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橋鎮

大西橋鎮

大西橋鎮是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所轄的一個鎮,大西橋鎮是西秀區的東大門,東與平壩天龍接壤,南靠舊州鎮,西連七眼橋鎮,北抵蔡官鎮,距安順市區23公里。是屯堡文化之鄉,具有600年文化,該鎮人民政府駐溪橋小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西橋鎮
  • 外文名稱:daxiqiao town
  • 別名:大水橋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安順市西秀區
  • 下轄地區:大西橋 九溪 中所 三鋪
  • 政府駐地:大西橋居委會
  • 電話區號:0851
  • 郵政區碼:561007
  • 地理位置:東經106° 北緯26°
  • 面積:72.96平方公里
  • 人口: 約4.3萬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九溪河 鮑家屯“小都江堰” 浪風湖
  • 機場:距離安順黃果樹機場30公里
  • 火車站:距離安順火車站18公里
  • 車牌代碼:貴G
交通,基礎設施,歷史人文,戲曲,服飾,鮑家拳,轄區節日,社會經濟,行政區劃,

交通

轄區範圍自古以來是東西向交通要道,明清以來形成了官方驛道。當下轄區內有S102省道(貴煙線)、G320貴黃高等級公路(貴安大道)、G60滬昆高速公路、貴昆鐵路、“株六”鐵路複線、滬昆高速鐵路等交通幹線從境內東西向穿過。有X402縣道(關州公路)溝通舊州古鎮。新建小城鎮市政道路溪橋大道雙向六車道約1公里。轄區內各行政村、自然村、村民組之間均實現道路硬化或白改黑。

基礎設施

區域面積72.9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14.38%,轄2個社區居委會、11個村委會,耕地面積25283畝,總人口36991人。13個行政村(居委會)中,13個村安裝了閉路電視,10個實現電視聯網,17個村接通了自來水,23個村寨安裝了程控電話,13個村街道鋪上了水泥路面,13個村農網改造工程已完成。轄區居住有漢、苗、仡佬、白等民族,漢族有獨俱特色的屯堡文化、苗族、仡佬族、白族等有著自己的民族風情,有西隴溶洞和已經開發的九溪村屯堡文,婁家莊的苗族風情點,迎來了眾多的中外遊客、九溪、下九、小寨村的茶葉暢銷全國,“順峰碧毫”、“龍宮”等茶聞名遐邇,境內有豐富的大理石、白棉石、煤等多種礦產資源,交通便利、文化發達、信息靈通、商貿活躍。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高度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先後引進了黃花梨、聖桃等優質林果落戶本鎮,開發了貴黃路邊的小寨釣魚山莊,積極開展農業科技種植示範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結合我鎮“優質肉豬、肉雞”已創品牌的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建立了10個優質商品肉豬基地,4個二元母豬專業村,7個優質商品肉雞基地,新建的黔中生豬交易市場運行正常,帶動了我鎮的經濟迅速發展。2008年完成農業生產總值17931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3746萬元,全鎮財政總收入達2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600元。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小康鎮和在創的“明星鄉鎮”、治安模範鎮,2009年自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和指導下,我鎮其他各項事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歷史人文

戲曲

地戲,俗稱跳神,又原難舞的分支軍難演變而來,盛行於屯堡村寨,是集地戲、祀、娛樂於一體的古老戲種《續修安順府志》載:"黔中民眾來自外省,當草萊開闢之後,多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著憂之。於是乃有跳神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於農之深意。迄今安順境內,盛行不衰"。屯堡人依村寨門前或寨中空地為戲台,以憨直拙樸、粗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藝術手法,表現《封神》、《楚漢相爭》、《三國》、《薛剛反唐》、《精忠傳》等中國古代忠義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演員們額上戴以簡煉誇張的"臉子"即木雕面具,身著長衫,背插小旗,腰系戰裙,手持木製短刀長槍,唱著原弋陽腔,僅借一鑼一鼓的擊奏,在一人啟口,眾人接腔的伴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換時空變換,借三、五步為萬水千山,就竹鞭為金戈鐵馬,依桌椅象徵高山要塞,在揚、開、合的廝殺、擋、架、翻、竄的格鬥中虛實結合,形神兼備,產生極具擊鼓進兵、鳴金收兵的古代戰爭景象,從而形成屯堡地戲特有的藝術魅力,被稱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曾在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國演出,引起轟動,等上國際大雅之堂。
大西橋鎮

