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根

大黑根

大黑根,中文學名翼莖羊耳菊(Inula pterocaula Franch.),又叫石如意大黑藥、大黑根、大黑洋參,野旱菸(曲靖),大威靈仙(華寧,峨山),貨榔桿、鐵腳威靈仙(紅河)。全草供藥用,為治脈管炎主藥。是菊科旋覆花屬下的一種。

葉互生,倒披針形,向上漸狹,長約13cm,寬約4cm,先端鈍或渾圓,基部狹楔形,邊緣有不明顯刺狀齒,兩面被毛;葉柄有翅,下延成翼莖。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頂生及腋生;總苞鐘狀,有線形苞片多列;花淡黃色,舌狀花狹細,管狀花多列。瘦果有白色冠毛。花期秋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翼莖羊耳菊
  • 拉丁學名:Inula pterocaula Franch.
  • 別稱:大黑根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旋覆花屬 Inula
  • :翼莖羊耳菊
  • 分布區域:木里;西昌;昆明;中甸;鶴慶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識別特徵,

形態特徵

強壯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有木質粗厚的根。莖直立,下部木質,宿存,高60-100厘米,徑達1.2厘米,有細溝,被紅褐色密柔毛和腺點,中部以上有分枝;分枝細,稍直立或開展;節間下部長達5厘米,上部漸短,常僅1.5厘米。基部葉在花期枯萎,下部葉大,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多少開展,長18-20厘米,寬4-5厘米,上部葉漸小,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4厘米,基部漸狹,沿莖下延成寬1-10毫米的翅,邊緣有細而具小尖頭的重鋸齒,頂端尖或漸尖,上面被細密的粗伏毛,下面被紅褐色柔毛或短茸毛,兩面有腺點;中脈和7-10對向上彎曲的側脈在下面高起,常有較密的毛;網脈凸起,明顯。頭狀花序小,徑5-6毫米。在枝端密集成聚傘圓錐狀或復傘房花序;花序梗極短或長達10毫米,纖細,有細線形的苞葉。總苞鐘狀,長約7毫米,徑5-6毫米;總苞片約5層,線狀披針形,極尖,外層漸短小,與花梗被同樣的密毛,內層除中脈被毛外,邊緣寬乾膜質,並有緣毛,花全部管狀,長4.5毫米,外面有黃色腺點;冠毛1層,淺紅褐色,約與花冠等長。瘦果近圓柱形,有淺溝,被密短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亞高山灌叢和草地,海拔2000-2800米。

分布範圍

產四川南部和西部(木里、西昌等)、雲南北部及西北部(昆明、中甸、鶴慶等)。

主要價值

【采 制)】 夏、秋採集,曬乾備用或鮮用。
【性昧功用】 辛、微苦,溫。益氣壯陽,活絡止痛。用於跌打損傷,胃痛,頭暈,心慌,耳鳴、出虛汗、癰瘍腫毒,骨結核。
【選 方】
  1. 跌打損傷,胃痛:大黑藥根15~309,泡酒分服。
  2. 體虛,失眠:大黑藥根15~309,燉肉服(1.2方出自《雲南中草藥》續集)。
  3. 頭暈,心慌,耳鳴,出虛汗:大黑藥根159,千針萬線草159,水煎服,紅糖為引,也可煮肉吃,或研末蒸肉、雞蛋吃(《中藥大辭典》)。

識別特徵

此種由於頭狀花序較小而無舌狀花,曾經前人列於羊耳菊I. cappa DC. 附近;但總苞的構造與羊耳菊不同而全形略似艾納香屬的一些種。此種可能與下一種赤莖羊耳菊I. rubricaulis Benth. et Hook. f. 比較接近,都有長尖而邊緣寬乾膜質的內層總苞片,但與該種並無密切的親緣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