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樓碑

大觀樓碑

大觀樓碑原在常州府署前大觀樓內,石碑為漢白玉質地,高1.73米、寬0.79米、厚0.23米、重1.5噸。石碑上的文字,是清嘉慶二年由常州知府胡觀瀾為重修大觀樓而撰。

2017年1月14日,隱埋在鎖橋灣市河駁岸中60餘載的大觀樓碑終於重見天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觀樓碑
  • 地點:原在常州府署前大觀樓內
  • 撰文:常州知府胡觀瀾
  • 尺寸:高1.73米、寬0.79米、厚0.23米
背景信息,材質尺寸,大觀樓碑文,發掘意義,

背景信息

據1992年出版的鐘樓區志記載,大觀樓碑原在常州府署前大觀樓內,為清嘉慶二年(1797年)常州知府胡觀瀾撰文,字跡清楚、保存完整。大觀樓初稱極高明樓,為南唐內子城鼓角樓。宋嘉定年間更名高爽樓。明正統年間知府莫遇重建,稱高明樓,清嘉慶年間重建始稱大觀樓。
大觀樓碑

材質尺寸

石碑為漢白玉質地,高1.73米、寬0.79米、厚0.23米、重1.5噸。石碑上的文字,是清嘉慶二年由常州知府胡觀瀾為重修大觀樓而撰。

大觀樓碑文

國朝順治九年,知府祖重光 重建大堂。十一年,知府宋之普 重建高明樓,功未竣。十三年,知府崔宗泰 重建中吳要輔坊。康熙十一年,知府紀堯典 於府前橫街東西,建保厘師帥二坊。嘉慶二年,知府胡觀瀾修葺並更高明樓曰大觀樓。有記曰:
大觀樓者,常州之治門樓也。南乾 正山由天目兩介。其北而西者,過五堰 ,起茅蔣 ,是為金陵;其東而北者,穿震澤,起姑蘇,是為平陵。常州在二陵間,故曰毗陵。毗陵者,比鄰也。然金陵枕山而面江,平陵枕江而面湖,雖數大觀,莫能四見矣。惟常州地形平起而治堂尤高,樓之高與堂等以工度之,蓋百有餘尺。登斯樓也,東西南北具可見百里外,城郭市肆隱然在目前,煙雲樹木、帆檣車騎、漁樵畊鑿之人,遠者、近者往來絡繹於其間,有圖畫所不能盡者,誠洋洋乎大觀也哉。或曰樓之以大觀名者,非此之謂也。太守者,守此職者也。太守登此樓,召士農工商與樓下,與之講法讀律,是為揆文;太守者,守此土者也。太守登此樓,召丞倅軍伍於樓下,責之緝匪除奸,是為奮武。揆文、奮武 ,眾所仰望與上者,前人之創建此樓,蓋有深意存焉。故顏之曰:大觀,猶恐其意未明,復題之曰大觀在上。在上者,觀我、觀民,而民亦以觀我也。豈以備登臨之美,而聽一切蚩氓徘徊瞻眺,而為與民同樂也哉。予之來此郡也,今將三稔矣,聽政之暇,出俸修葺官舍,顧樓久不修,勢將傾圮,因並易其朽而新之。是為記。

發掘意義

2017年1月14日,隨著大型鏟車的緩緩起吊,隱埋在鎖橋灣市河駁岸中60餘載的一塊石碑終於重見天日。由鐘樓區主持的這次發掘,不僅重現大觀樓存在的真實印記,更為研究鐘樓乃至全市歷史變遷、人文積澱、城建發展找到了一份重要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