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人文歷史,飄泊紀實,經濟發展,鄉土古蹟,簡述,現代田園村莊依山而建,山中流清泉浸潤村民,百米城牆曾衛戍村落,鎮林之寶,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西埌鎮下轄村,廣東省廉江市吉水鎮下轄村,
基本概況
大車村位於南朗鎮政府西北偏北方,距約3公里。地形呈似長方形狀。村委會轄區面積約2146.5畝,現有農田面積約430畝。現大車村委會轄下湖溪里村民小組。至2010年底,戶籍人口1204人,共427戶,其中農業人口978人,外來人口3840人。位於村西北面的蒂峰山,山上建有清代古蹟石仔廟,凡初一、十五及重陽節,附近村民多到此山登高遊覽,近年來更吸引中山市各地民眾前來燒香拜佛,是大車村一標誌性旅遊景點。
人文歷史
開村八百餘年曆代人才輩出 大車村開村距今已879年歷史,始祖來自珠璣巷,世代繁衍至今已是29傳人。歷代,大車人尚文崇武,才子名人輩出,僅宰相就出了3個、狀元有18個之多,並留下了蒂峰公園、林氏大宗祠等著名的古舊建築。據大車村老一輩人介紹,過去,大車村的林氏大宗祠延伸到南溪祖廟門口的一段路子,更是樹立了長長一排高中科舉的花崗岩石碑,向後人顯示顯赫家世,光宗耀祖。到了新春元旦傳統節日,村中威望高的族人,便把歷代“進士”、“文魁”、“舉人”、“武魁”等大型橫匾,搬到村內的20間祠堂里懸掛一段時間,從而教育後人承前啟後。但歷經多次政治的洗劫,這些寶貴的文物大部分被拆除,僅有一小部份石碑、牌匾“搶救”保存了下來。
飄泊紀實
到了近代,大車村還湧現了碩士、科學家、抗日英雄等傑出人物一批,他們有的已去逝,有的尚健在,大車村人並沒忘記他們,眼下,在大車蒂峰公園,就專辟出“詩書畫廊”陳列他們的事跡。 大車曾出現兩次“打工潮” 歷史上,大車村曾出現兩次打工潮。第一次是清朝末年,大車村一些村民飽受封建社會的剝削,紛紛出賣勞力,甘願被“賣豬仔”到美國、馬來西亞、秘魯等地當苦力,這次打工潮出外的大車青年,絕大部分隨著“飯碗”定居當地,並開枝散葉,於是,大車村又成著名的僑鄉。
大車村第二次打工潮出現在民國初期,軍閥混戰,餓殍遍野,大車村一班青年為求得溫飽,便投奔唐山、上海、武漢等地打工又或投資小本生意,並在當地落葉歸根,於是,早期大車村又成了一條“打工村”。據大車村一些老人家說,這次打工潮出去的青年有相當一部分是去了唐山修建鐵路,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與唐山鐵路結緣?很多老人家已說不清這段歷史細節了,因為這班青年出去後,僅得一位鐵道工人告老還鄉,而且回鄉不久便去世了,因此,關於這段歷史,即使是大車最老的“族長”,也知之甚少。 “九旬長老”被歷史感動編寫村史 大車厚重的歷史,感動了村中幾位已過九十歲的“老族長”。這幾位老族長分別是93歲的林啟漢、91歲的林華章、90歲的林信財,他們先後當過老師或是村幹部。多年來,他們眼看大車的歷史掌故散失在大街小巷裡,但隨著老一輩紛紛仙遊,這些歷史掌故也將隨之“入土”,深感可惜之餘,便不顧年邁,多年義務執筆,從老一輩身上采寫、搶救了大量村史。
經濟發展
到了近年,隨著這幾位“老族長”年事已高,日顯力不從心,便又找到林玉明這位退休醫生“接筆”,續繼把面臨斷層的歷史接駁好。採訪中,林玉明告訴記者,大車的先人奮發圖強,開拓精神可嘉,這使他很感動,為此,退休之後,幾乎所有時間,他是在編寫村史。林玉明說,他還有很多歷史題材有待挖掘,例如大車的民間藝術、體育、教育等,為此,他將逐步系統地把這些史料編寫出來。此外,為了把大車村的歷史介紹到海外,林玉明還經常向《南朗僑刊》供稿,從而讓更多海外華僑認識大車。 規劃興建綜合文化會堂展示歷史 “大車村有三分之一是華僑,並經歷了紅色年代的激情歲月和改革開放的艱苦奮鬥,但村中很多年青人出外打工或創業,對村中厚重的歷史了解不多,為此,村政府除組織幾位‘老族長’編寫村史之外,還規劃投資興建綜合文化會堂,將村中歷代湧現出的歷史文化名人、史跡全部展示出來。”在大車村政府,許燕瓊書記告訴記者,規劃興建的大車綜合文化會堂集文化娛樂、辦公、展示於一體,擬定占地1500平方米,預計投資150多萬,預期明年動工。綜合文化會堂竣工之後,村政府將以圖片、文字、實物的形式,把大車800多年歷史展示出來,從而帶給村民不同時空的記憶體驗,而大車村又從另一個角度,保留住了極具價值的歷史文獻,從而撥動大車人更好地傳承、尊重歷史 。
