戰火和歲月的一個普通犧牲品。 如此說來,藝術正是活在收藏品之中。 《天使的品味》橫跨兩千年,以藝術之名讓人們理解收藏品,通過收藏品向人們展示真正偉大的藝術品。作者以完美冷靜之筆觸細細展現自古埃及至拿破崙時期的西方收藏藝術,收藏歷史的軌跡隨即鋪展開來,現代藝術則期待重現輝煌。

基本介紹

  • 書名:天使的品味:藝術收藏的歷史
  • 譯者:王瓊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079899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頁數:383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作者:弗朗西斯·亨利·泰勒 (Francis Henry Taylor)

內容簡介

一本書讀懂2000年的西方收藏歷史
全球首部藝術收藏的通史性著作,西方藝術收藏的百科全書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前館長、著名收藏家弗朗西斯·亨利·泰勒的磅礴之作
弗朗西斯以優美的文字、清晰的思路,真切呈現兩千年西方藝術收藏的發展脈絡,滿足了讀者提升藝術品鑑能力的訴求。在幫助讀者全方位閱讀、欣賞西方藝術史的同時,呈現了一個精緻、絕美、鮮活的藝術世界。
即便不收藏,也一定要欣賞。

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亨利·泰勒
(Francis Henry Taylor,1903~1957)
美國著名的博物學家、藝術品收藏家和作家。他出生於費城,曾先後擔任費城藝術博物館館長、麻省伍斯特藝術博物館館長。1940年至1955年,擔任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長達15年,其間他創立了自己的博物館理論,認為博物館不應只是單純的藝術品累積,還應是向公眾提供服務的公共機構。除本書之外,泰勒的著作還有《巴別塔》(1945)、《藝術五千年》(1948)等。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古典收藏的起源
第一章最早的收藏品
第二章希臘的貢獻
第三章羅馬假日
第四章中世紀
第五章北部封建勢力:威尼斯人的海上霸權
第二部分美第奇家族的收藏者們
第一章美第奇家族
第二章美第奇家族的對手們
第三章教皇——贊助人和收藏家
第四章美第奇家族的完美謝幕
第三部分哈布斯堡王朝的藝術
第一章越奇怪,越奇妙越古怪,越稀奇
第二章百萬和百萬富翁
第三章女總督和帝王
第四章眾多凱撒大帝
第五章大公爵收藏家
第六章腓力二世
第四部分義大利文化的傳播與法國、英國和荷蘭的收藏
第一章楓丹白露學派
第二章都鐸王朝統治下收藏的興起
第三章斯圖亞特王朝的輝煌
第四章白金漢公爵
第五章英格蘭古玩之父
第六章議會分售藏品的悲劇
第五部分十七世紀西班牙和低地國家的收藏
第一章安特衛普和勃艮第人的遺產
第二章荷蘭共和國的中產階級藝術
第三章西班牙及低地國家的藝術與外交
第六部分古典時期落幕下的羅馬
第一章裙帶關係和巴洛克藝術
第二章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第三章梵蒂岡博物館的形成
第七部分法國專制主義和收藏藝術
第一章學術的理想
第二章王室收藏
第三章馬薩林的興衰
第四章偉大計畫和太陽王的日薄西山
第五章羅浮宮的興建
第六章時尚收藏家:弗爾呂厄夫人
第七章蓬帕杜夫人
第八章收藏家與哲學家
第八部分理性時代的英國收藏家
第一章喬治王時代的品味與快速增長的財富
第二章科學興趣
第三章霍勒斯·沃波爾與品味的法則
第四章霍頓莊園和草莓山莊園
第五章覬覦藝術寶座的漢諾瓦王室
第六章業餘愛好者的黃金時代
第七章皇家藝術學院
第八章雅典、哥特與中國風格
第九章業餘愛好者與考古學
第十章埃爾金大理石雕之戰
第九部分德國專制主義與收藏的興起
第一章波蘭和薩克森
第二章腓特烈大帝及普魯士收藏之風興起
第三章凱薩琳大帝
第十部分拿破崙時代的收藏
第一章愈演愈烈的革命風暴
第二章義大利洗劫記
第三章維旺—德農和拿破崙博物館
第四章法國古蹟博物館
第五章歸還與賠償
後記
譯者後記

