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邊

大路邊

不同地區大路邊的經濟與發展,人口與地理位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路邊
  • 隸屬:丘北縣新店彝族鄉
  • 人口:1783人
  • 國土面積:30.71平方公里
大路邊
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新店彝族鄉大路邊村
該行政村隸屬丘北縣新店彝族鄉,地處膩腳鄉,距 鄉政府所在地5.0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65公里。東鄰膩腳鄉架木革村民委,南鄰開遠市革勒沖村民委,西鄰小江口村民委,北鄰新店村民委。轄 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08戶,有全村人口1783人,其中農業人口1783人,勞動力88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870人。
全村國土面積 30.71 平方公里,海拔 1,700.00 米,年平均氣溫 16.10 ℃,年降水量 1,150.00 毫米,適合種植玉米 、小麥、 蠶豆、 豌豆、 紅豆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3,722.00 畝,人均耕地 2.1 畝,林地 35,160.00 畝。
大路邊村地處樂平市南郊,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小村莊,由於地處城市郊區,村里人形成了種植蔬菜的傳統習慣。但傳統的小農經濟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加上種植品種老化、技術落後,又沒有固定統一的銷售市場,因此長期以來區位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村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徘徊不前。
為探索全村經濟突破之路,大路邊村支部經外出實地調查發現,浙江市場上的辣椒、上海市場上的萵筍等多是從江西省調運的,且銷售快、價格高。他們認為,從生產條件和運輸距離來講,大路邊村的蔬菜進軍浙江、上海市場更具優勢。於是,村黨支部作出規劃,全面推行日光溫室大棚種植技術,最佳化蔬菜套種間作模式,主要種植品種有綠菜花、地瓜、四季豆、青刀豆、早春辣椒等30多個,大力發展蔬菜產業。規劃制定後,黨員幹部紛紛帶頭,黨員科技示範戶吳建電等人帶頭修建了溫室大棚,他們起早貪黑,精心勞作,邊學邊乾,當年種植的辣椒、萵筍喜獲豐收,每棚蔬菜_季收入就達7000元。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全村民眾建造大棚的熱情被激發起來,結果全村當年就修建日光溫室30座,並全部實現了每座收入7000元以上。大路邊人從新技術上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大大增強了他們依靠種菜致富的信心。
為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推進全村蔬菜生產的產業化發展,並更好地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實現與市場的對接,2004年,村黨支部發起成立了“大路邊村無公害蔬菜產銷協會”,吸收會員50人。協會成立後,首先為本村蔬菜申請註冊了商標,並提出了“重科技、抓質量、創品牌”的新思路,引導菜農組織無公害化培育種植蔬菜,建立大棚蔬菜生產示範園,引進了50多個蔬菜新品種,推廣了綜合病蟲防治控制農藥殘留、無土栽培等40多項無害化生產技術。一時間,大路邊村興起了一股學用科技的熱潮,每到傍晚村民們都會聚在一起,交流種菜技術經驗。誰家的蔬菜新品種賺了大錢,馬上就有人回家細緻琢磨,非要摸出個道道來才甘心。同時,他們還邀請省農科院和市蔬菜辦專家和技術骨幹舉辦各類培訓班,講解蔬菜種植技術,組織黨員、幹部和種植戶到外地參觀學習蔬菜栽培技術,使全村90%的勞力掌握了兩門以上蔬菜種植技術。村民吳龍豹以前對種植技術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不同的農作物要用不同的藥。剛開始種植茄子的時候遇上乾旱,沒想到要經常去澆水,結果想到去澆的時候卻出現了很多裂果,那年種植的茄子就損失了4000多元。蔬菜協會動員他和妻子參加了村裡的遠程教育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乘著科技的春風,現在家庭年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2005年還買了黑豹車搞蔬菜販運,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舒適。目前,協會會員農戶種植蔬菜1000多畝,實現了“三種三收”,每戶僅種植無公害蔬菜年均收入就在萬元以上。
每年初,在村支兩委的領導下,蔬菜協會根據年初與會員簽訂的購銷契約,按保護價收購產品,為農戶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利潤,村里組織專人找市場、跑運輸、搞銷售,把零散的蔬菜種植戶組織起來,提高了市場競爭力,蔬菜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由協會統一組織,大大降低了菜農的種植成本。引進了泰國黃心芹、日本花菜和韓國漢白玉蘿小等蔬菜新品種,提高市場競爭力,讓農戶種得放心、賣得安心。全村菜地里安裝了30盞頻振式殺蟲燈,菜農們自覺遵守協會章程,種菜普遍使用農家肥。全村有萵筍、地瓜、辣椒等3個蔬菜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樂平市蔬菜檢測中心的技術員對大路邊村無公害蔬菜基地的8個蔬菜品種進行了殘留農藥含量抽檢,其結果全部合格。“大路邊”牌蔬菜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和居民餐桌上的“放心菜”,基本實現了未產先銷。
2006年的大路邊蔬菜協會,會員已達90多戶,建有日光溫室90多座。在蔬菜協會的帶動下,該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4200元以上,80%的農戶建有小洋樓、實現電器化,全村年收入1萬元以上農戶達到318戶,占總戶數的80%,成為當地“一業帶一村、黨群共致富”的典型。
江西分宜縣鳳陽鄉大路邊村:調整產業結構助農致富
近年來,分宜縣鳳陽鄉大路邊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引導村民致富奔小康,走出了一條獨具地方特色的發展之路,取得了突出成效,至2008年,該村水田園田化、土地平整機械化、自來水入戶、有線電視入戶等實現100%,村民新建樓房率、機車擁有率、手機擁有率均在80%以上,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6000元,比2000年翻了兩番。

2002年,該村著手打破過去“稻花獨香”的產業格局,在發展優質稻的同時,從山東引進葡萄、從浙江引進麒麟西瓜,還自創“支部+合作社”發展模式,建立“分宜鳳陽大路邊村金藤葡萄專業合作社” 、“分宜紅陽農產品經濟專業合作社”,形成“支部+農戶+基地+合作社+市場”產供銷經濟鏈,全村葡萄、西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葡萄種植達到300畝、西瓜種植達400畝,該村的葡萄、西瓜源源不斷銷往湖南、廣東、山東、江蘇等10多個省市縣,年銷售總收入突破1500萬元,全村80%的農戶和周邊1000多戶村民都被帶動起來從事種植業。目前,該村葡萄、西瓜、優質稻已發展成為三大支柱產業,“三花竟艷”產業新格局已經形成。

大路邊村調整產業結構不僅把動作伸向田園,還在其他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調整林業,堅持“用材林”和經濟林同步發展,已綠化山地1000畝,種植梨瓜400多畝;二是調整養殖業,堅持陸地、水面齊上,全村年養雞鴨30000羽;三是創辦村級企業,引進外資300萬元,興辦了機磚廠、採石場。據悉,該村主導產業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已經起步,第三產業也有人常年從事,合理的產業結構使得大路邊人閒不住、停不下,聚精會神搞經濟,一心一意圖發展。陳書記說:村民會打算盤,“一畝葡萄十畝田”、“一年西瓜十年稻”已成事實,明年葡萄、西瓜的種植面積還會增大,產業結構將進一步最佳化和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