鄉土古蹟
簡述
位於南朗的大車村,一個歷經了800多年滄桑的村子,在歷史的塵煙中,這個村保留了小口大肚的古井,明末清初的百米城牆,30多座華僑“西裝屋”。
當然,還有村民數百年來依靠的後山6.87公頃林子,這片林子在這村裡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村里9成多的人都姓“林”,人們覺得毀林等於毀自己。
如今林子鬱鬱蔥蔥,成為我市保留原有樹種最多,生態系統比較完整的山林之一。
現代田園村莊依山而建
雖然已到了11月,但是南國的空氣中還夾雜著揮之不去的燥熱。大車村外卻是一片豐收的景象,該村周邊的晚稻已經進入最後的收割時節。
在111 省道 (從城區往南朗方向)的左手邊,座東北而面向西南,寫著"大車"兩字的兩座牌坊,並行地矗立在公路邊,這是該村通往外面的2個出口。靠著公路邊的建築,是一溜小別墅,有的外形還是時髦的"白宮"狀,和古村好像扯不上關係。
但是,穿過牌坊,再走百米筆直的村道,一個左拐後,便進入村里,可見到寬闊的村道上,半邊已經被村民用作曬穀場,稻穀被攤得薄薄一層,接受著陽光的烘烤。極目遠眺,村邊的田裡,還有好幾片金黃的稻子正在收割,打穀機發出歡快的"噠噠"聲。
我們穿村而過,來到村子西後側,車在一片大榕樹下停住。下車一抬頭,便是一座山,山邊有幾棵數十米高的大樹筆挺直立,茂密的枝葉垂下來,在路邊就觸手可及。透過大樹的縫隙往林子深處看,裡面喬木、灌木、青藤、枯葉連成一片,黃綠交錯。
不需要去找嚮導,榕樹下休憩的老人就主動上前來,告訴我們,這片山便是村中的風水林。而村中的最長壽者94歲的林華章,也在老人堆里,耳聰目明的他便成了我們第一個講解員。老人告訴記者,整個風水林呈扇形,正好環抱住了村莊,不僅抱住了村裡的房屋,也抱著村裡的田地。
山中流清泉浸潤村民
站在路邊,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一伸手,摘下一串果子,青色的,小指頭大小。"這叫山柚金,可吃的"。話音一落,一位推著腳踏車的阿姨就停了下來,說了句:"一聽就知道在農村長大的。"於是,這個林阿姨就爽快地說開了,說這個林子裡有野葡萄、山柚金、檸子這些野果子,都是小時候和玩伴愛吃的,林阿姨還說,她小時候從不抓藥吃,有點小病小痛的,父母到這山里轉一圈,采點草藥煲水喝或者沖涼,病痛就消失了……
林阿姨很快想起她的正事--打水。順著林阿姨的手指方向,只見幾位村民用機車運水從山澗出來。尋聲而去,只見風水林的山腳下,有一口圓井,井口要低路面一些,可以沿著台階而下,井邊放著一個打水的小鐵桶,井沿上刻著"活泉"二字,並有告示,不準人在井邊洗面、洗腳。
林華章老人告訴記者,村裡面早已經用上了自來水,但村民不喜歡自來水中消毒液的味道,飲用、做飯還是從井裡打水。這井裡的水,汩汩而來,長年不乾,正是從風水林的山縫中流出的。逢大旱年,井水也被用來澆灌水稻、蔬菜。
野果藏山林樹葉也爽口
登山的路,就在水井頭上。山林里的樹木多數比碗口大些,沒有特別的大樹,但是,裡面的樹木卻很密集,而且伴著灌木,蕨類,青藤,一片青郁。特別值得一說是,這裡的藤有的像手腕粗,已經枯黃,纏在樹上就像鞦韆,一搖便蕩來蕩去,而有的藤卻僅有指頭粗,緊貼著樹幹往上爬,繞了一圈一圈,這景象正是山歌里唱的:"纏到死,死也纏"。
據悉,這片林子主要的樹木是紅車,但又野生著欖樹、鐵冬青、白顏這些樹,可以說是喬木、藤本、灌木、蕨類、苔蘚組成的一個較完備的生態系統,如果能配上些動物,就更完整了。沒走多遠,卻看見一片灌木綠葉子上,白花花一片,什麼呀?鷺鳥的糞便。
走在山裡,和別的林子相似,能看到蜘蛛、蝴蝶、蜥蜴,但更大的樂趣真的如林阿姨說的--野果子。在山上,你只要認真找尋,真的不時能發現綠的、紅的、青的小果子,林業人員告訴我們,這可吃,那也可吃,這可忙壞了我們此行的攝影,他一邊用鏡頭記錄一邊品嘗,忙得不亦樂乎。如果你實在沒發現野果,也沒關係,這山里還有一種樹叫竹節樹,它的葉子也是可以吃的。這山裡的竹節樹齊人高,摘下一片嫩葉放嘴裡,細細嚼來,味道酸甜酸甜的,就像吃青蘋果。
