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堂印書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主堂印書館
  • 地點:宜昌
  • 存在時期:晚清、民國
  • 所屬宗教:天主教
天主堂印書館,天主教印刷館。同治十二年,宜昌最早的教會基地由江蘇籍神父黃廷彰修建。
光緒九年,位於樂善堂街的新教堂和主教府建成。光緒十五年,祁棟樑主教上任後,便在下鐵路壩(今中心醫院一帶)購地,準備修建男女修道院、孤兒院和醫院。光緒十七年,宜昌教案發生,樂善堂街、濱江路的聖心堂被燒毀。次年,祁棟樑主教在樂善堂街和濱江路重建教堂和住宅,又在宜昌河西石榴紅修建天主堂,用作男修院。光緒二十四年,再在下鐵路壩修建愛德堂(修女院,俗稱聖母堂)、孤兒院、醫院和男修院。光緒二十九年,男修院落成,石榴紅天主教堂的修生遷來。之後,在石榴紅天主堂內又設了印書館和新民學校。
據印刷業內老人胡居馨回憶,印書館配備了必需的各種型號的中外鉛字和印刷機器。這在當時宜昌屬於獨一無二的鉛印廠家。到民國九年,印書館設備相當完備。起初各種鉛字是向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印書館購置的,因久用耗損,急於全部更新,便改向產品較佳上海商務印書館購換。機器設備及資金,開始從外國募捐而來,後來教會也有所補償。本來印書館的印刷機均附帶電動部件,因館內無電力設備,運轉仍靠人力。
印書館開始的負責人由比利時神父文在茲擔任。因他家裡是搞印刷的,所以對業務很熟悉。民國六年6月9日,文在茲在石榴紅天主堂山背後小河中,因營救落水學生溺亡,於是便由中國神父李奧頤接替。但不久仍由比利時人調換。印書館的固定工人雖只有10多個,但館內的雜活,乃至檢字、排版、機印、精裝製作等業務,都以半工半讀的形式,由新民學校的學生承擔。每年還對館內學藝學生的印刷業務進行考核。這不僅解了印書館工人缺乏之急,而且促成有的學生日後從事印刷職業,就讀新民學校的胡居馨就是其中的一例。
印書館很長時間不對外營業,只印宜昌教區內的宜昌、荊州、施南(今恩施)縣鎮天主教所設中國小、醫院、診所等所需的印件,以及教會的中外文書籍,到後來才少量接待外來業務。
宜昌淪陷時,印書館的全部設備都被日寇占有。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又由比利時人馮德隆部分收回,在樂善堂街天主堂旁開機幾年。解放後,被共黨機器、鉛字霸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