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剪紙

大足剪紙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古代匠師們留在崖壁上的石窟藝術;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傳統手工藝。 一個是文化遺產,一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是立體藝術,一個是平面藝術。彼此似乎毫不相關,但八旬老者,原大足縣文化館退休美術幹部龐書麟卻找到了兩者的契合點,用30餘年時間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大足石刻剪紙。 30多年來,龐書麟的剪紙作品屢屢獲獎,自己也擔任了四川省剪紙藝術研究會理事。但這門藝術卻跟許多傳統藝術一樣,只叫好不叫座,除了博物館、藝術館和同行收藏外,個人購買者較少,甚至連繼承這門手藝的傳人也難覓。 直到90後粟未希的出現,作為大足剪紙第四代傳承人,他給這門根植於大足石刻文化沃土中的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大足剪紙與中國剪紙一脈相承,深入融入了民眾生活,是古來即有的地方民俗藝術。20世紀70年代開始,龐書麟走上了傳承剪紙的探索路。20世紀80年代起,又融入了地方特色文化,以大足石刻雕塑題材創作出平面剪紙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足剪紙
  • 外文名:Dazu paper-cut
  • 批准時間:1999年12月1日 
  • 遺產級別:世界級 
  • 遺產類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作品內容,作品賞析,

歷史淵源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的大足等縣境內,這裡素有“石刻之鄉”的美譽。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

作品內容

“大足剪紙”藝術在近40年的發展中,吸收了南派傳統剪紙技法,並恰當運用國畫、版畫、構成等藝術形式,逐漸形成了傳統剪紙與學院美術相融合的藝術特色,並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古代匠師們留在崖壁上的石窟藝術;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傳統手工藝。
一個是文化遺產,一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是立體藝術,一個是平面藝術。彼此似乎毫不相關,但八旬老者,原大足縣文化館退休美術幹部龐書麟卻找到了兩者的契合點,用30餘年時間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大足石刻剪紙。
30多年來,龐書麟的剪紙作品屢屢獲獎,自己也擔任了四川省剪紙藝術研究會理事。但這門藝術卻跟許多傳統藝術一樣,只叫好不叫座,除了博物館、藝術館和同行收藏外,個人購買者較少,甚至連繼承這門手藝的傳人也難覓。
直到90後粟未希的出現,作為大足剪紙第四代傳承人,他給這門根植於大足石刻文化沃土中的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大足剪紙與中國剪紙一脈相承,深入融入了民眾生活,是古來即有的地方民俗藝術。20世紀70年代開始,龐書麟走上了傳承剪紙的探索路。20世紀80年代起,又融入了地方特色文化,以大足石刻雕塑題材創作出平面剪紙藝術。

作品賞析

大足剪紙作品
大足剪紙
大足剪紙《白衣觀音》
大足剪紙
大足剪紙《臥佛》
大足剪紙
大足剪紙《青花孔雀》
大足剪紙
大足剪紙《數珠觀音》
大足剪紙
大足剪紙《降三世明王》
大足剪紙
大足剪紙《九龍浴太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