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行

大麥行

《大麥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党項羌攻梁州吐蕃陷成、渭等州,麥熟而為羌胡所收割,士兵既少,復疲於奔命,不能保護,故有此作。此詩表達了作者對亂世百姓的深切同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大麥行
大麥乾枯小麥黃⑴,婦女行泣夫走藏。
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⑵!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⑶!
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故鄉⑷?

作品注釋

語句注釋

⑴這句句法實本後漢桓帝童謠:“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
⑵集、壁、梁、洋:四個州名,唐屬山南西道。言寇掠範圍之廣。腰鐮,腰間插著鐮刀,指收割鮑照詩:“腰鐮刈葵藿。”這一句中,自具問答,上四字問,下三字作答。
⑶這句是說道路悠長,疲於奔命,故不能及時救護。
⑷託身:寄身;安身

白話譯文

大麥已經成熟,小麥已青黃。婦人邊走邊哭,丈夫逃跑藏起來。
向東跑到集、壁、梁、洋四個州,問誰有來自鐮胡與羌插在腰間的鐮刀。
豈敢沒有三千蜀兵,(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長,疲於奔命,故不能及時救護。
怎能像鳥兒一樣擁有翅膀,安身在白雲間返回家鄉。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代便由統一進入了分裂的時期。在這時期里,一些懷有野心的地方軍閥(如某些節度使)擁兵自重,不僅逐漸形成封建割據勢力,而且破壞了同邊疆各少數民族的和睦關係。有些少數民族與唐王朝之間不斷發生矛盾,向內地侵擾。

點評鑑賞

詩藪》: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三語奇絕,即兩漢不易得。子美“大麥下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問誰腰鐮胡與羌”,才易數字,便有漢唐之別。
漢桓帝時童謠云:“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杜《大麥行》全襲其語,《兵車行》句調亦本此。
杜詩詳註》:
《大麥行》,憂邊寇而作也。腰鐮刈麥,出自胡羌,徒齎盜糧耳。蜀兵三千,鞭長不及,故思東歸以避之。蔡曰:《漢書》:桓帝時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每句中函問答之辭,公詩句法蓋原於此。
《類本》云:前四句如童語。
讀杜心解》:
《大麥行》,大麥謠也。曷言乎謠也?代為遣調者之言也。……今借蜀兵之口,反其意而歌之。謂梁州之民,被寇流亡,諸羌因糧於野,客兵難與爭鋒,思去而歸耳。刺寇橫,傷兵疲,言外無窮愷切。仇氏誤認託身歸鄉為自欲避之。了無意味。且公在蜀中,與粱州風馬牛不相及。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