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白絹病

大豆白絹病

大豆白絹病是一種危害大豆生長的農業疾病,表現為病株生育不良,莖葉變黃,逐漸枯死,分布於四川、貴州、江西、台灣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豆白絹病
  • 病原分類地位:有性階段為擔子菌亞門,無性階段為半知菌亞門真菌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 大豆
基本信息,侵染循環,危害症狀,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 菌核初為黃色、暗褐色,球形,直徑0.5-1.5mm。擔子梗倒卵形或長橢圓形無色,9-20×5-7μm。擔孢子倒卵形,基端稍尖,無色單胞,5-10×3.6-6.0μm。
生理生化特徵 : 萌發適溫為32-33℃,最高38℃,最低13℃。最適pH5.9,在pH1.9-8.4間均可發育。
分布 : 分布於四川、貴州、江西、台灣等地。
大豆白絹病大豆白絹病
危害部位 : 莖、葉。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年菌核成為初侵染源。
大豆白絹病

危害症狀

病株生育不良,莖葉變黃,逐漸枯死,莖基部纏繞有白色菌絲,後期逐漸變褐,並生有褐色小米粒狀的菌核。
大豆白絹病

防治方法

進行輪作,施用石灰等措施可減輕發病。
大豆白絹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