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村(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長山鎮大齊村)

大齊村(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長山鎮大齊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齊村村名,我國各地多數村莊以此命名。各地以此命名的村莊有: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長山鎮大齊村於明洪武年間建村。該村位於長山城東北5.5公里處, 瀕臨濟青高速公路。全村轄區總面積16公頃,其中耕地11公頃,企業占地2公頃,村莊占地3公頃;河南省尉氏縣小陳鄉大齊村坐落於豫東平原京廣線以東,位於尉氏縣城東南二十五里,西鄰日照高速公路,賈魯河穿境而過。全村460戶人家,總人口約2000餘人,土地面積2500畝,以旱地為主,人均耕地約1.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齊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長山鎮
  • 政府駐地: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長山鎮大齊村
  • 地理位置:長山城東北5.5公里處
  • 面積:16公頃
  • 人口:2000餘人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長山鎮大齊村,大事記,第一產業,畜牧,蔬菜種植,第二產業,支柱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社會進步,著重發展,人民生活,村莊建設,集體福利,中共地方組織建設,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長山鎮大齊村

概況
大齊村於明洪武年間建村。據張氏家譜記載:明初統治者為使荒蕪的土地得以迅速開發,從人口密集的山西、河南,以奉命懇田為由將兩地部分居民徙居到河北棗強縣。張氏族人又由此遷居于山東長邑(舊長山縣)旗家莊。後因多種原因,旗家莊演變為今大齊村。
該村位於長山城東北5.5公里處, 瀕臨濟青高速公路。村東有通往淄博的79路公共汽車起止點;村南有通往縣城的公共汽車途經站;村中心街是貫穿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地理條件優越,交通發達。
全村轄區總面積16公頃,其中耕地11公頃,企業占地2公頃,村莊占地3公頃。地勢西高東低。村西適合建窯燒磚、種蔬菜,村東適於種小麥、玉米。2000年全村共有197戶,總人口74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6‰。現有張、王、李、趙、孫5個姓氏,其中張氏最多,占93.2%。
建國初期, 該村經濟總收入3000元。197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00餘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1981年村民平均從集體分得現金280元。199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740.3萬元,人均純收入3490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1.5∶95.5∶3。2000年全村集體純收入40餘萬元,人均純收入6000元。
該村是全市百強村之一。自1992年至2000年底,先後被濱州地委、行署和縣委、縣政府分別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村”“鄉鎮經濟強村”“小康村”“鄉鎮明星村”“省級規劃先進村”“先進基層工作管理村”“老齡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村黨支部連續10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五好’村黨支部”光榮稱號。

