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莊村

大陳莊村

最早在大陳莊定居的居民姓陳,據枟平山縣誌枠記載,大陳莊於明朝宣德(1424~1435)年間由陳氏遷此立莊,“大”字與村子南部的另一個村莊“中陳莊”相區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陳莊村
  • 地理位置:平山縣
  • 面積:4 平方公里
  • 資源:水資源豐富
村莊的歷史,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水資源及利用,

村莊的歷史

中陳莊於200 年後的明朝天啟(1620 ~1628)間立莊,兩者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已無人能夠記起。幾百年後,大約在清朝末年,陳姓村民因人丁繁衍不旺或搬遷到別處,村中已經沒有姓陳的人;但據老人回憶新中國成立前在村子北邊一直留有陳家的老墳。村中共有11 個姓氏,是以王姓為主的主姓村,其中王姓150 戶,占83.8%。另外還有杜、康、張、楊、劉、袁、史、貢、牛、白10 個姓氏,共29 戶,占16.2%。據村中老人說,王姓村民也於明朝初年遷至該村,但是古縣誌對此沒有記載,只是記載了陳氏的遷入時間。由此大體上可以推斷,王氏的遷入要晚於陳氏;或者是當初立莊時陳氏居民占絕對優勢,而以陳姓命名村名。王氏由山西省陽泉市盂縣山北村(本村因距離山西較近,一直到改革前,村民冬季要用推車到山西推炭,中途路過該村,村中老人說到了這個村後不能開玩笑,要對這個村的人客氣和尊重,因為本村的“根”在這裡)遷移到該村,屬於明朝初年的第二次移民。當初兄弟三人遷移到河北,其中兩兄弟定居於該村,另外一兄弟到北邊的鄰村定居。王氏兄弟遷移到該村後人脈旺盛,分別居住在村莊的東西兩端,逐漸形成東西兩支。老人們說王氏興盛的原因是“王子進了城”(因為王子進城意味著要當皇帝,所以王姓人“吃掉”了陳姓人的風水。在本地“陳”與“城”讀音相同)。其他9 個姓氏都是在王姓以後陸續遷移到該村的,大多數年代比較近。
由於村莊地理位置相對平坦和開闊,姓氏比較單一,村民一直集中居住於一個自然村內,行政村建立在單一的自然村的基礎上。村莊分為三個村民小組,是在人民公社時期的三個生產隊的基礎上劃分的。溫塘村是個案村附近最大的村莊,溫塘村因村西有一眼天然溫泉而文明,所以基層行政組織大多設在溫塘村。本村莊一直隸屬設於溫塘的行政機構。抗日戰爭期間溫塘被日軍占領,個案村實際受村莊北約5 華里處的霍賓台村
(該村成立了平山縣的第一個黨支部,解放前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及領導經常出入該村)的共產黨組織的領導。個案村所在的地區屬於老解放區, 解放後,個案村分別隸屬於溫塘區(1947 ~1953 年);溫塘區鄉(1953 ~1958年);溫塘公社(1958 ~1983 年);溫塘鄉(1983 ~1985 年);溫塘鎮(1985 年起)。

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

大陳莊村位於平山縣東南部,往東距離平山縣城22 公里,往南距離溫塘鎮2 公里。村內沒有集市,村民趕集要到村南2 公里處的溫塘,陰曆逢二、七日為集日村南2 公里處有一條省道———石閆路(石家莊至山西盂縣閆莊),是山西煤炭東運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溫塘鎮和平山縣城都在這條省道上。村莊北約30 公里處有207國道穿過縣境的北部及西部山區,是國家的一條戰備要道,革命聖地西柏坡即位於這條國道上。一直
以來,連線村莊和鎮上的道路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村民出行很不方便。2004 年,通過“村村通”工程扶持,村莊聯合另外兩個村莊修建了寬5 米,長3 公里的水泥路。2008 年春天,村中主要街道硬化為水泥路。村莊東、南、北部分別有1 條小河,主要由山上的雨水匯集而成,夏天水量較大,冬天水量小,甚至乾枯,因此不具備通航條件。
大陳莊村方圓約4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約1 000 畝,水田和旱地各500 畝。水田主要分布在村東河流沖積的小平原上,土層較厚,土地平坦、肥沃,由機井抽水灌溉。旱地主要分布在村莊西部和北部的土山丘陵上,經過村民的世代開發,已經形成錯落有致的梯田。村中成林的林地較少,主要分布在村東河灘和環村路的兩旁,以白楊和柳樹為主;2002 年,為回響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在村兩委班子的協調和帶領下,村民把
一部分荒坡和500 畝旱地開發為經濟林———核桃林,經過幾年的培育,核桃已經開始掛果,按市場價格來看,核桃將成為村民農業收入的主要來源。本村有近3 000 畝的山地,但是山上資源貧瘠,不但沒有礦產資源,草木也較少。近年來,通過封山育林,山上的草木略顯茂盛。

水資源及利用

由於山地面積較大,山高草多,村莊所在區域的水資源比較豐富,並且形成了一個小的循環系統,地下水水位較淺。村莊東、南、北部分別有1 條小河,主要由山上的雨水匯集而成,屬於海河水系。村東的河流水量較大,由南向北貫穿溫塘鎮全境,因此命名為溫塘河。村南、村北的小河屬於溫塘河的支流。村北的小河流量較小,夏天河水較大,冬季乾枯,屬季節性河流。村南的小河由多個山溝的雨水匯集而成,水量相對較大。在靠近村莊的兩列山脈之間有一個面積較大和深度較深的山谷,山谷的出口狹小,在此截斷山上流下的雨水,便可形成一中小型水庫,起到防洪和灌溉的作用。1957 年和1977 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建,建成一個中小型水庫。水庫壩高16.5 米,總庫容27.6 萬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3 米,流域面積1.73 平方公里,能夠灌溉本村和鄰村的果園和耕地近1 000 畝。1998 年,全縣範圍內發生歷史上最大的洪水,水庫水位上升到歷史最高,有決堤的危險,溢洪道被沖毀,庫底滲水嚴重。兩個村莊130 戶、600 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經該鎮的兩位政協委員提案後,縣領導對此高度重視,縣長親自視察水庫的狀況,縣財政撥款10 萬元,由村委會組織對水庫進行徹底修繕,水庫的庫容量有所增加,防洪能力達到了50 年一遇。村莊的灌溉用水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引用水庫水灌溉,另外還用機井水灌溉。水庫水位較高時一般用水庫水灌溉,水費較便宜。天旱時,用機井的水灌溉。公共溝渠由村集體負責和管理。灌溉方式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資源浪費嚴重;灌溉只用繳納電費和組織灌溉人員的勞務費,水費不用交,這也是落後的灌溉設施長期得不到改進的重要原因。位置較高的梯田,通過揚水站二次提水灌溉,近年來由於種糧利潤降低和人們對田地的態度的轉變,這類田地,一般很少灌溉,公共溝渠荒廢和破壞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