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山煤礦志》是《大黃山煤礦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黃山煤礦志
- 作者:《大黃山煤礦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孔慶瑞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大黃山煤礦志》是徐州礦務局專業志系列叢書之一。本志編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審核史料,記述事實,力求全面、真實、準確地反映大黃山煤礦開採的演變過程和歷史。
作品目錄
封面
《大黃山煤礦志》編纂委員會
編輯人員
題詞
原徐州礦務局黨委書記、河南省顧問委員會委員鄭希孟題詞
原徐州礦務局黨委書記、江蘇省交通廳長丁子綱題詞
江蘇省煤炭工業總公司總經理董吉元題詞
徐州礦務局局長陳引亮題詞
徐州礦務局黨委書記王廣玉題詞
圖片
徐州礦務局大黃山煤礦位置圖
礦大門
省級先進企業
附圖
現任礦長馬德友
覡任礦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曹方德
礦承包集團
1959年11月,江蘇省委第二書記劉元順等位礦視察
1959年11月,徐州地委書記劉錫庚等 位礦考察
1962年春節,江蘇省委、省人委煤礦慰問團來礦慰問
1986年春節,江蘇省委、省人委慰問團來礦慰問
辦公大樓
礦山新貌
礦領導在議定生產建設規劃
礦領導會見外國專家
工程技術人員檢查工程質量
礦生產總調度室
井下運輸調度站
工區會議室
火車運煤
屯頭系運輸巷道
35/6 KV區域變電所
礦中央配電所
一號井主井提升絞車
-320暗立井提升絞車房
-320中央泵房
中央風機房
自救器收發處
礦黨代會會場
礦職代會會場
職工餐廳
職工浴室
單身職工宿舍
職工家屬宿舍
節日活動
老職工俱樂部
電影院
文化樓
職工醫院
職工子弟學校
託兒所
審稿會留影
《大黃山煤礦志》編纂委員會
歷任礦長、黨委書記
部分省、部級勞動模範
序言
凡例
目錄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篇 礦區概況
第一章 礦區地理
第一節 礦名
第二節 自然地理
第三節 其它礦產資源
第二章 礦區井田
第一節 井田概述
第二節 地質勘探
第三節 煤炭儲量
第四節 水文地質
第五節 煤質牌號
第三章 煤田開採
第一節 大井開採
第二節 小井開採
第二篇 生產建設
第一章 基本建設
第一節 基建投資
第二節 設計施工
第三節 礦井延深
第二章 煤炭生產
第一節 生產能力核定
第二節 煤炭產量
第三節 開拓布局
第四節 掘進
第五節 採煤
第六節 提升運輸
第七節 礦井通風
第八節 礦井排水
第九節 壓風供應
第十節 礦區供電
第三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科技套用
第三節 管理制度
第四節 學術活動
第四章 安全工作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安全教育
第三節 安全制度
第四節 安全技術措施工程
第五節 安全檢查
第六節 民眾安全網
第七節 九害管理
第八節 事故追查
第九節 重大事故
第十節 礦山救護
第三篇 企業管理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行政組織
第二章 計畫管理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計畫編制
第三節 統計工作
第三章 生產管理
第一節 生產指揮系統
第二節 管理制度
第三節 生產調度
第四章 地質測量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生產地質
第三節 礦山測量
第五章 質量管理
第一節 煤質管理
第二節 採掘工程質量管理
第三節 巷道修護質量管理
第四節 建築工程質量管理
第六章 機電管理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管理方式
第三節 設備管理
第四節 井口機廠
第五節 供電管理
第六節 汽、水供應
第七節 通訊管理
第八節 礦燈管理
第七章 勞動工資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勞動管理
第三節 工資管理
第四節 勞動保險
第五節 勞動保護用品
第八章 物資管理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物資渠道
第三節 倉庫管理
第四節 物資供應
第五節 車輛管理
第九章 煤炭運銷加工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煤炭銷售
第三節 路礦協作
第四節 洗煤加工
第五節 自用煤管理
第十章 財務管理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固定資產
第三節 成本管理
第四節 流動資金
第五節 利稅
第十—章 企業整頓
第一節 整頓領導班子
第二節 整頓勞動組織
第三節 整頓勞動紀律
第四節 整頓財經紀律
第五節 完善經濟責任制
第六節 加強基礎工作
第十二章 考核計量管理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經濟責任考核
第三節 計量管理
第十三章 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五年經濟總承包
第二節 煤炭復采
第三節 多種經營
第十四章 工農關係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土地徵用
第三節 民房遷建
第四節 工農互援
第十五章 綠化環保
第一節 礦山綠化
第二節 環境保護
第四篇 政治工作
第一章 黨務工作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歷屆黨代會
第三節 整黨工作
第四節 組織工作
第五節 宣傳工作
第六節 紀律檢查
第七節 保密工作
第八節 檔案管理
第九節 信訪
第十節 統戰
第二章 政治運動
第一節 整風運動
第二節 五反運動
第三節 “四清”運動
第四節 “文化大革命”運動
第三章 礦山保衛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保衛工作
第三節 刑事案件
第四節 消防工作
第四章 武裝人防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民兵組織
第三節 民兵訓練
第四節 武器裝備與管理
第五節 徵兵
第六節 人防工程
第五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工會
第二節 共產主義青年團
第三節 學會
第五篇 文教衛生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職工子弟學校
第二節 職工學校
第二章 文體
第一節 設施與管理
第二節 組織與活動
第三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醫療設施
第三節 醫療隊伍
第四節 醫療工作
第五節 職業病防治
第六節 防疫
第七節 計畫生育
第六篇 生活福利
第一章 食堂
第一節 食堂規模
第二節 食堂設施
第三節 食品供應
第四節 食堂管理
第五節 開水供應
第二章 澡堂
第一節 規模設施
第二節 管理制度
第三節 綜合服務
第三章 宿舍
第一節 職工集體宿舍
第二節 井口臨時招待所
第三節 探親家屬招待所
笫四節 職工家屬宿舍
第四章 託兒所、哺乳室
第一節 託兒所
第二節 哺乳室
第五章 離退休職工生活
第一節 組織管理
第二節 老職工俱樂部
第六章 落戶工作
第一節 落戶條件和政策
第二節 落戶時間和方法
第三節 落戶成果
第七篇 人物、榮譽及外事往來
第一章 人物
第一節 歷任領導幹部
第二節 歷任黨委書記、礦長簡介
第三節 省級以上部分勞動模範事跡簡介
第二章 榮譽
第一節 企業榮譽
第二節 集體榮譽
第三節 個人榮譽
第三章 外事往來
第一節 出國考察
第二節 接待外賓
第八篇 附錄
第一章 礦井遠景規劃
第二章 礦區所在地和駐礦機關簡介
第一節 礦區所在地
第二節 駐礦機關單位
第三章 名勝古蹟
荊山橋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