大事記

1938年春,因“交通溝事件”全村20多人遭日軍用槍托毒打,灌肥皂水。
是年冬,張繼廣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至1942年,先後有張衍義、張於仁、張清祥3名抗日戰士在戰場犧牲。
1946至1949年, 先後有張羽春、張於來、張統禮、張祥義4名解放軍戰士在戰場犧牲。
1947年冬,農會幹部王樹芝被國民黨反動派活埋,仇老四、張東祥被刺刀挑死。
1953年冬,張衍來組織10戶農民成立該村第一個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73年2月,建起農技修配廠、磷肥廠,為該村第一個副業項目。
1974年冬至1975年春,村黨支部書記張於輝、副書記張心安帶領全村民兵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出義務工1500個,在村西坡挖土填溝平整土地1.3公頃。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一班人為大力發展生產,逐步擺脫貧窮,建配電室1處,安裝100千伏安變壓器1台,使全村用上電。
1979年9月,農田用電線路擴改,打井18眼。
1987年3月,村民出義務工,新建設施較好的國小1處,從此學生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是年建起大齊型材廠、大齊熔煉廠。
1988年3月,村莊統一規劃,建起標準房40餘戶。
是年,修工業區內寬6米、長550米的柏油路1條。
1991年9月, 建大窯1處,年產磚860萬塊,年創經濟效益10萬元。新增配電室兩處,共730千伏安。
1992年2月,蓋居民樓5棟。
是年,大齊型材廠擴建,農田打機井9眼。
1993年春,工業區內建起鍋爐附屬檔案廠、農機服務站、機篩廠、廢金屬收購站、麵粉廠、鋁廠、車輛解體廠、木業加工等10多個廠家及部分商業飲食服務網點。修築連線長桓公路長2公里的柏油路1條。投資78萬元蓋可容8個班的教學樓1處。
1994年春,統一規劃建起畜牧業養殖場15處。硬化、綠化村內主要街道4條(一豎三橫),共11000平方米。變壓器增容達到2580千伏安。7月8日,省委書記趙志浩一行到該村企業視察。
1996年5月,13戶搬進居民樓。大齊型材廠二期工程投資300萬元建起冶煉、電解車間,並改名為山東凱遠銅業有限責任公司。是年該村被縣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1997年秋,換屆選舉。以張傳居、張森為首的黨支部、村委會在廣大黨員民眾的支持下,為發展經濟活躍市場,方便民眾,立“三、八”為集日。
是年,建起郵政印刷廠,全村企業發展到20家。
1998年春, 建起蔬菜大棚30個,種植小拱棚蔬菜60畝,新增配電器室1處,共達2680千伏安。第三批村民搬進居民樓。全村85%的戶安上閉路電視。
1999年3月, 打出200多米的深水井,戶戶喝上優質自來水。村內空閒地植樹3500棵,空閒地全部綠化。
2000年,以萊州“137”小麥優良品種為主,統一耕播良種小麥66.7公頃。6月在村委院內建起敬老院1處。 10月山東凱遠銅業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山東金鵬有色金屬集團公司。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種植業: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不足150公斤。1953年冬,村黨支部書記張衍來回響黨中央號召,組織起10戶農民成立了全村第一個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 當年打井50眼,先後購進6部新式犁,9部解放式水車,6部“擰不夠”水車,糧食畝產達到300公斤。1956年,與另外4個自然村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長山人民公社。
1970至1977年, 購置50馬力拖拉機和25馬力拖拉機各1台,改變了自古以來人刨牛耕的局面。以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心安為首利用一冬一春時間,帶領全村民兵出義務工1500個,搬動西坡高地土方5300餘立方米填入一條荊棘叢生的深溝,將高地改造成水澆地1.3公頃。 架設低壓線路5公里,建100千伏安配電室1處,供3個生產隊打場脫粒、澆地使用。1978年糧食畝產600公斤,總產達到88.4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全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先後打機井8眼,變壓器增容到200千伏安, 農田線路擴改,土地全部變成水澆地。對耕作方式進行了改革,由條播與窄壟播種改為寬度1.5米的畦播。 統一引進優質麥種、玉米種。1986年,糧食畝產750公斤,比1978年增產25%。
1994年以來,村黨支部始終把農業放在第一位。為保證農業充足用電,變壓器室新增兩處。把土地重新進行調整,除1人1畝土地外,剩餘土地發展畜牧業和蔬菜種植業。

畜牧

:劃出50畝耕地與閒散地作為養牛、養雞、養豬場地。經過幾年的努力,畜牧養殖業發展到15戶, 總計年收入63萬元。為擴大規模,村委會計畫今後每年養豬500頭、養雞15000隻、養兔1000隻,養鴿1000隻,畜牧業年收入達到100萬元。

蔬菜種植

: 1998年,投資15萬元建冬暖式大棚30個,小拱棚4公頃。主要種植黃瓜、 西紅柿、韭菜、茄子等。每年向市場供給新鮮蔬菜700噸,總產值35萬元。1991年糧食畝產量達到1000公斤, 實現了噸糧村。2000年引進“137”等小麥優良品種,糧食產量突破1000公斤大關, 總產量達到1155噸,實現種植業收入277萬元。獲得縣委、縣政府授予的“高效農業開發單位”光榮稱號。

