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節亦稱“封齋節”,是基督教的齋戒節期。據《新約聖經》載,耶穌於開始傳教前在曠野守齋祈禱40晝夜。教會為表示紀念,規定棕枝主日前的40天為此節期。教徒在此期間一般於星期五守大齋和小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齋節
- 英文名:Lent
- 別稱:封齋節
- 節日時間:由大齋首日開始至復活節前日止
- 節日起源:宗教
- 適宜人群:基督教教徒
基本介紹,主要內容,相關文學作品,
基本介紹
大齋節始於聖灰節,後者位於復活節前的第七周。在舊約中時常提到人們把灰撒在自己的頭和衣服上,以表明悔改或懊悔。大齋節被看作是一段悔改的時期,因此蒙灰被看作是內在懊悔的一種恰當的外在表現。因此,在教會史的早期階段,尤其是在中世紀,大齋節的第一天以在教士或人們身上撒灰開始。自近代以來,在大齋節期間的棕櫚節,燃燒棕櫚十字架替代了撒灰。悔改的主題在某些教會也由這段時間教士的紫色服裝來代表。節期內教堂祭台上不供花,教徒不舉行婚配,也應停止娛樂等。新教多數宗派已不守此節。
主要內容
大齋首日(Ash-Wednesday)
大齋首日是基督教節期大齋節的第一日。在棕枝主日前40天(星期三)舉行,從即日起開始守齋。根據每年復活節日期的變化,該日大約在2月4日至3月11日之間。此日教堂內常舉行祝聖“聖灰”和擦聖灰禮;並將已祝聖的樹木灰搽在教徒額上,以示思罪和懺悔,故亦稱“聖灰禮日”或“灰的星期三”。新教的聖公會、信義會和其他一些教派也在這一天舉行禮拜。東正教的大齋期是從星期一開始的,因此不舉行大齋首日活動。
正統節(Feast of Orthodoxy)
正統節是東正教和天主教會的節日。紀念843年恢復聖像崇拜,各教堂重設聖像。在8世紀聖像崇拜之爭中,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支持反對聖像崇拜者,於726年下令禁止聖像崇拜,拆除教堂和公共場所所有聖像。直至皇帝狄奧菲羅遺孀狄奧多拉於843年親政後,才恢復聖像崇拜。教會規定大齋期間的第一個星期日守此節。
歡欣星期日(Laetare Sunday)
歡欣星期日是西方基督教各派教會對大齋期間第4個星期日的稱呼。因為這一天處於齋期的中期,可以把齋戒期間的嚴格生活略為舒緩一下,故又稱舒緩主日或大齋期中期主日。
聖星期六(Holy Saturday)
聖星期六亦稱“復活前夕”,是基督教節日。復活節前的星期六,大齋期在這天中午結束。所有禮儀都與耶穌復活及其帶來的恩寵和更新有關。如祝聖新火併用以點亮巴斯卦蠟燭,以象徵耶穌復活帶來的新光和新生。還宣讀先知書、祝聖水和聖洗池,為慕道者施洗、教徒重宣聖洗誓言、誦聖禱文和奉獻彌撒等禮儀活動。其紀念禮儀在日落後舉行,而彌撒部分則在子夜時刻舉行,所以又被稱為“復活節前守夜”。
相關文學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第3節最後“……謝爾巴茨基一家就在大齋節出國去了。”
《悲慘世界》 芳汀 四——言行一致第7段第2句:“有一次過封齋節,有個年輕的助理主教來到迪涅,在天主教堂里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