服飾

人們把安順一帶的屯堡村落,比喻為“綠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島”。說其“孤”,是指其特殊:極富音律的語言,江南風韻的石頭建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活化石”式的民間戲劇,等等。其中,那透現著明代遺風的服飾,給初到安順的人以極強的視覺衝擊力。
大西橋鎮
服飾是一種文化載體。各民族不同的服飾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審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積澱等。屯堡人的服飾以青、藍色為主,不能不認為是他們對祖上來自長江一帶的眷眷依戀之情的敘說。
屯堡男人的服飾以短對襟和長衫大襟為主。對襟短衣從中系扣,俗稱“三個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兩個下擺各有一個口袋而得名。對襟短衣一般用青、藍、白布加工而成,釘5顆或7顆布疙瘩紐扣。穿長衫時,頭包青布頭帕或毛線頭帕,腰系青布腰帶。所穿的褲子褲腰和褲腳十分寬大,若把兩隻褲腳和褲腰紮上,可裝百餘斤糧食,既涼爽又實用。
夏天,穿草鞋或布鞋,著短衣;冬天著長衫,穿布幫皮底釘子鞋。這種長統的釘子鞋形同戰靴,俗稱“戰要鞋”。這種“戰要鞋”既有保暖作用又具防滑功能,是冬雨綿綿的貴州山區不可缺少的實用物。穿上這種戰靴,屯堡男人顯得威武雄壯,精神抖擻。正如一首山歌所唱:“戰要皮鞋穿腳上,行走如風穩噹噹;走南闖北腳有勁,妖魔鬼怪也避讓。”
外出趕場經商,屯堡男人總喜歡隨身帶著用麥草編織的草帽。這種草帽是女人選用白色的麥草,一根一根地銜接起來,編成長辮後再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製而成。精巧的麥草帽是女人心靈手巧的展示,又是深深愛戀的寄託。因此,麥草帽不僅是防雨防曬的用具,更是愛的信物愛的顯示。難怪男人們唱山歌時就唱出這樣的心聲:“身披草帽去趕場,就像喝了蜜蜂糖。”
屯堡老者頭戴氈窩帽或包青布頭帕,身穿長衫,不系腰帶,腳穿布鞋,手提長長的竹子煙桿。有的小肚子上吊著牛皮縫製的“包肚”裝錢幣。氈窩帽如同江南水鄉男人所戴的氈帽,一般用毛線或羊絨製品加工而成。老者們一旦戴上一頂氈窩帽一輩子不會洗一回,而且一年四季都戴在頭上,因此,這種氈窩帽始終是油光光的,好像刷了層油漆。
一根精緻的煙桿是老者們的寵物。提著長長的煙桿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氣的顯示。長約1.2米的煙桿選用竹節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以竹節越多越密為最好。用麻線或銅線編成網包裹竹根成為菸斗,用桐油經常塗拭煙桿,使長長的煙桿黑紅油亮,刁卜常誘人。煙桿上要吊金屬鏈綴著的古錢幣或核桃雕製品等飾物,既有裝飾作用也方便把煙桿掛在屋牆上或手提行走。一根好煙桿是一件別致的工藝品。當你目睹屯堡老者口含煙桿流著口水如痴如醉地吸食時的那種神態,聆聽著他們在吞雲吐霧中講述其老祖宗“調北征南”的往事時,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屯堡人服飾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婦女的衣著和裝扮上。屯堡婦女始終保持大袖長袍尖頭鞋等明代遺風,在眾多的史料記載上多作了如實的描述。.
《安順府志?民風》記:“屯軍堡子,皆奉洪武調北征南。婦人以銀索綰髮髻,分三綹,長簪大環,皆鳳陽漢裝也。”
