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世人皆知這段歷史,但卻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樣的問題:這場戰爭,到底是怎么打起來的?戰爭爆發前後,中日雙方的高層又是如何考慮兩國之間的問題的?……本書結合大量的中日史料,互證對照,還原了1937年7月到1938年1月這一階段的歷史,細緻描述了抗日戰爭爆發的始末,將歷史的細節交還給讀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轉折1937: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始末
- 出版社:廣東旅遊出版社
- 頁數:270頁
- 開本:16
- 作者:明河在天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665998, 978780766599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悲壯國殤,反擊日寇一寸河山一寸血
民族危亡,誓死抗敵億萬同胞皆為軍
那一年,中華民族處在前所未有的轉折關頭!
中日史料互證 揭秘歷史細節
千萬抗戰迷追捧的信史,探討寸土寸血犧牲的意義
第一部用十幾萬字的篇幅描寫1937年7月至1938年1月這段歷史的書
民族危亡,誓死抗敵億萬同胞皆為軍
那一年,中華民族處在前所未有的轉折關頭!
中日史料互證 揭秘歷史細節
千萬抗戰迷追捧的信史,探討寸土寸血犧牲的意義
第一部用十幾萬字的篇幅描寫1937年7月至1938年1月這段歷史的書
作者簡介
明河在天,本名周龍,孔子同鄉。其人好學多思,讀書甚勤,著述甚多,學識、文筆兼備,人稱“寫史聖手”。對國史情有獨鐘,以追求真相、真理為己任,已出版《中國人的人格》《為什麼偏偏是朱元璋》《聖者為王——王陽明的超凡之路》等。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 盧溝橋事變真相
1.詭異的槍聲
2.東京的反應
3.事態加劇
4.針鋒相對
5.蔣介石廬山談話
6.優柔寡斷的日本首相
第二章 戰前的日本
1.小人得志的日本
2.走向軍國主義
3.脆弱的內閣
4.戰爭助推器——參謀
5.裕仁天皇
6.戰前的國際形勢
第三章 把戰火引向上海
1.力保上海
2.回首“一·二八”
3.失陷的華北
4.諸侯結盟
5.導火索——大山事件
6.增兵上海
7.聯蘇抗日
8.十日圍攻
第四章 不斷加注的賭局
1.戰而不宣
2.由攻轉守
3.華北烽煙
4.用血肉築起新的長城
5.桂軍上場
6.金山衛隱患
第五章 南京!南京!
1.雙重失利
2.淞滬失守
3.大潰退
4.死守南京
5.抗日到底
6.最後的推想
後記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盧溝橋事變真相
1.詭異的槍聲
2.東京的反應
3.事態加劇
4.針鋒相對
5.蔣介石廬山談話
6.優柔寡斷的日本首相
第二章 戰前的日本
1.小人得志的日本
2.走向軍國主義
3.脆弱的內閣
4.戰爭助推器——參謀
5.裕仁天皇
6.戰前的國際形勢
第三章 把戰火引向上海
1.力保上海
2.回首“一·二八”
3.失陷的華北
4.諸侯結盟
5.導火索——大山事件
6.增兵上海
7.聯蘇抗日
8.十日圍攻
第四章 不斷加注的賭局
1.戰而不宣
2.由攻轉守
3.華北烽煙
4.用血肉築起新的長城
5.桂軍上場
6.金山衛隱患
第五章 南京!南京!
1.雙重失利
2.淞滬失守
3.大潰退
4.死守南京
5.抗日到底
6.最後的推想
後記
參考文獻
序言
引 子
九一八事變之後,不言而喻,在日本侵占了我國的大片領土之後,中日之間是必有一戰的。但是戰爭究竟何時爆發、以何種面目爆發,卻是幾乎所有人都難以預料的。
不過,時人對此還是有所預測。比如1930年前後,日本公使、鴿派外交官佐分利在北平會見時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徐永昌,協調以和平手段解決中日間的諸多懸案。起初,雙方的溝通非常愉快,可是後來眼見佐分利回國述職時被狂熱的少壯派軍人暗殺,以及隨後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徑,徐永昌於是強烈地預感到:中日間的懸案,和平手段已經行不通,不出十年必然以戰爭來解決!