第二產業

工業: 該村工業始於1973年。當時建起農機修配廠、磷肥廠各1處,從業人員不足20人, 年收入不足1萬元,終因缺乏管理經驗導致虧損而被迫關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勵精圖治、積極開拓,工業有了很大發展。1991年建磚廠1處,年盈利10萬餘元。1993年設立了工業區,修550米柏油路1條,進出車輛暢通無阻。沿路先後建起鍋爐附屬檔案廠、機篩廠、金屬資源回收筒、麵粉廠、有色金屬工業公司、拖斗加工廠、木器加工廠等16處村辦企業,並實現了當年施工,當年見效。初步形成了融重工、輕工、鑄造、回收、建材於一體的工業體系。1992年投資700萬元擴建了以凱遠銅業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的大型企業, 引進國內最先進的上引鏈鑄全套生產線,年產電工用銅線坯、純銅線、銅管4000噸,產品暢銷全國十幾個省市,被省政府授予“先進企業”稱號。1993至1996年先後投入資金1200萬元建冶煉、電解、通訊電纜車間,形成由冶煉、電解、加工一條龍生產體系。1994年7月8日,省委書記趙志浩一行到該公司視察時高度讚揚了大齊人的魄力。 1996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授於全國中型二企業稱號。2000年底,獲得中國方圓標誌認證委員會頒發的“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證書”。

支柱產業

機篩廠是該村機械製造業的支柱產業。主要產品有離心篩、系列振動篩、旋翼篩、高濃壓力篩等。自行研製的自動選料沖床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局簽發的266 02號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專利號: ZL9624255517。 該廠連續4年被評為濱州市工商局“重契約守信用”企業。2000年企業總產值2100萬元,年創利稅230萬元。
幾年來,黨支部一班人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體,大力發展村辦企業,使全村經濟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至1995年底,工業總產值18919.6萬元,創利稅1600萬元。近幾年,黨支部一班人合力鑄輝煌,將每一次成功作為一次新的起點,先後投資500萬元建成紙箱廠、郵政印刷廠。機篩廠投資180萬元建起標準化車間。凱遠銅業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在長山) 投資160萬元擴建了電解車間。至2000年底,全村企業從業人員95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3.8億元,創利稅2568.2萬元。

第三產業

50年代,該村先後辦起豆腐坊、粉坊,收入微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現有理髮、腳踏車修理、馬車運輸、木材販賣、廢舊物品回收等行業。1990年從業人數60餘人,年創產值153.8萬元,實現利稅25.3萬元。
近幾年來,村兩委審時度勢,給第三產業大開綠燈,積極幫助解決辦證、通電、通路、通水等問題,服裝店、商店、飯館、內裝飾、勞務市場、汽車客運等都發展起來。由於本村工業從業人數逐年增加,客戶及洽談業務的外來人員增多,為適應需要,在原有兩處飯館的基礎上投資120萬元建起了高檔酒樓1處。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0人,年創產值760萬元,創利稅60萬元。

