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細吻海豚

大西洋細吻海豚

大西洋細吻海豚成體體長最大2.4m,重110kg。其體形和體色頗似白點原海豚,但額部高,更像條紋原海豚。喙長為頭骨長的2/3以下。鰭肢大,三角形,尖端後屈。體背鐵藍,腹面多為淡灰,吻部無白色區。淡色區有許多鐵藍或灰色斑,深色皮膚上具淡灰或白色斑。背鰭、鰭肢和尾鰭上均無班。從出生到成熟,體色和斑點有一系列變化。剛出生時無斑,背部紫羅藍灰色,向腹面漸淡成白色,隨其成長,其下側漸出現稀疏的淡色斑,並逐漸擴展到背部,白色的腹部皮膚中也出現深色班。這種特徵性斑點逐漸發展,最後界線消除,全身變深,並布滿淡色小班,只有唇緣白色。背鰭不大。齒式34~37/34~37。椎骨數68~69。常成小群。以上層魚、烏賊、鯷、鰺、未成熟鰻為食。6~8年性成熟,孕期10~11個月,壽命估計為15~2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西洋細吻海豚
  • 外文名:Atlantic spotted dolphin
  • 中文學名:大西洋細吻海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海豚科
  • :原海豚屬
  • 成體體長:2.4m
  • 成體體重:110kg
  • 壽命:15-20年
  • 分布區域:大西洋,南美和歐洲沿岸
中文學名,形態特徵,自然史,習性,分布,易混淆者,逃生之謎,相關新聞,

中文學名

中文目名:鯨目
中文科名:海豚科
中文屬名:原海豚屬
中文俗名:斑海豚、大西洋細吻海豚
拉丁文名:Stenella plagiodon
英文名:Atlantic spotted dolphin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Cope,1866

形態特徵


出生85公分,成體雌1.6~2.4公尺,雄1.6~2.6公尺,體重達120公斤。  
體修長,身上有斑點;離岸越遠,斑點越少,幾無;而在同一群中,年齡越小,斑點越少,幼豚幾無。吻細長,唇及吻端白色,眼圈附近灰色並連至頭吻交接處。背鰭窄,鐮刀形,頂端尖形。嘴角至胸鰭有不明顯之暗帶。上下頜每側頜齒34~48枚,尖形。
本種之分類混亂已久,直至1987年,Dr. Perrin等7人正式發表斑海豚應有兩種,一種為S. frontalis,僅出現於大西洋,另一種為S. attenuata,為出現於所有熱帶區之種類。

自然史

斑原海豚離岸群數百隻至數千隻以上成群,近岸群50至數百隻成群。在熱帶太平洋曾見本種與飛旋海豚同游。雄性在體長200~207公分時性成熟(約6~11年)雌則在187-195公分時性成熟(4.5~8.5年),一年中並無特殊生殖高峰,授乳期11.5月。
在鮪魚漁業中被捕頗多。在佛羅里達等地區已能成功地人工飼養。

習性

太平洋區之離岸群活動範圍直徑為200~300海里,但有可能再秋冬時移至近岸區,春天在游至深海區,可跳躍極高。食物以頭足類及鯖、鰻、鯷等魚類為主。虎鯨被認為是其掠食者,鯊亦攻擊其幼豚。

分布

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從北緯39。沿美國沿岸到墨西哥灣,也見於南美和歐洲沿岸。熱帶大洋區,在北緯40度與南緯40度之間。

易混淆者

易與長吻型海豚混淆,如飛旋海豚,瓶鼻海豚,及駝海豚。飛旋海豚不具斑點,吻較長,背鰭下色區界明顯。瓶鼻海豚體型較圓,吻較短,唇黑或灰。駝海豚的背鰭呈三角形,末端鐮刀狀,且尾柄向上隆起。