後記

《天使的品味》是弗朗西斯·亨利·泰勒在大都會博物館任職期間撰寫的關於藝術收藏史的巨作。弗朗西斯·亨利·泰勒是一位美國著名的博物學家,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擔任館長長達15年之久。他出生在費城,一開始擔任費城藝術博物館館長。在1931年,他加入伍斯特藝術博物館;在1940年,他加入了紐約大都會博物,擔任館長一職。
弗朗西斯.亨利.泰勒致力於將博物館向人民民眾推廣,使其成為公共場所,讓大眾也能享受到藝術盛宴,而不是作為單純的藝術收藏。本書具有的重要文化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貫穿人類歷史的藝術收藏文化。本書具有弗朗西斯·亨利·泰勒著作的個人風格:淵博而無滯澀,機智而不賣弄,敘述流暢而邏輯清晰,具有強大的文化穿透力。相信對藝術收藏歷史具有濃厚興趣的中國讀者而言,定會從中獲得很多啟示。
本文全面介紹了歷史上西方各國收藏的來龍去脈,其中對收藏的源起、內容、風格也有詳盡分析,並較深入地探討了各個時代不盡相同的歷史觀,對於讀者理解本書非常有益。
在翻譯的時候,我們發現這本書包含英語、法語、古法語、德語、希伯來語等多種語言,翻譯難度很大,我們多次請教相關語言專家,有些內容或因語言差異,譯者的理解可能有不全之處,如果讀者發現筆漏處,請來信予與指正。另外,感謝王瓊、劉志勇、蔡蓮莉、陳群、高先明、韓琳琳、井禹潮、劉鑫、魯艾倫、沈笑穎、王青、吳桐、謝幕娟、謝祥、張曙、張旭輝等人對本書的出版做出的貢獻。
上面是對本書的大致介紹,請細心閱讀本書,為自己叩響收藏歷史的大門。我們深深相信.您定會有所收穫。