再看今日屯堡村落中婦女的服飾,儘管年輕姑娘追求時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豐卜風采,但一旦結婚後,周圍環境使然,仍恢復傳統服裝的樣式。身著或青色或藍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綠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長袍,系“絲頭腰帶”,後吊長長絲絛,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長發挽髻套上馬尾編織的發網,插上銀質和玉石髮簪,腕戴銀手鐲,耳吊銀質玉石耳墜,腳穿尖頭平底繡花布鞋,額扎白布帶‘老年人多為黑色’。如今,在裝束上增添了一塊方頭巾和彩帶黑色圍腰。
漢民族是一種善於吸收他人長處的民族,隨時代的變遷,在漢裝唐服的原樣上,從“胡服”、“滿服”等其他民族的服飾中吸取長處而不斷演變。而惟獨屯堡婦女卻不改祖制,身穿寬袍大袖,在過去的年代,屯堡婦女還顯示出一種不落俗套不拘傳統的自由。在封建禮教的陰霾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女人以“三寸金蓮”為美的畸形追求,“裹小腳”使多少女子飽嘗痛苦而流幹了眼淚。而屯堡人卻大反禮俗,不以腳小三寸為美,任其自然,悠哉樂哉。雖然被認為有悖時尚,被人瞧不起而鄙稱為“大腳”,但在那戰事不斷,男人要出征打仗的特殊背景下,卻為她們從事繁珍家務勞動和農田勞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說起“大腳”,在屯堡人中還流傳一個有趣的傳說。明洪武年間,國事已定,天下太平。在某年的元宵佳節,皇城大放花燈,熱鬧非凡。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皇后被民間的歡樂氣氛所吸引,帶著幾個宮女、太監悄悄出宮去觀賞花燈。一路上燈火輝煌,氣象萬千,把個皇后娘娘看得心花怒放,不經意間忘乎所以露出一雙大腳被人看見,驚呼起來,惹得遊人圍堵觀看。馬皇后尷尬之餘,掃興地回到皇宮向朱元璋大發脾氣。朱元璋笑而不語,事後叫人做了一雙仿“尖尖腳”的粽子樣大腳鞋給馬皇后。馬皇后穿上後,長裙籠住大腳,卻露出一雙翹翹的尖角。自此,皇后娘娘穿的“尖頭繡花鞋”,屯堡人仿效著一代一代延續至今,這個傳說雖有一點牽強附會,但聯想到屯堡婦女那不忘祖規保留著的服飾頭飾,可看到屯堡人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是何等深沉。
尖頭繡花鞋的製作對屯堡女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從還是十來歲的姑娘起就要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繡花,繡到出嫁時可繡出數十雙鞋花。所用圖樣多是身邊常見的農作物花卉和傳統的花樣,如荷花、瓜花、牡丹、石榴、紅梅、蝴蝶、魚、喜鵲、鳳凰等。圖案多為象徵吉祥幸福的“雙鳳爭鳴”、“喜鵲登枝”、“雙梅吐艷”、“富貴牡丹”等。這些圖案,不僅反映了她們的審美情趣,而且傳遞了她們的理念追求。如:象徵“多子”的石榴、蝴蝶、魚,象徵吉祥的喜鵲、鳳凰,象徵富貴的牡丹等。按照這些圖案繡制的鞋花,要用十幾種彩色絲線,講究色彩的搭配、圖樣的和諧,給人以美感。在農活不太忙的六月,屯堡姑娘們三五成群邀約一起在走馬轉角樓上“坐六月”繡花。儘管天氣炎熱,但她們飛針走線寄託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就如山歌所唱:“六月雖是大太陽,繡樓卻是好春光。繡個喜鵲飛出去,何時才見我的郎。”
