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廟

大黃廟

大黃廟位於界首市大黃鎮政府東一里許的大黃行政村,是一座建築眾多,而又規模宏大的廟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黃廟
  • 位置:大黃鎮大黃行政村
  • 占地面積:13畝
歷史沿革,建築結構,故事傳說,

歷史沿革

歷史上大黃廟僅有一座黃飛虎廟,屬於明三暗九間(外面看似三間,其實九間)。傳說大黃廟這個地方葬有黃飛虎的屍身,而河南淮陽則埋葬有黃飛虎的頭顱。為此大黃廟的會趕在農曆三月十五,而河南淮陽的廟會則趕在農曆二月十五。1998年大黃廟進行維修並擴建了另外的廟宇,其建廟資金全部來源於社會人士贊助,投資100多萬元建了四座殿堂及東西廊房。當地百姓習慣稱黃飛虎為五嶽大帝,他們是把黃飛虎當成神來敬的。

建築結構

大黃廟占地13畝,30多間房屋,廟內還辟有大黃公園,正在進行規劃建設。大黃廟解放後被大黃國小使用,1998年才遷居他處。一進大門正中是東嶽大帝之殿,供著黃飛虎神像,兩邊分別站著四大天王護駕。而東嶽大帝之殿則是大黃廟最早的廟,上面雕刻的木雕還能見證著時光的久遠。古老的木柱子已被重新粉刷,但從其裂開的木紋處還能依稀看到其滄桑,下面的石鼓已經磨損得非常光滑。除此之外,還有大殿屋子後面牆壁上的大磚,都是一尺多厚的方磚。屋子上面的彩色琉璃瓦還存在,帶花紋的瓦當則寥寥無幾。 大黃廟建築按三層院落設計,最後一層院落,有一間很小的廟,供奉的是人祖像。還有一個很大的土堆,世代相傳是人祖墳。在解放前墳墓高達10米,1958年平墳,將其挖成平地。現在人祖墳堆的二米多高土,都是祭祀的香客自發地用手一捧一捧堆出來的,絲毫沒有用農具堆砌。
大黃廟大黃廟

故事傳說

傳說大黃是武成王黃飛虎的誕生之地,商朝的鎮國將軍武成王黃飛虎,目睹商紂王荒淫無道,殘害黎民,毅然反戈,投奔周武王姬發,被封為開國武成王。在討伐商紂王的戰鬥中,不幸在澠池遇難。商王朝滅亡後,姜太公設壇為陣亡將士封神,特敕封黃飛虎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之職,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並加敕一道封他為五嶽之首,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嶽勘對,方許施行。武王時黃龍坡就修建有八里皇城,商人云集,聲名遠揚。
東漢時劉秀遭難在此被困得到神靈救助,劉秀稱帝後親命大黃廟為東嶽大帝之稱。至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玄宗加封黃飛虎為天齊王。宋真宗詔封為“東嶽天齊仁聖王”,又被尊封為東嶽大帝。明朝朱元璋為此重修大黃廟宇,大殿100餘間,房內設施富麗堂皇,廟地100餘畝,清朝嘉慶年間,又多次擴建復修,年久失修。
1995年《界首縣誌》記載:大黃廟,縣城東北10公里,大黃鄉大黃集中路北80米。原廟規模宏大,分東、西、中三院,前、中、後三門,其中有伏羲樓、神農樓、鐘鼓樓、三關閣、祖師殿、關雲長殿、岳武穆廟等共108間。另有金橋、銀橋、臥虎橋、奈何橋及點兵台等。面積達3000平方米,有廟地480畝。每年農曆三月廿六日,逢香火大會,會期達7天之久。香客來自河南、山東、江蘇及本省內10餘個縣市,經營者雲集而至,日達數萬人。相傳此廟始建於唐,元代重修,原有碑記,今已不存。據現存中殿大樑上文字記載,最後一次重修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閏四月初二日。參加此次重修的總會首李符時,主持僧源緒。現僅存中殿三間,娃娃殿三間,建於台基之上,柱礎粗大,柱上加梁枋、斗拱,廟頂覆蓋五色琉璃瓦,金碧輝煌,光彩奪目。1985年10月23日,經界首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大黃廟又被批准為界首市文保單位。1997年,成立大黃文物古廟修建管理委員會。1998年開始擴建大黃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