逃生之謎

斑原海豚東太平洋洋面是鮪魚群出沒最頻繁的地區。由於鮪魚的經濟價值高於其它魚類,因此世界各國的捕魚船競相在該地區捕捉鮪魚。鮪魚群習慣於跟著海豚團團轉,有些在海豚周圍游弋,但更多的卻是躲在海豚肚底下跟著海豚遊蕩。這樣一來,漁民在捕捉鮪魚的過程中,每年大約有10萬頭海豚被漁網一起拖上來。在拖上來的海豚中,有的早已被漁船上的機器軋死,有的卻被纏在漁網上作垂死掙扎,但其中大部分早已因長時間被魚群壓在水底下而窒息致死或因其他原因死亡,只有極少數能倖存下來。
令一些海洋生物學家和科學家們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兩年來被漁網拖上來的幾乎都是旋紋海豚(Spinner Dolphin),而絕大部分斑海豚(Spotted Dolphin)卻在開網的一瞬間逃之夭夭了。
為了揭開這個謎,美國史丹福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的一位女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專家普利安博士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她親自坐上玻璃箱沉到漁網下面或周圍,仔細觀察海豚在漁網中的活動。經過15次下水後,她拍攝了長達4萬多米的錄像片;從無數的鏡頭中可以看到,每當旋紋海豚被圍在網中時,它們就亂跳亂蹦,慌作一團,到處亂竄;沒等到漁網拖上船,有的已被壓在魚群下窒息而死,而其餘的則被纏在網上氣息奄奄了。可是斑海豚的“表現”卻與旋紋海豚完全不同,每當它們被困在漁網中時,它們就一動不動地躺在水面上(看上去很像裝死),還有少數則慢吞吞地在魚群中鑽來鑽去,最後鑽到了網口;當漁網一打開,這些海豚立即一躍而出,而那些“浮”在魚群上面的“裝死”的斑海豚也很快地尾隨其後竄了出去,並且在大海中上竄下跳不停地跳躍,普利安女士在她的觀察報告中寫道:“在漁網的網口未打開時,那些等待在網口附近的斑海豚非常“鎮靜”,靜悄悄地一動也不動,就像是候診室中的病人耐心地在等待著醫生就診一樣。可是當它們跳出“牢籠”後,它們就像是剛被釋放的犯人一樣,使足了全身的勁頭在水面上魚躍不息,來表明它們對獲得‘自由’的‘喜悅心情。’”
為了要進一步弄清楚所發生的一切,這位膽大心細的女海洋生物學家又整整花了一年時間來探索這兩種不同種類海豚的習性。她居住在東太平洋上的一個僅有數百名漁民居住的小島上。每當有漁船出海捕捉鮪魚時,她總是隨船而行;經過多次“跟蹤調查”,她發現每當漁船漸漸駛向鮪魚群時,混在魚群中的旋紋海豚都無動於衷,照樣我行我素,結果就與鮪魚一起被漁民一網打盡。可是斑海豚的“表現”卻完全不同,它們在漁船還沒有接近時就離開魚群四散逃亡。更奇妙的是:每當海洋上空出現烏雲或降雨時,這些斑海豚就會奮不顧身地向這些地區游去,看上去它們似乎是完全懂得漁船是不敢朝著雨區方向駛去的。
經過多次實際接觸後,普利安女士才恍然大悟,她回想起那些困在網中的斑海豚之所以一步步“擠到”貼近網口處,主要是為了在網口打開時可以馬上逃生。她認為那些海豚一定在以前也曾被困在網中過,並且也一定看到了它們的“同伴”們的逃生之道,它們就很快地學會了這一招。她認為那些海豚至少是第二次或第三次被困在網中了。
普利安女士還解剖了好幾條外部並沒有任何傷痕的旋紋海豚的屍體,她發現這些海豚的心臟明顯擴大,這充分說明了它們被困在網中時因亂跳亂蹦、到處亂竄引起了心臟病突發而猝死的。
把問題的根源找出來後,普利安女士認為還有些問題有待澄清。首先,為什麼同樣是海豚,當它們處在困境中時,斑海豚卻“表現”得如此“鎮靜”,處理得如此巧妙,而旋紋海豚卻會如此“一籌莫展”呢?為什麼不同海豚間的“智力”竟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其次,斑海豚的逃生之道,是靠它們的本能,還是靠它們的“智慧”呢?如果說是本能,那么為什麼旋紋海豚就不具有這些本能呢?如果說是靠“智慧”,那么處在困境中的一般人也不見得有如此不平凡的“智慧”,也就是說斑海豚的智商決不會低於一個普通人的智商,這種推論合乎情理嗎?
看來,對斑海豚的逃生之道的研究是今後的海洋生物學家所面臨的一道難題了。

相關新聞

大西洋細吻海豚十餘人緊急搶救點大西洋細吻海豚
2007年06月03日在位於大亞灣東漁村碼頭附近海域遊玩時,偶然發現一條受傷的海豚在海中掙扎,在向小梅沙海洋世界求救後,海洋世界立即派出近10名救助人員將海豚順利救回。
海洋世界在接到求救訊息之後,即刻派出包括獸醫、馴獸師、潛水員在內近10名救助人員,緊急趕往東漁村。
海洋世界獸醫鄒醫師介紹,只有將海豚救上岸,才能對症下藥,但海豚在海上仍然受到了驚嚇,儘管體力銳減,但是並不願輕易讓人靠近。“我們考慮用漁網打撈,但是情況緊急,合適的漁網也很難找,最後就決定還是讓潛水員下水慢慢靠近海豚,並嘗試在淺水處將它拖出海水。”
經工作人員的慎重考慮,海豚在抵達海洋世界之後,被暫時放養在海龜島,而據鄒醫師介紹,受傷海豚是一條點斑原海豚,這類海豚在我國海南、北部灣、南海海域經常出現。這條點斑原海豚最重傷勢位於其頭部,而且傷口一直有氣泡冒出,估計傷口已和氣管貫通。初步懷疑造成傷口的原因是機械碰傷,但不排除有人為刺傷的可能性。鄒醫師還告訴記者,受傷海豚傷勢非常嚴重,被搶救成活的可能性很小。如今只好先對其做傷口消炎處理,待次日再繼續觀察,以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