屯堡姑娘不僅繡鞋花,還要繡帽花、枕套花、背扇花等多種衣物圖案。這些衣物圖案也多為花卉、魚鳥之類的大自然生靈,她們把這些生靈繡得栩栩如生同時又別具情趣。姑娘們一生繡出百餘件花品,到出嫁‘服日子”那天,集中挑到新郎家去在鄉親們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藝,數量多、質量好的繡製品自然會受到眾口稱讚。那對姑娘們來說是最好的評價。因為這些繡製品傾注著姑娘們的心血,寄託著她們美好的嚮往。就如她們心靈的歌聲:“熬更守夜繡枕頭,繡出鴛鴦戲水圖。有朝一日同共枕,好比躺在雲裡頭。”
每逢趕場、廟會、走親會友,屯堡女人就會認真地打扮一番,無數的長袍大袖子衣服和繡花鞋匯聚在一起,可說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服裝模特兒表演,也是一次無聲的針線活的競賽。那一件件工藝精美、色彩絢麗、生動鮮活的繡製品,讓人不能不佩服屯堡婦女的奇巧心智。每到此時,.人們仿佛看到一幅明代民俗風情畫在屯堡村寨飄動起來。
年齡較大的屯堡婦女被稱作“太婆”,服飾較為樸實,並多以青色為基調。其頭飾較為簡單,把頭髮梳在腦後挽成髮髻,罩上馬尾編織的發網,插簡單的管簪,並包上一塊青紗帕或青布,所穿大袖子長衣服的衣領袖襟繡簡單花邊,系青布腰帶和圍腰布,腳穿尖頭繡花鞋。冬季,小腿上包裹腳布(綁腿)以禦寒。這些太婆們外出趕廟會、走親戚時,肩上掛著黃布挎包,腰帶上插一塊摺疊成方形的手巾,撐著紅色的油紙雨傘,三三兩兩邀約成行。聚在一起時喜歡念佛或拉家常。她們用低沉的聲音唱念佛經,吟出人生的艱辛和感慨:“人生好比山上草,春綠秋黃一世了;掛起露珠如戴玉,一到寒冬不見草。佛也,拿摩摸彌陀!”
帽子是兒童的主要標誌。男孩從出生到青年,要戴小花帽、大風帽、緞子帽等多種帽子。用布縫製的花帽和風帽為虎頭型,戴上它顯得“虎虎有生氣”,帽上繡著梅花、桃花或魚鳥圖案。風帽的帽後有一塊長長的防風布用於冬天防禦風寒。花帽和風帽的帽上上綴著玉石或銀制的雕刻品,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或是小菩薩或是刻有“長命富貴”、“福祿壽喜”等字樣的飾品。頭搖動時,閃射出若明若暗的亮點,仿佛是幼小生命在跳動。這些神靈吉祥飾品寄託著母親對孩子的殷切期待,祈求菩薩保佑孩子“長命百歲”和將來有祿有喜。小姑娘則戴個無頂的花帽。帽沿繡著各種吉花瑞草,一根小辮從帽沿下垂於身後,顯得活潑生動。
兒童的頸上戴銅或銀的項鍊並吊長命鎖或玉佩之類墜物,鎖上或玉佩上均刻有簡單圖案和“長命富貴”之類字樣。手上戴銀或合金製成的手鍊,手鍊上吊著幾個鈴擋,當手搖動時響鈴就會發出陣陣響聲。這種幼小生命的跳動響聲,是會令家人欣喜萬分的。幼童的胸前要戴一個類似圍腰的“白水兜”,中間縫著一個荷包,它既有吸收幼童流口水的作用保持衣服清潔,也能裝些簡單食品供孩子隨時食用。“口水兜”用雙層或多層布縫製而成,並繡出白果花、荷花等圖形。
幼童胸前還會弔著木刻的魚形玩具或如搭面棍一樣的“磨牙棒”。幼童口銜木魚或“磨牙棒”則有助於牙齒的生長。
兒童穿的衣褲較為簡單,而鞋子十分講究。這些小花鞋是母親在姑娘時期就精心繡制的,寄託著將來為人之母的無限情思,飽含著對愛情和生命的摯愛。小花鞋上繡著魚、鳥、龍之類生靈的圖形,身為姑娘而繡制小花鞋,這是一件既喜在心又羞於臉的事情。一首山歌就唱出她們複雜的心情:“繡只喜鵲繡枝梅,再繡鯉魚跳龍門;將來穿在兒腳上,我兒要做人上人。”
屯堡服飾是屯堡風情中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婦女的大袖長袍尖頭鞋和別具一格的“鳳陽頭”,與南京博物館所藏明代服飾與髮式相似,它述說著屯堡人祖先揮戈南征的古老故事。從那一件件繡品,我們看到了江南刺繡細膩、舒展、流暢的風格和線條跳躍、構圖緊湊的藝術個性,流淌著江南的餘韻和飄逸著明代的遺風(注:隨著時間的發展該鎮衣服等一些方面可能有些變化,但是並不是全部.)