特色產業

山東金鵬有色金屬集團公司是一個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具有相當規模的有色金屬深加工企業。2000年底已形成年產陰極銅15000噸、電工用銅線坯、純銅線、銅管10000噸, 通訊電纜50萬對公里。 企業占地面積179879平方米, 其中建築面積85730平方米(含長山分公司面積) 。公司坐落在鄒平縣長山鎮大齊村,緊靠淄博濟青高速公路,交通四通八達。
該公司2000年底有職工620人, 技術力量雄厚,擁有先進生產設備80餘台套。1993年被山東省委、 省政府譽為“省級先進企業”“重契約守信用企業”。1996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授予“全國中型二檔企業” 稱號。2000年工業總產值3.4億元, 固定資產淨值1.2億元,年創利稅1700萬元。是年底,獲得中國方圓標誌認證委員會質量認證中心頒發的“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證書”。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文化科技落後,學堂設在村民家,教學設備極其簡陋,學齡兒童入學率只占8%。 建國後,大家認識到:“治窮先治愚,治愚先治教”。該村分四步逐漸改善辦學條件:1951年村民集資不足200元蓋起5間土坯房,兩間作為教師辦公室,另3間當作課堂。1975年投資1.2萬元對學校進行擴建,一~五年級都有了自己的教室。1987年投資3.5萬元建起六配套(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校門、廁所) 磚石結構的新校舍1處。 從此,學生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的時代。1993年投資78萬元建成高標準、規範化的教學樓,購置了適合各年級學生的標準課桌凳,配齊教師辦公用具及教學用具,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100%。先後有38人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生7名,大專生22名,中專生9名。1992年投資6000元辦起了文化大院,購置了圖書、棋類、球類等用品。

著重發展

為培養技術人才著重發展了兩支隊伍:一是以村民代表和種田能手組成的農業科技隊伍;二是以各企業的技術員、管理人員為主的科研隊伍。為提高兩支隊伍的素質,村黨支部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幫助他們學習提高。有3人獲高級職稱,8人獲中級職稱,26人獲初級職稱。1996年機篩廠研製的沖床獲得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專利證書。1999年培育的小麥優良品種畝產577.5公斤。 2000年11月,金鵬有色金屬集團公司被國家有色金屬總公司邀請在大連參加研討會。

人民生活

建國前,年人均糧食僅8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10元。解放後,村民生活有所提高。但1978年以前,農業發展道路曲折,產量不穩,人均純收入很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實行生產責任制,人均純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 現已有30%的戶住上寬敞明亮,式樣新穎的居民樓。全村擁有轎車、客車13輛,其他機動車57輛,各種機車89輛,程控電話120部,彩電158台,並全部實現閉路化。1996年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不街、巷不巷,村民住的是破宅門、土打牆、黑咕隆咚的茅草房, 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住房條件不斷改善。60年代坯磚結構的住房,人均居住面積只有8平方米。1978年後,全村住房統一規劃,有48戶村民建起磚石結構的標準房,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進入90年代,村莊建設出現了新的變化。1995年拆舊房26戶、100餘間,硬化一縱三橫街道四條, 總長1100米,面積1萬多平方米。道路兩旁栽上國槐,安裝了自控定時照明路燈,並安排清潔工定期清掃。2000年,投資60萬元重新拓寬硬化工業路,並更名為新世紀路。巍峨壯觀,獨具匠心的“世紀門”,跨越路面凌空而起。路兩旁矗立著高大的廠房、村辦公樓及豪華的賓館;路邊植有柱松、冬青、月季等樹木花草。夜晚,豎式水銀路燈把街道等建築物映照得如同白晝,充分展現了大齊村的新面貌。1998年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規劃村莊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住房面積人均60平方米,並獲得了縣委、縣政府授予的“基層工作規劃管理村”稱號。

