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魯藝》是為了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而創作的5集大型文獻紀錄片,再現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成長、發展過程,從2014年5月19日起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大魯藝》採用了口述歷史的表達方式,100多位平均年齡90歲的親歷者在螢屏上深情講述了70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大魯藝》由中央電視台、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局、陝西廣播電視台聯合攝製。
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以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為目標的魯迅藝術文學院也應運而生。毛澤東不但出席了在延安大禮堂舉行的魯藝開學典禮,而且來到魯藝校園親自講課。在延安,毛澤東明確提出把魯迅作為黨領導的文化戰線的旗手,團結大批進步文化人。革命聖地延安同時也成為革命和進步文化的中心,崛起在中國的西北角,掀起轟轟烈烈的文藝活動,成為當時中國進步文化的堡壘。在艱苦的辦學條件下創辦的魯藝,匯集了延安半數以上的文藝家和大批才華橫溢的文藝青年,成為延安文藝運動中最活躍的地方。1938年11月,曾經留學法國的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應邀到魯藝任教,擔任音樂系主任。受到延安濃烈氣氛的感染,冼星海很快就和詩人光未然合作完成了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的史詩性作品——《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的公演,把延安的文化活動推向高潮。
此時,魯藝仍舊堅持“正規化”、“專門化”的教學思想。音樂系排練了學院派十足的音樂會,戲劇系連續不斷的舞台大戲,受到一些前線同志和老百姓的批評和不滿。延安文藝界出現的一些爭論也引起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關注。1942年春天,毛澤東廣泛邀請文學界和藝術界人士座談,聽取他們的意見,與此同時,還與魯藝黨員教師開誠布公地交換意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毛澤東以他和凱豐的名義向數十位文藝界人士發出參加文藝座談會的請柬。從5月2日到23日,召開了三次座談會,在中央辦公廳會議室召開。座談會上文藝家們暢所欲言,有激烈的爭論,也有輕鬆愉快的時刻,會議期間充滿了輕鬆民主的氣氛。毛澤東在5月23日晚做了總結髮言,也就是此後發表的《講話》的重要內容之一。他把文藝的問題歸結為“為什麼人”和“如何為”的問題。他的講話形象生動、條分縷析,文藝家們經過學習逐漸統一了思想。
為回響毛澤東的號召,魯迅藝術文學院成立了魯藝宣傳隊,向民間文藝學習,在橋兒溝村秧歌“把式”、“頭行人”的幫助下,創作出《兄妹開荒》和《南泥灣》等表現根據地生活的“魯藝家”秧歌。以古元、彥涵、力群等為代表的延安木刻創作充分吸收民間年畫的營養,創作出一批廣受歡迎的作品,並在重慶木刻展上引起轟動。1943年歲末,以張庚為團長的魯藝工作團再次在綏德整理創作出《東方紅》、《十繡金匾》等民歌和多幕秧歌劇《周子山》。1944年5月,西北戰地服務團回到延安,帶回“白毛仙姑”的故事,魯藝為此成立了集體創作組,經過大半年的創作排練,大型歌劇《白毛女》在“七大”召開之際舉行公演,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黨中央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