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謀:守衡學

天下無謀:守衡學

《守衡學》正是應市場要求:為了使廣大讀者更加明白透徹地掌握運用智謀而編著出版的一部填補市場空白的、縱橫闡釋中華上下五千年智謀的指南之書。萬千謀略,無非是為了謀名謀利。但所有的計謀背後都洋溢著強大的人性。運用熱鬧靈活的手段做道場,樹立誠信光明的品行修根本一一不起貪人之欲,莫有害人之心。。牢牢把握計謀與人性之間的和諧平衡,才必能成大事而不損聲名,得大利而不害良知。怎樣做到能把握住謀略和智慧?首先要了解中國的眾多文化學派,而在眾多學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法三家。只要把握住了這三家的思想精髓,也就了解了中國的智謀文化。這種文化的特徵就是管理,而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講究方法,講究方法就是智謀。怎樣能做到運用智謀手段,達到管理的有效目的?也正是古今大眾一直苦苦追尋探討的課題之一。只有融合貫通領悟了眾多謀文化的思維與案例,才能成為來去自如,德才兼備的謀略大家。

基本介紹

  • 書名:天下無謀:守衡學
  • 出版社:遠方出版社
  • 頁數:210頁
  • 開本:16
  • 作者:馮敬 張易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233879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守衡學》是由遠方出版社出版的。
衡,即為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叢"。是以,當修身以守正道,中庸無為以平衡世事。曲折人生、挫折帶來,必然化為坦途。

媒體推薦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天下無謀”系列叢書,就是要展示這一影響頗深的道理。謀略經典人生,經營人生,更加透徹地看清人性的優點和弱點:為官之道,經營之道,管理之道,精髓盡在其中。以“有諜”臻於“無謀”之境,乃人生大智慧。
——著名作家 蔣子龍
智謀不是技術,更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權謀,是智慧、謀略、行動的有機統一。“天下無謀”系列圖書正是幫助人們親君子遠小人的指南之書,讓人們做人做事以品德為內涵,技術為輔助,智、謀兼備,才會達到事業的大成功。
——著名作家、詩人韓作榮

圖書目錄

修心第一
大智若愚,難得糊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拒絕安逸,立志高遠
真學為己,假學為人
仁德君子,以孝為先
君子四病,戒而絕之
怨天尤人,君子不為
清心寡欲,保持本心
完善道德,提升境界
搖尾乞憐,尊嚴盡毀
為人處世,以信為先
勤敏做事,寬以待人
清廉公正,潔身自好
守道忘勢,修德忘名
守身第二
盲目隨從,莫若自然
好知好學,恭敬持身
堅守規則,持之以恆
堅持信念,肯定自我
修德講學,施仁改過
君子立世,先修其身
克勤克儉,清廉自守
竊人成果,君子為恥
以身作則,稟公處事
恃勢而驕,驕則亦敗
望風而倒,不如守忠
果敢主見,特立獨行
處高位謙,處低位堅
立志長遠,恥於苟營
身居其位,忠於職守
平衡第三
超脫世俗,知足常樂
禍福相生,平衡心理
情緒做事,必受人用
人生浮沉,重在心智
心態樂觀,自棄無為
君子坦蕩,小人忐忑
不遷怒,不貳過
安貧樂道,淡泊明志
尊老愛幼,推己及人
以愛易愛,互尊互敬
不拘小節,眼界開闊
安守本分,客觀待物
自取其辱,然後受辱
愛人愛己,清廉奉公
福禍有源,善惡有報
奢樂之事,難解愁苦
盡力而為,看破得失
中庸第四

品性謙恭,和而不流
進不為先,退不為後
日盈則昃,不可自滿
能者顯才,注意分寸
有所不為,才能有為
過猶不及,適可而止
養廉止貪,無欲無憂
激流勇退,不失英名
為人處世,過尤不及
忘身忘益,先公後私
至正清靜,身體力行
位高自謙,位低不卑
治人以武,服人以德
為人之道,首在自身
欲成功績,先修自身
不貪名利,逍遙自在
注重仁德,渺視虛名
管理之要,在乎民樂
紀綱和順,民政和諧
名揚四海,禍害四伏
施道保法,不偏不倚
無為第五
以靜制動,虛可知實
有用無用,並非絕對
蕭規曹隨,無為有果
強求無益,莫若自然
下貴有才,上貴無為
有所不為,才能有為
順應時勢,自然應對
少些顧慮,泰然處世
人世短暫,精神恆久
呆若木雞,不戰亦威
防止刻意,遵循自然
大器晚成,焦急無功
無用有用,可互轉變
有用無常,無用則壽
名正言順,自在一生
知足少欲,自在快活
高潔之人,蔑視奉迎
物有所屬,強求不得
安危日積,修正言行