木秀於林遭遇兩次劫難
山中的樹木為什麼不像別的風水林樹木那么粗壯呢?94歲的林華章老人一聲長嘆。
老人告訴我們,這裡的村民,是南宋年間從福建遷居而來,在此繁衍生息了800多年。村里原本都是姓林,林木成蔭的後山便成了寓意"林氏家族根深葉茂"的福地。數百年來,祖宗立下規矩,只可上山採藥撿枯枝,不得砍伐山中任何樹木。
在林華章的孩童到青年階段,風水林對他來說都有些神秘,因為林中很多大樹,有的三四個人都抱不過來,而且鳥獸出沒,村中"阿公"也不讓人去打,村裡的老人去世,也絕不敢安葬在後山。
在林華章老人近百年的記憶里,林子遇到過兩場劫難。
第一次是抗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入侵。林華章說鬼子軍隊的駐紮地就在村附近。一天,一批日本兵進村,看到誰不對他們鞠躬,上前就一拳,然後要求村民把風水林的樹砍下一大片,用來給他們做馬圈。那時大大小小的樹木被砍去了差不多一半。
第二次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在"大煉鋼鐵"運動中,上級下達任務,要大車村大量提供木炭。林華章記得的細節是,當時村里人並不願意砍伐風水林,動作很慢。於是,上級政府就組織了其他村鎮的民眾來砍樹。砍下樹後,就在後山山腳下起窯洞燒炭。這一次風水林遭遇了徹底的劫難,稍大點以上的樹幾乎被清光。
風水林被毀後,村民仍然把後山作為自己的風水寶地,善待這裡的草木。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這裡的樹木又生長起來了,並且保留了許多的野生物種。
百米城牆曾衛戍村落
風水林作為大車村的天然屏障,數百年來護衛著村子。我們走在村里,驚奇地發現,除了後山的山林外,村里在其餘3面都焊接了鐵柵欄,村口的兩個牌坊下,還設立了保全亭。
村治保主任林國為說,村委的理念是要用治理小區的方式治理村子。大車村除了封閉管理,還要求村民房屋不得出租外人,村里不設廠房。林國為說,這種固守家園一方淨土的方式,得到大多數村民的同意。因此比較周邊的村落,大車村這些年發生盜竊等治安案件是少之又少。
在村委會幹了50多年的老村幹部林潤卓補充說,對村居的保護一直有傳統。在村周圍安裝鐵柵欄之前,村子的三邊就種上簕 竹。竹子一排排,身上長刺,就成了天然的圍牆,可惜上世紀90年代末竹子開花,而後幾乎枯死。如今記者在鐵柵欄的邊上,還能看見幾株稀疏的竹子。
林潤卓說,老祖宗也用圍牆保護過村莊,他帶我們來到村的西北側,在一座叫"拱北"的大門下,記者看到一段百米長的泥牆,泥牆高約2米,厚有半米,黃褐色,上面已經爬滿了榕樹的小樹根,用力去推,渾然不動。林潤卓說,目前沒有確切史料記載城牆的年代,但聽說是在明末清初時夯土而成,到了解放後,城牆內還有兩門鑄鐵炮,村里稱"豬母雷"。
林業專家對古牆的結實程度也大為讚賞,但是看到牆身布滿樹根,有些擔憂這些榕樹根大了之後,會毀壞牆,建議村幹部在古牆邊改種其他樹種。
華僑舊屋穿"西裝"中國心
在村中央,我們發現在一群別墅洋樓的包圍中,坐落著幾十棟"西裝樓"。
林國為介紹,這些樓,多是解放前漂洋過海的華僑所建,結合著中西風格,亦中亦洋,故村民們稱之為"西裝樓"。這些樓一度充公,後來落實政策又分回給了業主,如今,這些樓要么空置,要么是華僑親屬後人居住。大大小小,在村里保留下30多座,也恰好成行成排。
乍一看這些樓房,大多在風雨中出現了外牆脫落,門窗凋零,斑斑駁駁。牆上依稀可見紅色大字"要鬥私批修"。可看仔細了,巨大的大理石柱子,弧線型的陽台欄桿,樓頂像皇冠樣的石塊,窗欞、門楣、牆邊,凸顯的梅花、馬、鹿、菊這些動植物雕刻,還有難得見到的趟攏門--破敗中也顯示著這些樓的昔日榮光和建築風格的婀娜多變。
這些樓雖然夾雜了很多的西式風格,但是大門的上牆面,總會題寫著一些詩句,這些詩句都是唐詩宋詞里的名句,如"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如"開門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林國為說,對這些西裝屋,村里一直在盡力保護,時不時會通知業主回來維修。實在不行,村里也出力維修。只是隨著歲月流逝,這些老房子不知能否再飄搖下去。