集體福利

80年代初, 村民用上自來水。90年代,喝上地下200米深的優質水。對考上中專的學生,一次性獎勵200元,考入大學的學生獎勵300元。自1997年後,村民的三提五統費由集體負擔一半。 對獨生子女戶,每年補助120元。對在計畫生育之內自願要一胎者一次性補助2000元。計畫生育年年達標,連續幾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計畫生育優秀單位” 稱號。2000年6月,投資20萬元建起敬老院,本村凡年滿70周歲的老人都可自願入院。敬老院內實行公寓化管理:一、保證三供 (供電、供水、供暖);二、達到四統一(統一食宿、統一飲食用具、統一床上用品、統一室內沙發櫃櫥擺設);三、做到五規定(服務人員對工作要熱心、態度好;按時開飯,飯菜可口;定期安排老人到澡塘洗澡; 娛樂室每天定時開放;24小時管理人員輪流值班不離崗。)2000年底,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老齡工作先進單位”。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村民張繼廣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當時由於處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瘋狂燒、殺、搶、掠的恐怖統治時期,黨組織活動只能秘密進行。1947年春,張繼廣奉命解救了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在長山的數名革命同志。1948年春,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委員會,張衍來任書記。解放戰爭期間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出現了父母送兒子、妻子送丈夫踴躍參軍的動人場面。解放戰爭時期,出動民工30多名支援前線。有的趕著牛拉車,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抬著擔架,相繼參加了濟南、 淮海戰役的支前工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全村共有7名烈士獻出生命。 1953年黨員發展到8人。1972年,年富力強、民眾威信高的張於輝任黨支部書記。他上任後本著“先治坡、後治窩”的原則,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糧食產量逐年上升。之後,張心安、張傳義、張統訓先後擔任黨支部書記。由於黨支部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工作成績突出,連續幾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1996年實現“小康村”的宿願。1997年張傳居任書記,為後繼有人,增加黨的新生力量,發展黨員5人。他敢想敢幹,集中大家的智慧,帶領支部一班人及全村把握機遇,狠抓經濟,使村內各項事業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村支部及他本人連續三年被鎮、縣、地三級政府分別授予“五好黨支部”“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6年建立大齊村農救會。 1947年冬,農救會幹部張東祥等4人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1957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孟縣長(cháng) 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大齊生產隊,張於貞任大隊長,下設五個生產隊。1968年9月,成立大齊大隊革命委員會,張於月任主任。1983年12月建立大齊村民委員會,設委員5人, 張統訓任主任,下設3個村民小組。1997年大齊村民委員會由3人組成,主任張森,委員張傳居、張軍。民兵連長張祥化,治保調解主任張軍,婦聯主任董平。村委會連續三年被縣、地兩級政府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和“文明單位”。
人物簡介
張傑
1948年11月26日生, 199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文化程度高中畢業。現任機篩廠廠長。1998年為鄒平縣政協委員。他自1982年創辦該企業以來,產品品種逐步增加,形成造紙製漿系列產品,質量達到國內同行業較高水平,產品暢銷全國各地。1993年他被濱州地區行署授予“文明私營企業家”稱號。2000年在雙文明建設及目標管理創優升位活動中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民營企業家”稱號。2000年底,企業總產值2100萬元,年創利稅230萬元。
張傳居
1955年5月20日生, 199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文化程度高中畢業,1997年擔任黨支部書記至今。 1991年創建鍋爐附屬檔案廠,產品面向全國各鍋爐廠家。1999年投資80萬元建起紙箱廠。2000年企業總資產300萬元,年創利稅58萬元。1993年鄒平縣個體勞動者協會授予他“先進個體勞動者”稱號。
他自任黨支部書記以來,引導村民種蔬菜,推廣培育小麥優良品種,辦起敬老院等,積極為村民辦好事,200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個人連續兩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 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黨支部連續3年被鎮、縣、市三級政府授予“‘五好’黨支部”稱號。
張克
1963年9月22日生, 199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現任山東金鵬有色金屬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是村黨支部委員。他用短短十幾年時間,把一個固定資產僅17000元的小廢銅加工廠發展成為山東省銅材生產經營的大型企業--山東金鵬有色金屬集團公司。公司創建伊始,他即堅持高起點,高水平的原則,總結吸取先進管理經驗,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使公司的生產經營每年都有新發展。1995年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十佳傑出青年”“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等稱號。 近幾年,他為建學校發展教育捐資10萬元,為修路發展交通事業先後四次捐資110萬元, 為福利事業捐助10萬元,先後共捐資130萬元。他負責的公司不但為敬老院無償供電、供水、供暖,還為全村供水,為全村路燈供電照明。
2000年公司總資產達到3.4億元,固定資產淨值1.2億元,年創利稅1700萬元。是年底公司獲得國家有色金屬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省技術監督局頒發的產量認證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