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黃蝠
- 拉丁學名:Scotophilus heathi (Horsfield) 1831
- 別稱:棕蝠,黃蝠
- 二名法:Scotophilus heath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綱:哺乳綱(Mammalia)
- 目:翼手目(Chiroptera)
- 科: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 屬:黃蝠屬(Scotophilus)
- 種:大黃蝠(iS. heath)
- 分布區域:雲南, 福建, 廣東, 廣西, 海南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模式產地,地理分布,亞種,
形態特徵
前臂長62—67毫米,頭基長約21毫米。個體較大,耳短圓,具狹長的耳屏,形似新月。第2指掌骨發育正常,具一短小的指骨,第3指具3指節,第4、5指各具2指節。後足較大,距有狹長的距緣膜,翼膜止於足掌中部。尾較長。體毛柔軟,體背從吻至臀部為一致的棕褐色,毛基茶黃色。腹面為鮮明的棕黃色。幼體腹面稍淺,為乳黃或黃色。上頜臼齒之中棱退化,故使整個臼齒齒面成一不完整之“w”形。下頜臼齒齒冠之後三角形齒突顯然小於前三角形齒突。
生活習性
為熱帶種類,居於古廟、古塔、樹洞、房屋之天花板上、頂樓等處,單獨棲居或2—3聚集,或二、三十甚至上百隻結群而棲。入晚出來飛翔覓食。以昆蟲為食。
模式產地
印度 (Madras, India)。
地理分布
亞種
- 大黃蝠海南亞種(學名:Scotophilus heathi insularis),Allen於1906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廣西、海南、廣東、福建、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前臂長62—67毫米,顱基長約21毫米。個體較大,耳短而鈍,耳屏狹長,為新
月形。足相當大,距粗而短,有一很狹窄的距緣膜。尾之末梢略微伸出股間膜之後緣。頭部及軀體背面呈褐棕色,幼體棕色稍淺,頜下往後至整個軀體腹面均為棕黃色或深黃色,唯鼠蹊部毛色稍淺。軀體背面與腹面的毛色無鮮明的分界。頭骨之矢狀嵴在顱頂與顱枕部交接處顯著地向上後方突出。上頜臼齒之中棱退化,故使整個臼齒齒面成一不完整之“W”形。下頜臼齒齒冠之後三角形齒突顯然小於前三角形齒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