小口子古井"肚"大50㎡
和大多數村一樣,大車村也留有祠堂。眼前的2層高的林氏大宗祠已經棄用,傳統的嶺南建築,大柱子厚門板,帶拱形的窗,窗上鑲著玻璃,但"林氏大宗祠"幾個字依稀還在。林潤卓告訴記者,這個祠堂解放後,就被用作村公社辦公室,而後也辦過學校,後來又做了村委會辦公室,近兩年才棄用。林潤卓很喜歡祠堂側門的一塊石刻,上面刻著四個字"復我光榮",他覺著這幾個字很有精神,看了很來勁。宗祠旁還有碉樓,也叫更樓,這是村里當年最高的建築,有看家護院的"碉堡"作用。
我們在村中兜兜轉轉,轉入一個小巷裡,但一轉彎,巷子豁然開朗,眼前出現了一片10多平米的空地。見空地中央,有個小井口,井口直徑就半米左右,可揭開鐵柵井蓋,伸入頭一看,發現井內是個大空間,原來,這是一個小口大肚的"瓮"型水井。
林潤卓說,別看這水井口很小,但是井內掏空的地方足有一個50平方米的房間大。可是,你也別以為掏這口井的時候,用了水泥鋼筋等現代水泥技術,林潤卓說,他也沒搞清楚這井的年代,但井壁還是泥土的,該是開個小口子進入地下,然後在地下開挖空間。
瓮型的井在大車村不止一個,我們看到的是在村中心的一個,林國為告訴記者,這井在村兩側和村中,各有一口,一共三口,這些井目前已經棄用,但都保留下來,井水冬暖夏涼,夏天清涼如冰凍,而冬日則會冒熱氣。
鎮林之寶
■紅車:
紅車又名紅枝蒲桃,常綠小喬木。嫩枝紅色,稍壓扁。單葉,對生,革質,橢圓形至狹橢圓形,側脈在上面不明顯,在西面略凸起。聚傘花序腋生,通常5-6分枝,每分枝頂有花3朵,果橢圓狀卵形,長1.5-2厘米,寬1厘米。花期6-8個月。
分布於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和福建等省區。生於次生林中。屬於用材樹種。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西埌鎮下轄村
大車村位於大容山腳下,是西埌鎮的偏遠山區村,距離鎮政府駐地15公里,離北流城區28公里;全村總面積9.83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2009年末總戶數385戶,總人口1533人;現村編制幹部3人,專乾4人,設村黨總支部,現有黨員46人;全村共有耕地472 畝,水田472畝;農民人均純收入4781元。主要種植經濟作物:水稻、八角、甜竹筍等,村民主要經濟收入靠種養和外出務工。
近年來村“兩委”幹部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帶領村民充分利用山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八角、玉桂等經濟林種植;籌資硬化了村組道路0.5公里;籌資對村委辦會公樓進行了改造,為方便村民辦事提供了良好的環境。2008年被評為被評為“北流市平安村”。
村有衛生室2間,村醫師2人,村國小1所,在校學生120人,教師9人。
廣東省廉江市吉水鎮下轄村
大車村委會位於吉水鎮西部,下轄東岸仔、大車、城地、楊屋角、龍尾、禾倉角、龍田、坡尾頂、石龍頸等9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754畝,總人口4397人,現有黨員63人, 2007年人均純收入3395元。
大車村委會人文淳樸,風景秀麗,這裡的山山水水,美不勝收,曾列為廉江舊八景之一“文峰疊翠” 指的就是大車村委會的尖峰嶺,它也是吉水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東岸仔豆豉”久負盛名,是人民喜愛的調味品。
村務公開領導小組成員及分工情況
姓 名 | 領導小組職務 | 工 作 職 責 |
黃順光 | 組長 | 負責村務公開全面工作 |
文樹藹 | 成員 | 負責村務公開具體工作 |
詹宗偉 | 成員 | 負責村務公開具體工作 |
蘇月英 | 成員 | 負責村務公開具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