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敗(1927年7月)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聯合領導中國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的國民革命鬥爭。在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同時,帝國主義加緊干涉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勾結帝國主義篡奪革命領導權,反共、反革命傾向日益明顯。而中國共產黨內因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占據領導地位,對國民黨右派一味妥協退讓,並放棄革命領導權,助長了反革命勢力的膨脹。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製造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使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摧殘,是大革命從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在大革命生死存亡的關頭,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雖然提出爭取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建立革命民主政權和實行土地革命的一些正確原則,但未能提出有效的具體措施,這樣就難以承擔起挽救革命的任務。之後,在蔣介石策動和指使下,又接連發生楊森、夏斗寅、許克祥、朱培德等叛變事件,汪精衛集團也日益走向反動。7月15日,汪精衛召集“分共”會議,決定與共產黨決裂,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完全破裂。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大革命以失敗告終。大革命是一場以工農民眾為主體的,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在前期都曾積極參加的人民革命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大革命也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空前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壯大了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力量。大革命對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來說,是繼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發生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事件。但是,這場大革命是在敵強我弱的階級力量對比下進行的。帝國主義、軍閥以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聯合力量,比剛剛興起的革命聯合力量強大得多,並且有更多的政治經驗。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還是一個幼年的黨,缺乏足夠的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缺少成熟的領導藝術,還沒有能力獨立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妥善解決中國革命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尤其是放棄對於武裝力量的領導權,使黨在大革命的危急時刻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儘管大革命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並沒有停止。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失敗的痛苦經歷中,獲得了極為深刻的經驗教訓,並在革命烈火中繼續經受考驗,領導中國革命走上新的復興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