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翅目尺蛾科,幼蟲第2至第7腹節各有一條點狀白色橫線。胸足3對,第6腹節腹足1對和尾足1對。成蟲體深灰褐色,前、後翅均有2條赤褐色波狀線從前緣伸向後緣,波狀線內側有赤褐色斑紋與波狀線依存,前翅外緣有弧形內凹。雌蛾觸角絲狀,其腹腔內的卵為綠色,串珠狀。分布於國內的福建、海南、貴州 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該蟲在閩南黑荊樹基地林大面積發生,為害嚴重,盛發時株蟲口達到百條至一千多條,蟲株率達100% ,幼樹葉子被食殆盡,一片枯黃,瀕臨死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鉤翅尺蛾
- 拉丁學名:Hyposidra talaca Walker
- 綱:昆蟲綱
- 目:鱗翅目
- 科:尺蛾科
基本信息,主要危害作物,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成蟲期,卵期,幼蟲期,蛹期,種群分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鉤翅尺蛾
拉丁學名:
綱:
目:
科:
主要危害作物
以幼蟲為害柑橘葉片,亦為害荔枝、龍眼葉片。
形態特徵
在柑園中,大鉤翅尺蛾幼蟲常被誤為大造橋蟲幼蟲。其不同之處是,大造橋蟲幼蟲第二腹節背面有一對錐狀的棕黃色較大瘤凸,第八腹節背面同樣有一對較小的瘤凸。大鉤翅尺蛾幼蟲則沒有。但大鉤翅尺蛾幼蟲第2至第7腹節各有一條點狀白色橫線。胸足3對,第6腹節腹足1對和尾足1對。成蟲體深灰褐色,前、後翅均有2條赤褐色波狀線從前緣伸向後緣,波狀線內側有赤褐色斑紋與波狀線依存,前翅外緣有弧形內凹。雌蛾觸角絲狀,其腹腔內的卵為綠色,串珠狀。
生活習性
成蟲期
(I)羽化與羽化率和性比
成蟲多在傍晚至夜間羽化,19時至20時30分為羽化盛 期,少數在I6時左右羽化。羽化時,成蟲頂破蛹殼後鑽出土表,迅速爬動一段距離即爬上樹幹或地被物。剛羽化的成蟲腹部細長柔軟,經2~3分鐘腹部收縮為正常,7~9分鐘後翅完全展平,並不斷抖動雙翅,豎立體上,約經15~21分鐘,翅硬化平展。據統計,第1~5代羽化率分別為87.9 、88.5 、85.7 、90.2 和81.3 ,根據第3代224頭成蟲統計,雌性比為0.47。
(2)活動與產卵
成蟲待翅充分平展後即可飛翔,飛翔能力較強,趨光性中等。成蟲白天停息在枝幹、羽葉背面或地被物上。交尾多在羽化後的第二天凌晨3~5時,交尾完成後僅尾部稍分開,過一段時間才飛離。每雌一生交尾一次,交尾後第二天晚上尋找適宜場所產卵,產卵多在19~22時;產卵時雌蟲產卵管伸出約8~11 mm,探查產卵位置。卵堆產,多產在黑荊樹嫩梢或羽葉上,個別產在樹皮裂縫裡。卵常分2~5次產完,第1次產卵最多,以後逐次減少。每雌產卵量平均592粒,最多為1102粒,最少為269粒。
卵期
卵經4~9天后孵化,孵化時間多在19~22時。據第3代l894粒卵觀察統計,孵化率為97.1 。未經交尾的雌蟲所產的卵不會孵化。
幼蟲期
(1)活動與取食
幼蟲多在19~22時孵出,初孵幼蟲爬行迅速,受驚擾即吐絲下垂 堆產卵孵化時常見幼蟲集結成串珠狀下垂,經風吹飄蕩而擴散。2~3小時後即行覓食 1~2齡幼蟲只啃食羽葉表皮或葉緣,使葉片呈缺劉或穿孔,3齡以上幼蟲可食整個羽葉,還取食嫩梢,常將羽葉吃光,僅留禿枝。1天中,幼蟲8~11時、l6~19時、22~24時取食頻繁,中午烈日,幼蟲伸直蟲體緊附在枝條或羽葉背面避蔭。幼蟲共5齡,各齡幼蟲歷期因不同世代而異。
據室內食量測定,幼蟲一生平均可食葉重4000.8 mg,其中4~5齡幼蟲平均取食量達34l2.7 mg,占幼蟲期總食量的85.3% ;1齡幼蟲取食微量;2齡幼蟲取食63.9 mg,占總食量的1.6 ;3齡幼蟲取食524.2mg,占總食量的13.10%。
(2)蛻皮
蛻皮前停食1天左右,不爬動,頭向下斜,胸足緊貼胸腹面,腹足攀附在枝葉上,正面觀前胸前緣隆起,比頭部大,前胸盾變為灰白色。蛻皮時,從頭胸連線處的背線裂開,靠蟲體的蠕動和收縮先脫掉頭殼,緊接著胸足借足向前攀附力和腹部收縮將舊錶皮推至腹末。完成蛻皮歷程約3~6min,蛻皮多在凌晨1時至上午l0時。剛蛻皮後的幼蟲前胸盾、臀足呈淡綠色,多靜伏不動,經35~45 min後即活動取食,幼蟲一般將舊錶皮吃掉,留下頭殼。
蛹期
老熟幼蟲吐絲下垂或經樹幹爬至地表,尋找適宜場所如鬆土層或土縫隙處慢慢鑽入,吐絲咬碎土粒作蛹室化蛹。預蛹期2~3天。化蛹前蟲體縊縮,漸為淡綠色,節間自點模糊或消失。化蛹時沿頭殼的脫裂線及胴部的背線裂開至胴部的一半處,靠腹部連續擺動和收縮將老熟幼蟲的舊錶皮推至腹末。完成化蛹歷程約9~13 min。剛化蛹時蛹體柔軟,臀棘為淡褐色,其餘為青綠色,6~8 h後,蛹體全變為褐色。經統計,化蛹率l~5代分別為93.4%、91.6% 、93.2%、91.9 %和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