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相關研究,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大鱗鱗虎體長7厘米。體扁平,皮膚柔軟,頭頂無對稱大鱗。體背常被粒鱗或疣鱗。無眼瞼,瞳孔垂直,鼓膜裸露內陷,外耳道明顯,耳後的頸側有內淋巴腺。四肢發達,具5趾或第一指、趾退化呈痕跡狀,構造變化很大,具爪,腹面有攀瓣,上具微毛墊,可吸光滑表面。
生活習性
生活於樹林、開闊地、山區、荒漠及房屋內。多夜間活動,主食昆蟲。卵生,每次產2枚。該物種是在北馬達加斯加的石灰岩地區常見的地層形成找到的壁虎的種類。這種熱帶生物在受到威脅時會褪掉鱗片,與人們常見的壁虎斷尾求生頗為相似。這種新物種最引人注意的是其鱗片的大小和厚度。大鱗鱗虎與骨板類似,會從其皮膚基部一層特殊的細胞上分離而不流血。研究者把這層特殊的皮膚細胞稱作“撕裂區”。鱗虎將鱗片脫離之後,只需要幾周時間就能長出新的鱗片。
分布範圍
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北部的安卡拉納(Ankarana)。僅限於這裡的石灰岩岩溶地層。
相關研究
事實上在19世紀末期的時候,第一批科學家就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了這種奇特鱗虎,當時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們曾描述過想要在鱗片不破壞嚴重的情況下抓到這種鱗虎是多么困難。近些年來,研究人員嘗試避免直接接觸,選擇採用引誘它們進入袋子的方式來捕捉。
Mark Scherz補充說,當大鱗鱗虎失去鱗片時,它可能會去尋找一個濕潤的庇護場所。“我猜想的情況是,大鱗鱗虎會在新鱗片長好前一直待在這樣的庇護所里,畢竟我從來沒有在野外遇到過一隻裸露著鮮肉的鱗虎。”
爬蟲學者以鱗片的數量和排列特徵為主要依據來分辨物種。因此確定大鱗鱗虎這一新物種花了很長的時間,因為它不僅與其近親長相相似,而且行動非常神秘,還十分善於偽裝。
研究人員曾在2004年時於Ankarana國家公園崎嶇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採集到了大鱗鱗虎(G. megalepis)的第一批標本,但是他們卻把大鱗鱗虎當成了另外一種形態類似的G. maculata。
2013年,科學家通過基因測序手段發現,現存或此前存在過的鱗虎屬里共有十二個不同的物種。Mark Scherz因此決定採取一種新的方式來進行分析,以免被其外觀所迷惑。所以他從骨骼入手,對這些鱗虎的骨骼構造進行了研究。
Mark Scherz與其博士導師Frank Glaw一道對大鱗鱗虎的骨骼進行了顯微計算機斷層成像掃描。Mark Scherz和同事在骨骼上標記出了若干個細微的差別,如某些脊椎骨和鼻骨形狀的差異等等,並據此認定大鱗鱗虎是一個新物種。這一研究成果於2月7日發表在了《PeerJ》期刊上。
種群現狀
儘管大鱗鱗虎生活的喀斯特地貌是保護區,但是附近的藍寶石開採作業、人為的山火、肆意放牧的牲畜,以及其自身分布範圍較小等因素都威脅著它們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