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第三版)

天下·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第三版)

《天下·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第三版)》是2018年7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瑞華。

基本介紹

  • 書名:天下·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第三版)
  • 作者:陳瑞華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7月
  • 頁數:460 頁
  • 定價:9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1972398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天下·法學新經典 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第三版)》是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刑事訴訟問題的一種嘗試。按照這種方法,研究者觀察制度、實踐以及改革經驗,從中發現問題,解釋制度或實踐變遷的規律,並將其上升為理論,*終對理論進行檢驗和論證。運用這一方法,《天下·法學新經典 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第三版)》對刑事和解、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刑事速裁程式、司法裁判、案卷移送、第*審程式、第二審程式、死刑覆核以及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並論證了一些理論命題,如“私力合作模式”“合作型司法學”“三元化審判模式”“立法推動主義”“案卷筆錄中心主義”“積極的實體真實探知主義”“義務本位主義”,等等。通過上述概念化和理論論證的努力,本書探索出一條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新路子,推動這一學科進入社會科學研究的軌道。

作者簡介

陳瑞華,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計畫。兼任國際證據法協會理事、*高人漿灑船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檢察理論研究會副會長、*高人民檢察院和*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公安部執法監督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刑事訴訟法、證據法學、司法制度、程式法理論、法學方法。在程式價值、訴訟構造、程式性制裁、刑事訴訟模式、辯護、證據理論等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出版有《刑事審判原理論》《看得見的正義》《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程式正義理論》《程式性制裁理論》《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刑事證據協潤企法》《刑事辯護的中國經驗》《刑事辯護的理念》《刑事辯護的藝術》《司法體制改革導論》等著作。