林繼庸也有類似的強烈預感,他在1936年從海外回國後任資源委員會委員兼工業聯絡組組長,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動員上海的資本家將工廠遷往內地。不過這個工作並不好做,林繼庸在動員過程中碰了許多的釘子。其中一位大企業家就曾不屑地對林說道:“林先生,不要太興奮啊!記得‘一·二八’大戰那時,我們的工廠總共停工還不足十天呢!”
這些資本家誠然是目光短淺、心懷僥倖,林繼庸為此批評道:“不到黃河不死心,火山一日不爆發,他們也樂得在火山口上嬉遊一日。”(《民國經濟》)可是需要我們理解的是,很多人具有這種貪圖苟安、得過且過的心理,並非純粹出自他們的幼稚,也在於當時的形勢確實還沒有嚴峻到令這些資本家在上海惴惴不安、無處安身的地步。
甚至於到了1937年8月初,華北戰火已經點燃,上海危機四伏之時,很多人依舊對於戰爭毫無知覺。當時,陳納德(後來的“飛虎將軍”)受命前往上海各民航公司招募機師,對方都覺得陳納德此舉非常可笑,其中中國國家航空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道:如果戰爭爆發,可以同意機師被招募去做飛行員,可是,“當然不會有戰爭的啦”。
其實,商業界如此,政界、軍界也無不如此。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是國民政府軍的示範部隊,裝備最好的幾支隊伍之一,他們的總隊長桂永清對於時局的看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1937年8月上海衝突已經爆發時,桂永清剛從德國出差回來,本來教導總隊並沒有接到命令前往淞滬戰場,可是桂永清卻積極要求前往上海參戰。
副隊長周振強表示反對說:抗戰來日方長,教導總隊雖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可是目前由於迅速擴充,已達四萬人,老兵都成了幹部,大部分都是新兵,沒有經過訓練,戰鬥力很差,不如嚴加訓練三個月再參戰;而且現在參戰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不如到時打場有把握的漂亮仗。
可是桂永清卻派人給周振強傳話道:“我們校長在上海組織投入了這樣大的兵力,其目的是贏得在政治上同日本講和的條件,上海的戰局,將同‘一·二八’一樣,結果會同日本講和的。如果教導總隊現在不到上海參戰,將來就沒有機會了。而且如果去晚了的話,功勞也都被別人搶走了。”(轉引自《蔣介石麾下十三太保》)結果周振強輕易就被說服了。
然而,上海的戰事出人意料地發展著,急於立功、訓練不精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果然沒有派上多大用場。儘管他們的全副德式裝備勝過了日本人,可是在日本強大的海空炮火打擊下,最後由於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退到了大後方休整。
匪夷所思的是,等到南京保衛戰將要打響的時候,桂永清居然又站了出來,說服大家率領整補後的教導總隊協助臨危受命的唐生智防守南京。這一次他的理由是:他已經得到了秘密訊息,德國大使陶德曼已經出面調停中日衝突,國民政府正在跟日本講和,日本不一定來打南京;即使真的來打,只要守一個短時間,也可以換得講和的條件。