文摘

修心第一
大智若愚,難得糊塗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春秋)老子《德道經》四十五章
【簡譯】
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彎曲的;最大的機巧,看起來好像是笨拙的;最善辯的人,看起來好像是說話遲鈍似的。
【引申評論】
天下事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一個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轉向事物的反面,所以很多事情往往不是我們看上去的那樣,經常表面上顯現出來的和實質正好相反。往往看到善,其實隱藏著惡,看到美,其實包含著醜。事物的表象和實質就是這么陰差陽錯,是非顛倒。就像一根筷子放在水裡,筷子本來是直的,但是我們看上去卻是彎的。這就是人們本身的認知能力有一定限制和誤差的緣故。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往往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沒有分析本質,也就造成了世界上很多的誤會和事端。笨拙憨直,可能是最智慧的,遲鈍木納,也可能是最靈巧的,它們都是相互轉化的。也許就因為這樣,世間的事物相對來講複雜了許多,人就需要理智地分析事物,有勇於揭示和分析事物真相的勇氣。
【歷史故事】
漢代名臣龔遂,字少卿,本是山陽郡南平陽縣人。因為他通曉儒學,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國的郎中令,為昌邑王劉賀效力。
漢宣帝劉詢即位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渤海及其鄰郡年成不好,盜賊紛紛出現,當地郡守無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選拔善於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薦龔遂可以勝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當時龔遂已經70多歲了,被召見時,由於他個子矮小,宣帝遠遠望見,覺得跟傳聞中的龔遂不相合,心裡有點輕視他,對他說:“渤海郡政事荒廢,秩序紊亂,我很擔憂。先生準備怎樣平息那裡的盜賊,使我稱心滿意呢?”
龔遂回答說:“渤海郡地處海濱,距京城很遠,沒有受到陛下聖明的教化,那裡的百姓被饑寒所困,而官吏們不體貼,所以使您的本來純潔善良的臣民偷來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罷了。您現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戰勝他們呢,還是安撫他們呢?”
宣帝聽了龔遂的應對,很高興,就回答說:“既然選用賢良的人,當然想要安撫百姓。”
龔遂說:“我聽說治理秩序混亂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亂的繩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來,然後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暫時不要用法令條文來約束我,讓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不呈報上級而按照最有效的辦法處理事情。”
宣帝答應了他的要求,格外賞賜他黃金物品派遣他上任。龔遂乘坐驛車來到渤海郡邊界。郡中官員聽說新太守來了,派出軍隊迎接。龔遂把他們都打發回去了。然後下達檔案命令所屬各縣:全部撤銷捕捉盜賊的官吏;那些拿著鋤頭、鐮刀等種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們不得查問;拿著兵器的才是盜賊。龔遂獨自乘車來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順的氣氛,盜賊們也都收斂了。渤海郡又有許多合夥搶劫的,聽到龔遂的訓誡和命令,當即散夥了,丟掉他們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鋤頭鐮刀,盜賊這時都平息了,百姓安居樂業。龔遂於是就打開地方的糧倉,賑濟貧苦百姓,選用賢良的地方官吏,安撫養育百姓。
龔遂看見渤海一帶風俗很奢侈,喜歡從事那些不切於民用的行業,而不愛從事農業生產,就親自帶頭實行勤儉節約的作風。他鼓勵百姓從事耕作和養蠶種桑,並規定,春夏季節不允許不到田裡勞動生產;秋冬時督促人們收穫莊稼。又鼓勵他們種植和儲藏瓜果、菱角、雞頭米等多種經濟作物,勸勉人們照規定辦事:遵守法令。很快,郡中的人們都有了積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實,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沒有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春秋)老子《道德經》三十三章
【簡譯】
能夠了解別人優劣長短的,只可算是聰慧;能夠認識自己本心本性的,才可算是明白。
【引申評論】
孫子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其實做人也是同樣的,能夠真正了解自己和別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是有智慧的人。近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提出“自我,本我和他我”的理論,就指出二個人的特點和性格有本真的自我,自己認定的自我和他人認為的自我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往往並不一致,很多時候出現偏差。所以能夠真正正確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缺點和優點的人是很少的。但其實,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從這個基礎上出發,做事言行才會顯得合理而有分寸,這個人就容易受到人們的接納和歡迎了。