序言

導 言

在動盪的義大利法西斯時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藝術圈裡流傳著一個傳奇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美國遊客在佛羅倫斯城購買了一幅提香的油畫,為了躲避政府的監管,想方設法地把油畫運出義大利的事情。這位美國遊客請了一位油畫修補師,讓他給油畫塗上一層厚厚的漆,等漆幹了之後,再在其表面畫上一幅現代風景畫作為掩飾。於是,這油畫便漂洋過海地來到了法國的莫達訥,隨後很快又到達了巴黎。在巴黎,這位美國收藏者又請了一個更專業的油畫修補師,讓他把油畫修復到原先的狀態。這位修補師花費了數周時間,先清除了表面的現代風景畫,然後精心地將提香之作再現出來。他對呈現的畫總覺得不太滿意,然後他就繼續不停地擦洗,直到快擦到畫布的表面時突然發現,原來最底層是一幅墨索里尼的肖像。也許這個傳奇故事聽起來不那么真實,但是其中的道德意義卻千真萬確。
事實上,撰寫本書的動機是被藝術品收藏背後所蘊藏的“道德”因素所激發的。本人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擔任館長和負責人。在整整20年的工作中,藝術品收藏被世人普遍和直觀地視為一種時尚,或是一種追求名譽的手段。然而,藝術品收藏有著一種複雜的、不可抑制的自我內在表達。藝術品收藏猶如魔鬼,一些偉大人物也經常被這個魔鬼附身。湊巧的是,本書中提到的人都對收藏有著濃厚的興趣,即使他們一生從未收藏過任何東西,也是如此。
這些收藏者們——古埃及的法老、古希臘化時期的祭司和聖殿司庫、雅典早期的暴君、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將軍們——彼此不同,卻又是他們各自時代和國家的典型。古羅馬東征為羅馬帝國帶入了新的文化和戰利品。共和國的士兵和元老、尤利烏斯·凱撒、奧古斯都大帝,以及像維吉爾和西塞羅這樣的平民都曾位居藝術收藏家名單的前列。在地方行省總督維勒斯對藝術品收藏的貪婪和執著中,收藏達到高潮。西塞羅對維勒斯的控告會讓人回憶起對赫爾曼·戈林的審判,赫爾曼·戈林被控告對社會和紐倫堡的藝術品犯下同樣的過錯。
中世紀的聖人和罪人都為藝術品收藏增添了他們自己獨特的情調。法國聖丹尼斯修道院的絮熱、讓·富凱、貝里公爵、勃艮第公爵和年少的德國王子們使他們自己的藝術品展覽室成為迷信和現實的結合,並最終為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學博物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和羅馬教皇則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畫廊提供了慷慨資助,這反過來也影響了他們自身。
學習藝術史的學生對這些故事都相當熟悉,然而他們卻很少了解收藏家所遵循的模式:哈布斯堡王室曾在1273年至1918年統治過歐洲的很多地方,聚集了大量的奇珍異寶,為後世留下了普拉多美術館、維也納藝術畫廊和低地國家藝術畫廊等多家畫廊;還有英國收藏史上的三巨頭——查理一世、白金漢公爵和阿倫德爾伯爵。另外,在6個世紀的時間裡,法國在瓦盧瓦王室和波旁王室的統治下,把高盧文化的藝術傑作都收入他們的教堂、王宮和博物館內。黎塞留、馬薩林和柯爾貝爾起了領頭作用,拿破崙則標誌著法國人的野心達到了頂點,所有這些都推動了19世紀歷史的發展並為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更為重要的是,英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我們今天的政治、日常生活和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於英國人來說,理解大英帝國的藝術十分重要。這個國家成就了英國紳士——既擁有希臘人的思想智慧又兼具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之所以選擇霍勒斯·沃波爾來解讀英國人對財富的世襲態度,那是因為他不僅是這種習俗的縮影,而且還是以英語寫作的最偉大的藝術評論家。這些都是藝術收藏史賴以構成的要素。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自然是藝術家本人和那些藝術贊助者們。富有且博學的藝術贊助者們令藝術家的天賦之花綻放。
一般來說,每件藝術品都需要有創作者和觀賞者。為了確定贊助者和收藏家所扮演的角色,需要某種探索性的研究。幾個世紀以來,藝術贊助者一直在維持著藝術家和外行人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並且以勇氣和冒險精神傳承了文明史中的有形藝術遺產。因此,在過去十年中,他們花費無數寶貴時間只為一個目的——透過遮蔽的畫布,希冀找出藏在圖畫後面的人。
迄今為止,世界上仍然沒有一部用英語撰寫的藝術收藏通史。儘管在歐洲各個國家和各個時代,某些特定時期的收藏有數目龐大的文獻目錄記載,但並沒有出版一部用任何語言撰寫的藝術品收藏總史。在19世紀,現代科學的出現和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其最初表現在重新評估歷史和政治領域的動機和事件上。斯賓格勒和湯因比認識到了社會和資本興衰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學術界,似乎金錢在學術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藝術史和藝術評論卻奇特地排除了經濟和社會科學對它們的影響。