從事後來看,這個庸碌無能的桂永清真是糊塗透頂,正是由於他的這兩次決策失誤,導致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支勁旅幾近全軍覆沒,最終被取消了番號。當然,隨著上海戰事的進一步擴大,不待教導總隊訓練完成,可能也會被提前徵召上戰場的,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今,我們認真考量當時的形勢變化,桂永清是真的錯了嗎?他的想法真的一無是處嗎?為什麼他的意見兩次都得到了贊同呢?其實,問題並沒有那么簡單,也不是用簡單的對或錯就能夠輕易回答的。
就在盧溝橋事變的前一天,在1937年7月6日的日本內閣會議上,外相廣田弘毅發言道:“日本對華外交方針與過去無異,但不擬強行對華親善。在如今抗日、排日的漩渦中,縱想實現日中親善,也難望取得成效。日本對此雖深為不滿,但看來除毅然推行正確政策外,別無他途。”廣田的發言獲得了全體閣員的贊同。
當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日本五相會議又作出了一系列相關決議,不乏無恥而又傲慢的語言,其中一條就是“我堅持不擴大方針,希望中國方面反省,以便事態早日解決”(《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以下簡稱《長編》)。等於是他們自己的狂熱軍人製造出的事端,卻把責任全部推給中國。
等到11月7日,就在日軍將要占領整個上海、欲大舉西進時,日軍參謀總長給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下達的任務是:“與海軍協力,以挫傷敵之戰爭意志,獲得結束戰爭局勢為目的,掃滅上海附近之敵。”(《長編》)對國際局勢了解,還算清醒的日方為防止事態擴大,還專門為華中派遣軍確定了大致的作戰地區,即“蘇州、嘉興一線以東”。可見,當時還算不太糊塗的日方最高統帥部在淞滬戰場取勝後,起初也確實沒有打算進一步攻略南京,甚至到了1940年前後,日本方面還曾多次構想從中國(關內)全面撤軍。
然而,我們仍然不禁要問:盧溝橋的一點星星之火,尤其是上海地區的軍事衝突,究竟是如何演化成為中日雙方的一場全面較量的呢?既然雙方都沒有要在1937年進行全面戰爭的意願,那么局面又是如何失去控制的呢?此中玄妙,容筆者細細道來。
九一八事變之後,不言而喻,在日本侵占了我國的大片領土之後,中日之間是必有一戰的。但是戰爭究竟何時爆發、以何種面目爆發,卻是幾乎所有人都難以預料的。
不過,時人對此還是有所預測。比如1930年前後,日本公使、鴿派外交官佐分利在北平會見時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徐永昌,協調以和平手段解決中日間的諸多懸案。起初,雙方的溝通非常愉快,可是後來眼見佐分利回國述職時被狂熱的少壯派軍人暗殺,以及隨後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徑,徐永昌於是強烈地預感到:中日間的懸案,和平手段已經行不通,不出十年必然以戰爭來解決!
林繼庸也有類似的強烈預感,他在1936年從海外回國後任資源委員會委員兼工業聯絡組組長,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動員上海的資本家將工廠遷往內地。不過這個工作並不好做,林繼庸在動員過程中碰了許多的釘子。其中一位大企業家就曾不屑地對林說道:“林先生,不要太興奮啊!記得‘一·二八’大戰那時,我們的工廠總共停工還不足十天呢!”