圖書目錄

法學研究的社會科學嘗試(第三版序言)
驚心動魄的跳躍(第一版序言)
第一章法學研究回歸社會科學的思考
一、從“鄭永年之惑”談起
二、傳統規範法學的缺陷
三、對“法教義學”和“社科法學”的反思
四、社會科學方法的引入
五、從經驗到理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刑事訴訟的私力合作模式
一、刑事和解的出現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種模式
三、刑事和解的現實利益基礎
四、刑事和解對傳統刑事訴訟理論的挑戰
五、刑事和解墊才制度的未來
第三章司法過程中的對抗與合作
——一種新的刑事訴訟模式理論
一、對抗性司法與合作性司法
二、帕克和格里菲斯的訴訟模式理論
三、對抗性司法及其局限性
四、最低限度的合作模式
五、協商性的公力合作模式
六、私力合作模式
七、一種新的合作性司法哲學
第四章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三個模式
一、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困境
二、“先刑後民”模式
三、“刑民分離”模式
四、“先民後刑”模式
五、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模式選擇
第五章刑事司法裁判的三種形態
一、刑事審判形態的多元化
二、定罪裁判
三、量刑裁判
四、程式性裁判
五、三大裁判形態的制度影響
第六章“認罪認罰從寬”改革的理論反思
———基於刑事速裁程式運行經驗的考察
一、“認罪認罰從寬”的改革思路
二、“認罪”與“認罰”的同步性
三、被告人認罪的自願性
四、控辯協商的幅度
五、對“流水作業”訴訟構造的突破
六、法庭審舟民嚷龍理的對象
七、對被害人訴訟請求的合理關注
八、結論
第七章制度變革中的立法推動主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立法推動主義及其局限性
三、制度變革中的司法推動主義
四、制度變革的另一條道路
第八章案卷移送制度的演變與反思
一、案卷移送制度的演變歷程
二、1979年確立的庭前案卷移送制度
三、1996年的“審判方式改革”
四、“庭後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
五、庭前移送案卷制度的重新恢復
六、制約案卷筆錄移送制度的幾個深層因素
七、結論
第九章案卷筆錄中心主義(一)
——刑事第一審程式流於形式的成因分析
一、案卷筆錄中心主義的提出
二、以案卷筆錄為中心的法庭調查
三、對案卷筆錄證翻局乎據能力的推定
四、對案卷筆錄證明力的優先接受
五、刑事證據法的存在空間
六、儀式化、劇場效應與庭審功能
七、法庭審判制度的重建問題
第十章案卷筆錄中心主義(二)
——刑事第二審程式的盼達拒理論反思
一、刑事第二審程式的困境
二、二審程式中的“兩步式構造”
三、以案卷筆錄為中心的“調查訊問”程式
四、不開庭審理程式中的推定法則
五、開庭審理程式中的案卷筆錄
六、“事實複審”的神話
七、死刑案件的“二審開庭運動”
八恥巴捉燥、進一步的評論
第十一章積極的實體真實探知主義
——死刑覆核程式的模式與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二、死刑覆核的六大程式要素
三、死刑裁判的“風險轉移”
四、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層結構之一:積極的實體真實探知主義
五、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層結構之二:非訴訟化的裁判方式
六、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層結構之三:秘密的行政審批機制
第十二章留有餘地的裁判方式
——對中國冤假錯案發生原因的一種解釋
一、“留有餘地”的裁判方式
二、“留有餘地”的兩種模式
三、“留有餘地”模式的體製成因
四、“留有餘地”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五、“留有餘地”模式的未來
第十三章義務本位主義的刑事訴訟模式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政策的程式效應
一、問題的提出
二、“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歷史考察
三、“坦白從寬”的訴訟效果
四、犯罪嫌疑人的如實回答義務
五、被告人的認罪態度
六、“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對辯護效果的影響
七、兩種法律傳統的博弈
八、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五、三大裁判形態的制度影響
第六章“認罪認罰從寬”改革的理論反思
———基於刑事速裁程式運行經驗的考察
一、“認罪認罰從寬”的改革思路
二、“認罪”與“認罰”的同步性
三、被告人認罪的自願性
四、控辯協商的幅度
五、對“流水作業”訴訟構造的突破
六、法庭審理的對象
七、對被害人訴訟請求的合理關注
八、結論
第七章制度變革中的立法推動主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立法推動主義及其局限性
三、制度變革中的司法推動主義
四、制度變革的另一條道路
第八章案卷移送制度的演變與反思
一、案卷移送制度的演變歷程
二、1979年確立的庭前案卷移送制度
三、1996年的“審判方式改革”
四、“庭後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
五、庭前移送案卷制度的重新恢復
六、制約案卷筆錄移送制度的幾個深層因素
七、結論
第九章案卷筆錄中心主義(一)
——刑事第一審程式流於形式的成因分析
一、案卷筆錄中心主義的提出
二、以案卷筆錄為中心的法庭調查
三、對案卷筆錄證據能力的推定
四、對案卷筆錄證明力的優先接受
五、刑事證據法的存在空間
六、儀式化、劇場效應與庭審功能
七、法庭審判制度的重建問題
第十章案卷筆錄中心主義(二)
——刑事第二審程式的理論反思
一、刑事第二審程式的困境
二、二審程式中的“兩步式構造”
三、以案卷筆錄為中心的“調查訊問”程式
四、不開庭審理程式中的推定法則
五、開庭審理程式中的案卷筆錄
六、“事實複審”的神話
七、死刑案件的“二審開庭運動”
八、進一步的評論
第十一章積極的實體真實探知主義
——死刑覆核程式的模式與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二、死刑覆核的六大程式要素
三、死刑裁判的“風險轉移”
四、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層結構之一:積極的實體真實探知主義
五、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層結構之二:非訴訟化的裁判方式
六、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層結構之三:秘密的行政審批機制
第十二章留有餘地的裁判方式
——對中國冤假錯案發生原因的一種解釋
一、“留有餘地”的裁判方式
二、“留有餘地”的兩種模式
三、“留有餘地”模式的體製成因
四、“留有餘地”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五、“留有餘地”模式的未來
第十三章義務本位主義的刑事訴訟模式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政策的程式效應
一、問題的提出
二、“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歷史考察
三、“坦白從寬”的訴訟效果
四、犯罪嫌疑人的如實回答義務
五、被告人的認罪態度
六、“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對辯護效果的影響
七、兩種法律傳統的博弈
八、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