一百多年間很流行的觀點是,創作時期與收藏時期、折中時期勢不兩立,這是所有國家的學者都能廣泛接受的學說。此外,這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很不錯的理論:每當文明衰落之時,就會產生大量的創作型藝術家。例如,19世紀中期的歷史學家並沒有認識到,大肆花錢的希臘化時期是與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並劫掠波斯黃金緊密相連的,古代世界因此出現了利潤通脹,隨之而來的是富人當中的奢華時期(與之相對的是窮人的令人同情的慘境),在其他歷史時期很少能看到這些。然而,今天我們已經能夠認識到這種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周期性特點。在埃及,第十八王朝出現了一次藝術復興,其賴以建立的基礎是埃及對底比斯國王們的藝術珍寶掠奪;羅馬的收藏則是來自於征服希臘和羅馬帝國後獲得的戰利品。凱恩斯勳爵已經提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論點:他相信黑暗的中世紀並非完全像大家過去認為的那樣宗教化和文化衰落,它更像是一個最悲慘的通貨緊縮時期。然後,通過加強交流改良出現了貿易的復興。在公元1000年後,神聖羅馬帝國的經濟依賴於其金銀、農業及製造業之間的比例平衡,這個平衡直到發現美洲才被打破——這為現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歷史性航行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首批來自新世界的金銀就已經在運往西班牙的途中了,接著是1519年來自蒙特祖瑪的珍寶和1534年來自秘魯印加的珍寶。在16世紀,每年都會有更多的金銀運到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的財寶船上,這比歐洲任何一年所有金銀礦山的產值加在一起還要多。據漢密爾頓的統計,1503年至1660年,金銀的進口量約為5000萬至1億比索之間。
西班牙王室愚蠢的財政政策導致了黃金過剩加劇。西班牙控制的安特衛普交易所在經歷了一次空前的大繁榮之後,於1557年陷入了危機,這次危機使得腓力二世連續破產三次,同時摧毀了佛羅倫斯(當時教會的稅收中心)和奧格斯堡銀行家們的勢力。當時,馬德里的一塊麵包的價值相當於現在的11美元。價格革命對於宗教改革來說更是火上澆油。桑巴特、陶尼和馬克斯·韋伯將資本主義的興起直接歸因於加爾文主義的興起,遮蔽了由於那些來自美洲的貴金屬過剩而導致的實際原因。
為了確定早期貨幣的價值,必須考慮許多不同的因素。因為中世紀以來貨幣發行量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對物價的影響非常明顯,而且貨幣發行量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歐文·費雪認為:“現在的物價是公元1200年至1500年間物價的10倍。” 如果考慮到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通貨膨脹和美元含金量貶值了近50%,那么可以公平地說,費雪引用的比率在過去30年裡已經翻了一倍。普里澤夫德·史密斯曾說:“在中世紀根本談不上什麼財富,只有貧窮的差距,從16世紀才開始看到真正的財富積累。”1909年,法國有1 100人的年收入超過了4萬美元,其中150人年收入超過了20萬美元。在1916年的英國,79個人要為超過1.25億美元的財產繳稅。而15世紀最富有的法國人雅克·科爾也只不過擁有540萬美元的資本。據估計富格家族在1550年前後的總財富為3 200萬美元。①據說尤里烏斯二世教皇的財務主管阿戈斯蒂諾·基吉年收入為200萬美元。而中世紀中產階級階層則根本不存在,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實際流通中的錢到底有多少,或許可以從這個事實加以判斷: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二世稅收總收入約為25.6萬美元。
歷史學家的難題在於:把貨幣在不同時期的價值與人類勞動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協調一致。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藝術品在它賴以創造或獲取的那個社會中的相對價值。關於貨幣的價值有必要做一定的任意假設。我們所參考的標準貨幣是義大利的貨幣,它取決於佛羅倫斯的基爾德或弗羅林和威尼斯的達克特,自中世紀時期起這些貨幣的含金量為2.25美元。粗略來說,達克特、弗羅林、基爾德、法國的里弗②、英鎊、西班牙-奧地利的泰勒這些貨幣兌換了近300年,但是他們的含金量和含銀量相差甚大(依據這些國家降低鑄幣成色的政策),現代外幣兌換的方法仍然沒有制訂出來。由於國家之間的經濟受到限制,人們很自然地把所有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估算為一個整體的貨幣單位。很顯然,藝術品(寶石或金鍊或聖骨匣中金匠使用的金屬量)是國際匯兌的一種更加穩定的手段,而且也可以更加自由地從一個國家運送到另一個國家,而不用太擔心遭到搶劫。我相信,從文藝復興至法國大革命這段時期,達克特或弗羅林的購買力為20美元。③這樣的經驗法則,能夠使讀者將以前那些時代的財富和現在藝術贊助者的財富做一個粗略的對比。簡而言之,若非另有說明,本書將始終遵循這一總體原則。