這些資本家誠然是目光短淺、心懷僥倖,林繼庸為此批評道:“不到黃河不死心,火山一日不爆發,他們也樂得在火山口上嬉遊一日。”(《民國經濟》)可是需要我們理解的是,很多人具有這種貪圖苟安、得過且過的心理,並非純粹出自他們的幼稚,也在於當時的形勢確實還沒有嚴峻到令這些資本家在上海惴惴不安、無處安身的地步。
甚至於到了1937年8月初,華北戰火已經點燃,上海危機四伏之時,很多人依舊對於戰爭毫無知覺。當時,陳納德(後來的“飛虎將軍”)受命前往上海各民航公司招募機師,對方都覺得陳納德此舉非常可笑,其中中國國家航空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道:如果戰爭爆發,可以同意機師被招募去做飛行員,可是,“當然不會有戰爭的啦”。
其實,商業界如此,政界、軍界也無不如此。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是國民政府軍的示範部隊,裝備最好的幾支隊伍之一,他們的總隊長桂永清對於時局的看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1937年8月上海衝突已經爆發時,桂永清剛從德國出差回來,本來教導總隊並沒有接到命令前往淞滬戰場,可是桂永清卻積極要求前往上海參戰。
副隊長周振強表示反對說:抗戰來日方長,教導總隊雖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可是目前由於迅速擴充,已達四萬人,老兵都成了幹部,大部分都是新兵,沒有經過訓練,戰鬥力很差,不如嚴加訓練三個月再參戰;而且現在參戰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不如到時打場有把握的漂亮仗。
可是桂永清卻派人給周振強傳話道:“我們校長在上海組織投入了這樣大的兵力,其目的是贏得在政治上同日本講和的條件,上海的戰局,將同‘一·二八’一樣,結果會同日本講和的。如果教導總隊現在不到上海參戰,將來就沒有機會了。而且如果去晚了的話,功勞也都被別人搶走了。”(轉引自《蔣介石麾下十三太保》)結果周振強輕易就被說服了。
然而,上海的戰事出人意料地發展著,急於立功、訓練不精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果然沒有派上多大用場。儘管他們的全副德式裝備勝過了日本人,可是在日本強大的海空炮火打擊下,最後由於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退到了大後方休整。
匪夷所思的是,等到南京保衛戰將要打響的時候,桂永清居然又站了出來,說服大家率領整補後的教導總隊協助臨危受命的唐生智防守南京。這一次他的理由是:他已經得到了秘密訊息,德國大使陶德曼已經出面調停中日衝突,國民政府正在跟日本講和,日本不一定來打南京;即使真的來打,只要守一個短時間,也可以換得講和的條件。
從事後來看,這個庸碌無能的桂永清真是糊塗透頂,正是由於他的這兩次決策失誤,導致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支勁旅幾近全軍覆沒,最終被取消了番號。當然,隨著上海戰事的進一步擴大,不待教導總隊訓練完成,可能也會被提前徵召上戰場的,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今,我們認真考量當時的形勢變化,桂永清是真的錯了嗎?他的想法真的一無是處嗎?為什麼他的意見兩次都得到了贊同呢?其實,問題並沒有那么簡單,也不是用簡單的對或錯就能夠輕易回答的。
就在盧溝橋事變的前一天,在1937年7月6日的日本內閣會議上,外相廣田弘毅發言道:“日本對華外交方針與過去無異,但不擬強行對華親善。在如今抗日、排日的漩渦中,縱想實現日中親善,也難望取得成效。日本對此雖深為不滿,但看來除毅然推行正確政策外,別無他途。”廣田的發言獲得了全體閣員的贊同。
當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日本五相會議又作出了一系列相關決議,不乏無恥而又傲慢的語言,其中一條就是“我堅持不擴大方針,希望中國方面反省,以便事態早日解決”(《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以下簡稱《長編》)。等於是他們自己的狂熱軍人製造出的事端,卻把責任全部推給中國。
等到11月7日,就在日軍將要占領整個上海、欲大舉西進時,日軍參謀總長給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下達的任務是:“與海軍協力,以挫傷敵之戰爭意志,獲得結束戰爭局勢為目的,掃滅上海附近之敵。”(《長編》)對國際局勢了解,還算清醒的日方為防止事態擴大,還專門為華中派遣軍確定了大致的作戰地區,即“蘇州、嘉興一線以東”。可見,當時還算不太糊塗的日方最高統帥部在淞滬戰場取勝後,起初也確實沒有打算進一步攻略南京,甚至到了1940年前後,日本方面還曾多次構想從中國(關內)全面撤軍。
然而,我們仍然不禁要問:盧溝橋的一點星星之火,尤其是上海地區的軍事衝突,究竟是如何演化成為中日雙方的一場全面較量的呢?既然雙方都沒有要在1937年進行全面戰爭的意願,那么局面又是如何失去控制的呢?此中玄妙,容筆者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