【歷史故事】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常犯漢朝邊寨,文帝就整日苦思鎮邊良將。
一次,朝中無事,文帝乘輦出巡,路過郎署,見一老人站立房前,於是停輦下車問道:“父老在此,想為郎官,不知家在何處?”
老人答道:“臣姓馮名唐。祖本趙人,至臣父時移居代地(今河北蔚縣)。”
文帝即位前,曾為代王,在代地居住多年。聞老人之言。不禁憶起往事,說道:“我居代時,尚食監高祛常向我說起趙將李齊,他與秦將王離戰於巨鹿(今河北巨鹿縣),非常驍勇,可惜今已不在,但我每次都會想到此人。不知父老知道此人嗎?”
馮唐見問,說道:“李齊雖勇,尚趕不上廉頗、李牧。”
文帝聽了,感慨地說道:“我若得廉頗、李牧為將,何懼匈奴。”
馮唐看了看文帝,搖首說:“陛下果真得到廉頗、李牧,恐怕也不會重用!”
文帝見馮唐當眾羞辱自己,心中不悅,拂袖上輦,起駕回宮。
文帝回到宮中,越想越生氣,不知馮唐此言從何說起,遂令內侍往翟馮唐。
馮唐奉召,來到宮中,見文帝面帶怒色,心知原因,於是施禮後站立一旁,緘口不語。
文帝開口詰道: “馮唐,你為何當眾羞辱我,難道不會私下再說嗎?”
馮唐見文帝如此,忙說:“臣不識禮數,還望陛下寬恕!”
文帝也不和他計較,又問:“那你說說看,為什麼我就不能重用廉頗、李牧?”
馮唐答道:“臣聞上古明主,遣將出征,非常鄭重,臨行必屈膝囑將道:‘朝門以內,聽命寡人;朝門以外,聽命將軍。軍功爵賞,統歸將軍處理,可先行後奏’。這並不是空談。臣聞李牧為趙將,邊市租稅,可收其自用,饗士犒卒,不必上報,君主也不遙控,如此李牧才得以充分施展才能,統軍北逐匈奴,西抑強秦,南防韓、魏,東滅澹林。試問陛下能如此信任他人嗎?近日魏尚為雲中(今山西長城外、內蒙西南部一帶)守,所收市租,盡饗將士,且出私錢,宰牛置酒,遍饗軍吏、舍人。因此,將士願效死命,合力鎮邊。匈奴數次犯邊,都被魏尚領軍截擊,將胡兵殺得大敗,抱頭鼠竄,不敢再來。陛下卻因他報功不實。所差敵首隻有六顆,就把他捉拿入獄,罰做苦工。如此,不是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了嗎?所以臣說陛下若得廉頗、李牧,也不能重用!”
文帝聽後,覺得馮唐言之有理,遂轉怒為喜,命馮唐侍節前往獄中,赦出魏尚,仍拜為雲中守。因馮唐薦人有功,被特拜為軍騎都尉。
魏尚復出鎮邊,匈奴聞後,果然畏懼,不敢犯邊。北方邊境,暫時得到安寧。
拒絕安逸,立志高遠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簡譯】
人有人的行事原則,吃飽、穿暖、住得安逸卻沒有教養,就和禽獸
差不多了。
【引申評論】
宋代的歐陽修曾經在《醉翁廳記》中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人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衣食無憂,沒有什麼困難,人就會滋生懶惰,慢慢變得不思進取而無所作為。而生活在困苦環境當中的人,因為現實的困難激勵他不斷地想辦法去改變困境,因此,他會十分勤勞而且忙碌,這也無形中鍛鍊了他克服困難的能力,從而容易取得成績。人除了生理需要,還有精神需要。如果每天生活過於安逸,除了吃飽,穿暖,有地方住就無所追求,那么就和禽獸沒有什麼區別了。人還應該儘量在艱苦的環境中去鍛鍊,磨練自己。
【反論】
凡事都是相對的,安逸舒適的環境固然好,但是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而貧乏的物質環境雖然過起來很痛苦,但是它會催人奮進。要修煉身心,還是應該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自己。
【歷史故事】
李斯,師出大謀略家鬼谷子,是秦朝的丞相,輔佐秦始皇統一併管理全國,立下汗馬功勞。可少有人知,李斯年輕時只是一名小小的糧倉管理員,他的立志發憤,竟然是因一次上廁所的經歷。
李斯二十幾歲時,是楚國上蔡郡府里的一個看守糧倉的小文書。他的工作是負責倉記憶體糧進出的登記,將一筆筆斗進升出的糧食進出情況,認真記錄清楚。
日子就這么一天天過著,李斯不能說完全渾渾噩噩,但也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對。直到有一天,李斯到糧倉外的一個廁所解手,這樣一個極其平常的小事竟改變了李斯的人生方向。
李斯進了廁所,尚未解手,卻驚動了廁內的一群老鼠。這群在廁所內安身的老鼠,個個瘦小枯乾探頭縮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髒又臭,讓人噁心之極。
李斯看見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糧倉中的老鼠。那些傢伙一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糧倉中大快朵頤,逍遙自在。與眼前廁所中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啊!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位置不同,命運也就不同。自己在上蔡城裡這個小小的倉庫中做了幾年小文書,從未出去看過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這些廁所中的小老鼠一樣嗎?整日在這裡掙扎,卻全然不知有糧倉這樣的天堂。
李斯決定換一種活法,第二天他就離開了這個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學大師荀況,開始了尋找“糧倉”之路。直到數十年之後,他把家安在了秦都成陽的丞相府中。
真學為己,假學為人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春秋)《論語?究問》
【簡譯】
孔子說:“古時的學者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現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引申評論】
學識和道德,能夠提高人的修養,令人獲得尊敬,但也同時成為很多人裝飾自己的工具。有些人並沒有真才實學,卻很喜歡用學問來裝點自己,以獲得自尊心的滿足。這種人和假裝道義的人一樣,沒有什麼真實的學問,一旦他們的虛偽被人識破後,人們會對他的行為產生厭惡和鄙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