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相傳,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皇帝巡視天津,周覽河堤淀閘由北運河過境。當龍船行至一河道轉彎處,口渴難耐下船眺望。只見岸柳輕拂,半截河汊荷花盛開馨香撲鼻。龍顏大悅道:“朕觀此地風景極佳,暫停歇息,速尋水來。”侍臣急忙奔向附近的大道張莊村,來到張家小店門前尋水,店主忙提一桶不落地的小井水奉上。當乾隆帝喝上兩口時,只覺一股清冽甘美的滋味直沁心脾。再喝兩口,立刻覺得神清氣爽起來,遂連聲贊道:“好甘甜的水啊!”於是問此水何處尋來?侍臣忙奏:“此乃大道張莊張家小店門前的小井水。”乾隆帝嗔侍臣囉唆,順口封道:“就叫小店井吧!”從此,乾隆皇帝御封小店井的訊息聞名遐邇。過往客商更喜歡來小店吃飯住宿了。
日月輪迴,傳說早已遠去,不變的是村民們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憑藉著黨的富農政策,依靠蔬菜種植和畜牧養殖,如今的大道張莊村百姓正在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以上轉自《天津日報》 略有改動
教育
村中設有大道張莊村完全國小,校園景色優美,素有“花園式校園”之稱,學校老師用他們辛勤的汗水哺育了幾代人,培養出了眾多人才,這其中包括大學生、高級技術工人、優秀教師等,學校作為村里重要的啟蒙教育基地,不僅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品德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多姿多彩,她已成為幾代村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後學校地址幾經變遷,終定於村西南部“青年路”村口處,之後學校又被改編,與安子上國小合併辦學,但並未持續很長時間,最終被取消建制。
文化
村民語言與國語極為接近,部分字詞發音與國語略有不同,如“餓”字發音變為“nè”。村里文化活動豐富,每逢過年時節,村民組織廟會,村委會安排歌藝表演等。
多年前,村南有一座與趙州橋極為相似的拱橋,拱橋橫跨一條東西走向的水渠(村里人俗稱“三支”),因多年風雨侵蝕,再加年久失修,致使橋面坍塌,最終被拆掉,後又建新橋,但新橋結構簡單,無絲毫“趙州神韻”,可謂憾矣!
“三支”由北運河引水,經揚水站導入,後流入“東排渠”、“二支”、“一支”等水路。村里人喜歡釣魚,這幾條渠道便是垂釣者的樂土。春夏秋三季用釣竿,冬季鑿冰釣,一年四季無閒時。
村后街人
2010.03.24 於北京
地圖信息
地址:天津市武清區大孟莊鎮大道張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