鮑家拳

大西橋鎮鮑家拳是鮑家屯村民世代相傳著名拳術,它主生於唐朝以前,其歷史比著名的“少林拳”還要悠久。據《安徽徽州府志》記載,晉太康年間(280-289年)護車尉鮑伸隸,鎮守長安,將鮑家拳由北方帶到安徽歙縣。洪武二年(1369年)鮑家屯鮑姓始祖鮑福寶奉朱元璋“調北征南”之命,遠征貴州,又將鮑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縣帶到貴州安順。如今鮑家拳108套徒手、棍、單刀、雙刀、槍等已經在鮑屯村傳了22代23代人,在明清兩朝,方圓幾十里的屯堡村寨,武功數鮑家屯的最強。故有“吃酒吃肉九溪壩(九溪村)拳打腳踢鮑家屯”之說。
鮑家屯鮑家屯
以棍術為例,它以劈、掃、戳、挑、拔等棍法為主,並配合步型、步法、身法構成套路,練棍要求,手臂圓熟,體現出勇猛、快速有力、棍打一大片的特點。習武,必須用心去學,拳棍每一套都要反覆練,要捨得花時間,才能學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武術的學藝與練功要有吃苦耐勞精神,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學不會的。在學藝練功的教學中,首先碰到的問題是“三多”:一是動作數量多,不同的拳、棍、刀、槍等,每一套都有十多個動作;二是方向路線變化多,往返,左旋右轉,路線複雜;三是每一個動作所含的因素多。外有手、眼、身、步的規格,內有精神的配合,這些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師傅注重直觀形象的演示,以領做為主。徒弟弄清動作來往路線後,師傅要求動作做到準確,符合規格,以此同時,師傅結合武術的攻、守動作進行講解示範。
鮑家拳每一代都有幾個武功高強的人,這些武功高強的人按祖訓要求,對青少年學武術的人有一個要求,要性格好、脾氣好、不惹過禍的人學。第二學武術的第一節課,師傅要說:“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鮑家拳歷來重禮義,講道德,學會以後,不準凌弱逞強,不準霸道、枉道,只能見義勇為,只能講禮講信,如果不聽教導,我等知道,家法嚴懲,同時造成的後果自負。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石印出版的《鮑氏家譜》記載,鮑家拳拳師鮑尊三傳,鮑氏十五世祖鮑原達,字尊三,生於清朝道光年間,道德人也,慈惠於人也,適鹹豐、同治之亂,貴州賊匪出來蹂躪社會,鮑尊三以鮑家拳保護了平壩縣大小陽關屯人民的生命財產,深受人民愛戴,陽關屯人民送了他一塊匾,上書“齒德並尊”四個大字。
鮑尊三身為團練團首,對於四境鄉里之人,辦公務秉公證、和平寬裕、渾樸純良,或遠或近,莫不稱頌他竟無偏袒之私,終為國務之長者,為盛德達之達人,豈非道德之純一者乎,迨今人往風微,猶得溯祖追宗之下,特記之,以作紀念雲。
武術作為防身自衛、健身增強體質的運動,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作為優秀的民族文化,為人類造福。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繼承,是鮑屯村人的心愿。
解放後,會打鮑家拳的有:鮑志華、鮑雲峰、鮑奎武、鮑正安、鮑芳、鮑英倫、鮑奇伍、鮑少安等,其中,七位老人都健康活至七、八十風才逝世,現在還健康的鮑雲武已是82歲高齡,還能演示鮑家拳與跳地戲。鮑靈佑,現年60歲,他收徒傳藝的人較多,如:鮑安洪、鮑靈彬、鮑吉永。2005年12月鮑屯村8位年青婦女加入學習鮑家拳的隊伍,這支初學的屯堡婦女武術隊2006年2月13日登台亮相,表演給建設站、水利部等專家觀看。儘管不熟練,但還是有颯爽英姿的風采。少年小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也高,他們利用寒、暑假學習武術。
歷史積澱下來的濃厚軍事色彩,讓鮑屯還留有祖上傳下來的武功,也是安順市所有屯堡村寨保留下來的唯一拳種。

