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連觀音閣
- 別名:勝水寺
- 所在地:遼寧
- 類別:寺廟
- 建造時期:明洪武初年
基本信息,相傳,
基本信息
20世紀60年代,勝水寺建築群之望海樓被夷為平地,正殿和禪房檀木也被拆除,拿去建生產隊豬舍。20世紀80年代以後,政府撥專款對廟宇進行修葺,正殿、禪房、山門、下院已基本恢復原貌。寺院原分上下兩部分。下院的24間古建築布局為四合大院,在20世紀60年代動亂中被毀。沿著下院後山門的360階盤山石道可直通上院。上院建在一座高寬各數十米的“隱仙洞”內,由正殿、東西禪房、東西山門、南閣、鐘樓等建築組成一群。因正殿左側有一眼古井,井水清冽甘芳任取不盡,故而得名勝水寺。 大連金州觀音閣(17張)觀音閣廟會為農曆三月十六日。每年的這個日子,趕廟會的人像過節一樣從遠遠近近紛至沓來,廟會人氣最盛的時候竟有5萬之眾。在商品不發達的自然經濟時代,廟會日就是民間商品交易日,也是地方風俗文化展示的舞台,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勝水寺上院,勢險景絕,氣象萬千,對研究金州乃至遼南的政治史、宗教史、古建築史,均有重要價值。大黑山東北麓起伏的山嶺里,有座可稱為“遼南第一名剎”的觀音閣。山路曲徑通幽,廟宇巧妙地利用了半山腰的一個天然石窟,四周是葳蕤的森林,前方有一條淺淺的溝塘蜿蜒著通往山下。每年早春,當春風剛剛喚醒草木的時候,等了一冬的映山紅就一簇簇一叢叢在林中盛開了。緊接著,槐樹開白花,香陣重重;桑葚結紅果,如火如荼。山泉丁冬,百鳥鳴囀,一派天賜仙境。而秋天,一場薄紗般的輕霜掠過之後,楓吐丹紅柞染金,蒼松更顯祖母綠,更是叫人流連忘返。觀音閣始建於遼金時代,依山就勢而建,至今可見歲月滄桑,前面是石亭和望海樓,站在這裡,可以看到黃海大窯灣風光,望海樓後上方是觀音閣正殿和禪房,正殿上面,是一堵巨大的石崖,高十餘米,冷眼一瞅,有一種親臨天塌地陷現場之感,讓人心存餘悸。石窟下面,有一眼黑黝黝的泉井,井水不深,卻十分清冽甘醇,傳說這泉眼與東海龍宮相連,所以人們又叫它地穴;石窟上方,有一個看似深不可測的石洞,向主峰方向通去,據說它上通天庭所以又叫天穴,這天穴地穴據傳是當年兩個和尚斗比法力時留下的遺蹟.
相傳
故事發生在明代的洪武初年,有一天,大黑山同時來了兩個和尚,一個是千山來的叫陳德新,一個是閭山來的巫醫叫方影山,二人都是修行多年的高僧。他們雲遊了遼南的各處名山大川之後,都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地方搭建寺院念經誦佛。這一天,天清氣朗,他們分別走在復州地界,遠遠向南望去,但見大黑山一帶雲霧繚繞,紫氣氤氳,就不約而同地來到被稱做大黑山東林子的地方。只見這裡山高林密,塘淺溪幽,經過再三推敲,都想在這裡建廟立佛,有所造就。可是自古以來一廟不容二主,究竟誰留誰去,二人相持不下,最後他倆商定當眾比法術,誰的本事大,誰就留在這裡當主持。聽說這裡要比武,好事的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還請來金州的地方官吏當中證人。 比武開始了,陳和尚先施法力,只見他念了幾聲咒語後,對眾人振振有詞:“這裡有風景,就缺一眼井,沒井不叫景,我要挖口井”。說完挽挽衣袖揮揮拳猛地向地下砸去,只見拳到之處立即出現一個大洞,不一會兒工夫,一股泉水就咕嘟咕嘟地冒出來,捧一口嘗嘗,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就像天上的瓊漿,眾人一看,半山腰的石砬子上竟能打出井水來,不由得發出一片叫好聲。方和尚一看,不慌不忙,走過來對眾人比比劃劃說:“這裡山雖高,卻無通天路,無路不順暢,我修通天路。”話音剛落,只見他嘴裡噴出一股煙氣,一道金光閃過,整個山嶺都跟著動起來,待眾人睜眼看時,石窟的斜上方果然出現一穴幽幽的石洞,洞之深,不知通向何方。 一個開天,一個闢地,圍觀者瞬間看了兩個這么大的熱鬧,弄得個個瞠目結舌,驚嘆不已,像是在夢中。斗完法,兩人互相起了欽佩之意,一個想法也不約而同的形成,既然兩人都如此虔誠,何不聯手呢?後來,他們一個出去化緣籌備資金,一個在山上負責修建,而且把寺院建成前後兩院,一個住前院(即上院),另一個住後院(即下院)。經過幾番寒暑,幾番辛勞,寺廟終於修成。兩個和尚砸出的地穴和天穴也就是現存的勝水井和西北天。因為兩個和尚比武這天是農曆三月十六日,所以人們就把這天定為觀音閣廟會日。直到今天,觀音閣的那眼泉水還在,那眼洞穴也在,只是沒有人探得出石洞究竟有多深。每到三月十六日,遠遠近近的村民都到這裡趕廟會。就是平平常常上山,也可以看到沿途兩邊的綠樹上,掛滿了鮮艷的紅布條,那都是趕廟會時人們繫上的,帶有祈禱和求助保佑的意思,已成了大黑山里的又一道風景線。乘車路線:市內、開發區、金州分別乘車至大連大學下步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