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

2018年4月26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揭牌,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首批學術顧問頒發聘書,並發表講話。
王燕文指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是策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戰略的省級重點高端智庫,旨在統籌整合全省的研究力量,為高質量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提 供思想和智力支撐。建好、用好研究院,要牢記使命,寫好文化傳承的大文章,深入研究歷史維度上的運河文化、全球背景下的運河文化,推動大運河文化的創造性 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聚焦主業,發揮決策諮詢的功能,以歷史文化等基礎研究為基石,樹立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積極策應地方需求,推 出政府滿意、學界認可、社會信任的高質量的學術研究、理論闡述和決策諮詢成果。要瞄準一流,以一流的成果、人才、品牌,努力把研究院建成名副其實的重點高 端智庫,建成全國運河文化智庫的樣板和標桿。要創新聚才用才機制、資源整合機制、評價激勵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打造聚合融通的高平台,使研究院成為凝聚各 界力量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本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成立的意義深遠,來自江蘇省委各部門的負責人、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的代表、沿運河各市的代表及各位專家匯 聚一堂,慶祝研究院這一高端智庫的成立,同時也紛紛諫言獻策,為深入研究大運河文化帶及江蘇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開啟了新的篇章。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研究員認為,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綜合發展帶,是人類史上獨特的現象和景觀。大運河造就了無數的珍 貴遺產,沿線城市有23座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運河水利水運工程遺存、附屬和相關遺存58處,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河道27段總長度高達1011公 里,大運河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陸續列入我國各級非遺名錄,可以說,大運河文化帶也是大運河文化遺產帶,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過程中,不搞大開發、要搞 大保護將是基本原則。
貫徹十九大精神,大運河文化帶也要堅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張廷皓認為,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發揮大運河的作用,賦予並實現其新的功 能,是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的重要途徑。他指出,要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 用,保留歷史記憶和情感紐帶,以家園建設為重心,使大運河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理事長、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周琪主任從三個維度來分析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應著重回答好 三個問題:一是從歷史維度看,千年運河給今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是什麼,我們的傳承責任是什麼?二是從時代維度看,我們能交出怎樣的時代答卷,把一個什麼樣的 大運河傳給下一個千年?三是從世界維度看,大運河文化魅力向世界打開的方式是什麼,我們能為中外交流互鑒貢獻什麼?”圍繞這三個問題,周琪進行了分析並提 出了對策。
他指出,從歷史維度看,大運河是轉動中國歷史的文化主軸,推動了中華文明的融合發展,孕育了化成天下的核心文明,也是聯通世界的紐帶;從時代維 度看,新的時代背景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使命擔當,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做好保護、傳承和利用三篇文章,深入貫徹十九大精 神,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著力展現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的嶄新面貌,堅持規劃引領,把大運河建設成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品位的文化長廊和高效益的經 濟長廊;而從世界維度看,大運河文化帶應是古今輝映、令人嚮往的世界級文化高地,要用好世界文化遺產交流平台、打造國際運河城市交流平台、對接“一帶一 路”交流平台,讓運河成為中外交流的通用語言和情感紐帶,在民心相通中構建命運共同體、文明共同體。
蘇州科技大學文學院戈春源教授作了題為《江蘇運河文化特色及開發》的學術研討報告。他表示,江蘇運河文化開發特早,水系發達,內涵豐富,水上建 築多樣,文體活躍,形成了完整的水利體系,具有自己的特色,處於全國前列。“江蘇運河文化,加強了南北交流,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也促進了工商業和文 化教育的發展,我們應當繼承大運河文化的優秀傳統,開發其合理核心,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服務”,如何進一步開發江蘇運河文化?戈春源指出, 要繼續發揮大運河的民生作用、重新開發運河遺產,也要做到繼承弘揚運河精神。
持續兩天的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從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水利及江蘇運河文化及沿線發展等課題展開,深入探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研究院的開端注入了活力,也為這一智庫平台接下來更好地服務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儲備和智力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