自從羅馬衰亡以來,藝術品就再也沒有真正的市場價值了。哥特時期和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作為私仆而依附於王公貴族家庭,這些藝術家純粹根據生產成本來創作作品。從王室獲得食宿的好壞、工資及額外津貼的多少,取決於贊助人是否慷慨。藝術家獲得的為數不多的數目里還包括創作的材料成本。這些藝術家還會根據作品的尺寸、大小等,得到一筆數額固定的錢。藝術品成為了宮廷整體背景的組成部分,並或多或小地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但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王公貴族,尤其是義大利,由於15世紀經濟不景氣和16世紀的破產而衰敗破落了,世界金融不再受他們的控制。英國、法國、德國和低地國家成為了現代資本主義強國。百年戰爭和玫瑰戰爭的災難性影響早已結束。這些國家出現了一個大肆揮霍的時代,而義大利則開始瘋狂向這些國家傾售從廢墟中搶救的任何財產,主要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贊助人後代繼承下來的、能立即變現的藝術品。
關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和藝術家的價值,我們所知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直到15世紀中期,藝術家的經濟狀況僅與小店主持平。據記載,藝術家們給他們的女兒們的嫁妝從5 400到1.08萬金法郎(按1909年計算)不等。1499年,曼坦給了他女兒價值1.34萬法郎的嫁妝。
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提香是最早的靠手藝賺錢的藝術家。拉斐爾留下了一處價值1.4萬美元的不動產。他繪製羅馬聖十字教堂壁畫裡的每個頭像,阿戈斯蒂諾·基吉都要向其支付100達科特(約合2 000美元)。“當然,”基吉對他的代理人說,“毫無疑問,如果拉斐爾按照衣服的褶皺來跟我要價,那我就破產了。”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在為一位王子創作作品時,每人每月可以得到129美元的薪水。米開朗基羅為西斯廷大教堂繪製的天頂畫共收到28萬法郎(約合5.6萬美元),他共花了4年時間,當然他還要從那筆收入里支付他助手一些費用。在創作《最後的審判》時,他也是《聖徒家族》的首席設計師、雕塑家和畫師,除了工資以外,他沒有得到任何東西。米開朗基羅身後留下了價值18萬~20萬法郎的財產,以及布拉曼特為他建造的房子及另外幾處不動產。教皇保羅三世曾給了他5 200美元的津貼。查理五世大帝提供給提香的資助則更加慷慨。
丟勒留下的3.2萬美元的財產主要來自他賣雕版畫所得。他曾從皇帝那裡收到了多達600美元的年金,他的每幅畫賣到了375美元。魯本斯平均每幅畫的價格在300~800美元之間。凡·代克所繪的《查理一世肖像》,當時價值250美元,現藏於羅浮宮。倫勃朗的肖像畫大致也是這個價格,他的《夜巡》只給他帶來了1 200美元多一點的收入。委拉斯開茲作為宮廷畫家除了全額生活補貼外,當時的收入約為2 000美元。路易十四的宮廷畫師當時的年收入是3 000美元,外加住所、僕人和生活補貼。1550年後,新興的富有階層逐漸崛起,世襲的階層被逐步取代。藝術品被變賣用來還債和償還軍事行動的費用。最壯觀的一次出售是在1627年,曼圖亞公爵將貢薩加家族和埃斯特家族積累了近300年的藝術收藏品賣給了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從那時起,17世紀和18世紀的收藏史便成了南歐家族世襲財產變賣給北方資本家新貴的歷史。
像歷史一樣,藝術收藏既非因,亦非果。創作時期與折中時期的學說也是毫不相干的。收藏僅僅是經濟歷史進程中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例證,並且昭示了不同歷史時期品味的趨勢。他們共同記錄了不同時代里的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模式,這完全符合歷史中的可變因素。如果說伊莉莎白女王在她那個時代能夠經受住價格革命,那是因為她和她的顧問托馬斯·格雷欣爵士的金融智慧使然。凱恩斯已經闡明了,伊莉莎白女王是如何運用弗朗西斯·德雷克的金鹿號海盜船從西班牙掠奪戰利品以還清外債,並把剩餘的4.2萬美元用於投資累范特公司。來自累范特公司的大部分利潤被用來組建東印度公司,而東印度公司17至18世紀所獲得的利潤則為英國的對外關係奠定了基礎。自1580年以來,伊莉莎白從德雷克的戰利品中拿出4.2萬美元用於投資,到1930年已經積累到了接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海外投資的總和,即42億美元,或者說竟然是最初投資的10萬倍。①我想說的是,每一個國家的經濟都將會流露出一點它的國民趣味和藝術風格。
本書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這樣指控:諸如處處離題,涉及了很多有分歧的領域。但是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希望能表明在任何國家和任何時期,實幹家都是一樣的,他們的品味,他們的野心都是一樣的。本書既不是給藝術史學家也不是給商人看的,而是針對那些關心藝術的人,他們對以前那些像他們一樣關心藝術的人也充滿了好奇。讀者或許可以通過文字與作者分享創作時的驚喜。本書主要講述從古埃及到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收藏家和歷史名人。隨後將會有關於工業革命時期的歐洲收藏家和美國的收藏興起的著作問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