轄區節日

大西橋鎮
大西橋鎮24個行政村內除咯本身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外,還有自己的的文化節日,如“龍王會”(六月十一日)、“雷神會”(六月十九日)、“馬王會”(六月二十日)、“牛王會”(十月初一)“汪公聖會”{正月初九(九溪村)正月十七(鮑屯村)正月十八(吉昌村)}、“岳王聖會”{二月十五(中所村)}、"六月六聖會"{六月初六(中所村)}等。

社會經濟

三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一手抓穩定、一手抓發展,切實把維護民眾切身利益作為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牢固樹立“發展第一要務、穩定第一任務、安全第一信號”的思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關於維護穩定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妥善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確保社會穩定。從民眾反映比較強烈的人畜飲水難、行路難、看病難、用電難等“四難”問題入手,切實為農民民眾辦實事、辦好事。三年來,共修建人畜飲水配套工程11座,共投入資金約250萬元,對河橋、中所、小寨三個村的河道進行了治理共3公里。2008年恢復了帶子街、小寨、新寨、小屯、三鋪、石板房、狗場屯等10個村的人畜飲水災後重建工程;爭取項目資金300萬元對10個村進行了通村公路建設,全長共約50公里;為滿足於宏盛化工有限公司4個億的技改需求,通過征撥土地,房屋拆遷,投入300萬(其中鎮政府30萬)新建了全長2公里的一條通廠公路(濱河南路),並進行了水泥硬化,確保了公司技改工程得到順利實施;積極爭取國家資金80萬元,自籌18萬元征地資金,新建了1所鎮級衛生院,新建全鎮21個村級衛生室,農民民眾看病難,就醫難的問題得到了改善;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爭取95萬元項目資金,政府投入20餘萬元,共114萬元新建了鎮中心完小。
在畜牧業發展中,為加快我鎮畜牧業發展的步伐,採取土地合理流轉,農民用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投入320萬元(其中鎮財政支出約10萬元)新建一個占地面積40畝全省最大、農業部授牌的中所生豬交易市場,現交易量平均每天約1000多頭以上,該市場的建設拉動全鎮生豬飼養業的快速發展;同時新建三個無公害生豬養殖小區(九溪、三鋪、中所)和四個無公害肉雞養殖基地,年出欄肉雞約200萬羽;新建兩個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目前,24個行政村分別都成立種、養殖協會,協會運作效果良好,真正做到了“一村一品”和“一村一特”;同時爭取國家項目資金24萬元,鎮財政自籌約9萬元征地資金新建一幢文化站辦公樓;為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爭取國家資金2200萬元新建了一個占地面積約20畝的1100千伏大型變電站,為近三年來通過招商引資渠道引進的大型私營企業提供了電力保障;今年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新建西隴村現代農業合作種植示範點浪風湖約300畝的荷花池,是農民實行土地合理流轉的典範;同時,在市、區政府和市菸草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農民實行土地合理流轉,實行種烤分離和工廠化農業的現代菸草農業示範基地,總投入約4000萬元。為了做大做強我鎮的茶葉產業,還在下九村新建了一個投資500萬元的茶葉加工廠,創了兩個品牌並通過QS認證。2007年、2008年成功舉辦了西秀區、安順市首屆屯堡山歌大賽,進一步豐富了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積極配合區直有關部門做好所包村寨工作,切實解決好民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們將以“三創”、“創先爭優”、“踐行宗旨教育”活動為載體;以招商引資項目和中央拉動內需項目的實施為契機;以蔬菜、養殖和茶葉基地建設為新的經濟成長點;以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為方向,促進大西橋鎮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行政區劃

大西橋社區居委會、石板房社區居委會、九溪村、鮑屯村、中所村、小寨村、三鋪村、吉昌村、狗場屯村、同心村、安莊村、河橋村、小屯村、三個山村
乘車路線:線路一:貴陽市金陽客運站坐汽車到安順汽車東客運站,全程高速,然後直接在站內就可以坐到大西橋鎮的班車。
線路二:貴陽市金陽客車站坐汽車到平壩南站,全程高速,然後直接在站內做平壩到安順的公車,到大西橋站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