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蟾

大角蟾

大角蟾,角蟾科角蟾屬物種,頭側由吻端至肩部有一顯著黑,上唇緣由鼻孔後或眼下方有一條淺色紋直達口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角蟾
  • 拉丁學名:Megophrys majorBouleng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亞目:變凹型亞目
  • :角蟾科
  • 亞科:角蟾亞科 
  • :角蟾屬
  • 定名人:G. A.
  • 年代:1908年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種群狀態,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雄蟾體長66mm左右,雌蟾體長80~83mm。頭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盾形,顯著突出於下唇,頰部幾乎垂直而略向內斜;鼓膜橢圓形,斜置,有耳柱骨;上頜有齒,犁骨齒明顯。頭體背面光滑,頭後有痣粒組成的“Y”形膚棱;顳褶後端略粗,不膨大呈豆狀;腋腺小而圓,位於胸側,股後腺顯著。前肢較粗短,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後肢適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或略超過,左右跟部重疊,脛長大於體長之半(雄性);趾側緣膜清晰,趾間具微蹼;內跖突不顯,無外跖突。背面多為棕色、灰棕色或紅棕色,兩眼間有一個黑棕色三角斑,體側有褐棕色細線紋;頭側從吻端至肩基部為深褐色;上唇緣由鼻孔至口角有一條白色線紋,多數個體該線紋在眼下方終斷;後肢有褐色橫紋;咽胸部灰褐色,咽部兩側各有一條弧形黃白色線紋,腹兩側有深棕色花紋;腹部和股部腹面多為淺棕色。雄性第一、二指上有棕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無雄性線。解剖雌蟾,腹內卵粒直徑2.5mm左右,乳白色。第37~39期蝌蚪全長49mm,頭體長14mm,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47%左右,尾末端鈍尖;口部呈漏斗狀,無唇齒及角質頜;頭體背面棕色,尾肌頗發達,尾鰭較低厚,尾鰭上有深色小斑點。

生境繁殖

該蟾生活于海拔1300m左右的常綠闊葉林帶的山溪及其附近。4月間曾在流溪內見到成蟾及蝌蚪;黃昏前成蟾常蹲於流溪旁的石塊或枯葉堆上,跳躍力很強。據胃檢得知,該蟾捕食蟛蜞、蝽象、金龜子、蟻類、蠅等多種昆蟲及其他小動物。

種群狀態

該蟾分布較寬,其種群數量較多。受脅等級:無危LC。

分布範圍

雲南(景洪勐養、普文,勐臘、屏邊、河口、孟連?)、廣西(防城);國外分布於印度、孟加拉、緬甸、泰國和越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