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衛·麥克米倫
- 外文名:David W.C. MacMillan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英國貝爾斯希爾
- 出生日期:1968年
- 畢業院校: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2012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2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2013年當選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士
201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2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學歷:研究生
- 學位:博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8年,大衛·麥克米倫出生於英國貝爾斯希爾。
1991年,從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獲化學學士學位。
1996年,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獲化學博士學位,師從Larry E. Overman。
1996—199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David A. Evans。
2004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2006年,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教授。
2010年,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主任。
2021年10月,與班傑明·李斯特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大衛·麥克米倫主要從事有機催化、光氧化還原催化領域的研究,他發明了許多新型催化劑,包括亞胺離子催化劑和單獨占據的分子軌道(singly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SOMO)以及光氧化還原有機催化劑(photoredox organocatalysts),他還設計了超過五十種新的化學反應過程。2000年,大衛·麥克米倫獨立開發出了一種金屬和酶之外的第三種催化劑——不對稱有機催化劑,這種有機催化劑可以驅動多種化學反應以有效合成多種分子,包括新藥物分子等。
- 學術論著
據2024年3月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PubMed平台數據,大衛·麥克米倫作為作者之一發表的論文(pubulications)共有185篇,以下是部分論文:
1.Perry, I. B., Brewer, T. F., Sarver, P. J., Schultz, D. M., DiRocco, D. A., & MacMillan, D. W. C. (2018). Direct arylation of strong aliphatic C-H bonds[J]. Nature, 560(7716), 70–75.
2.Le, C., Chen, T. Q., Liang, T., Zhang, P., & MacMillan, D. W. C. (2018). A radical approach to the copper oxidative addition problem: Trifluoromethylation of bromoarenes[J]. Science (New York, N.Y.), 360(6392), 1010–1014.
3.Geri, J. B., Oakley, J. V., Reyes-Robles, T., Wang, T., McCarver, S. J., White, C. H., Rodriguez-Rivera, F. P., Parker, D. L., Jr, Hett, E. C., Fadeyi, O. O., Oslund, R. C., & MacMillan, D. W. C. (2020). Microenvironment mapping via Dexter energy transfer on immune cells[J]. Science (New York, N.Y.), 367(6482), 1091–1097.
4.Dong, Z., & MacMillan, D. W. C. (2021). Metallaphotoredox-enabled deoxygenative arylation of alcohols[J]. Nature, 598(7881), 451–456.
5.Huth, S. W., Oakley, J. V., Seath, C. P., Geri, J. B., Trowbridge, A. D., Parker, D. L., Jr, Rodriguez-Rivera, F. P., Schwaid, A. G., Ramil, C., Ryu, K. A., White, C. H., Fadeyi, O. O., Oslund, R. C., & MacMillan, D. W. C. (2023). μMap Photoproximity Labeling Enables Small Molecule Binding Site Mapp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45(30), 16289–16296.
6.Wiesenfeldt, M. P., Rossi-Ashton, J. A., Perry, I. B., Diesel, J., Garry, O. L., Bartels, F., Coote, S. C., Ma, X., Yeung, C. S., Bennett, D. J., & MacMillan, D. W. C. (2023). General access to cubanes as benzene bioisosteres[J]. Nature, 618(7965), 513–518.
7.Seath, C. P., Burton, A. J., Sun, X., Lee, G., Kleiner, R. E., MacMillan, D. W. C., & Muir, T. W. (2023). Tracking chromatin state changes using nanoscale photo-proximity labelling[J]. Nature, 616(7957), 574–580.
8.Chan, A. Y., Ghosh, A., Yarranton, J. T., Twilton, J., Jin, J., Arias-Rotondo, D. M., Sakai, H. A., McCusker, J. K., & MacMillan, D. W. C. (2023). Exploiting the Marcus inverted region for first-row transition metal-based photoredox catalysis[J]. Science (New York, N.Y.), 382(6667), 191–197.
- 學術交流
2023年10月,大衛·麥克米倫參加了武漢大學的“珞珈講壇”第393講,並作了題為“Asymmetric Organo Catalysis(不對稱有機小分子催化)”的學術報告;同月,他在華中師範大學作了《諾貝爾獎與科學精神》的主題講座。
人才培養
- 培養成果
已指導學生 | ||
姓名 | 指導階段 | 研究方向 |
董哲 | 博士後 | 有機化學 |
楊彬 | 博士後 | 有機化學 |
(表格內容來自:南方科技大學董哲、西安交通大學楊彬的個人主頁,摘錄時間:2024年3月21日)
- 科研建議
大衛·麥克米倫在2022年2月接受Nobelprize.org專訪時,對年輕的科學家建議:“第1,作為年輕科學家,不要怕冒險,當機會來臨時就抓住它,即使你有很多自我懷疑,也要去做。( I’d say as a young scientist don’t hesitate to take chances.when an opportunity shows up just to go for it, even if you have incredible self-doubt just do it.)第2,作為科學家不要只關注答案,更要關注問題。(The second thing I’d say as a scientist, I would say that it’s never about the answers. It’s always about the questions.)
榮譽表彰
時間 | 獎項名稱 | 頒獎部門 |
---|---|---|
2012年 |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 |
2012年 |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 英國皇家學會 |
2013年 | 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士 | 愛丁堡皇家學會 |
2018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美國國家科學院 |
2021年 | 諾貝爾化學獎 | 諾貝爾基金會 |
社會任職
單位 | 職務 |
---|---|
華中師範大學 | 名譽教授 |
人物評價
大衛·麥克米倫是“不對稱有機催化”領域的先驅。(Pioneers of 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時任美國化學學會旗下C&EN期刊高級編輯Leigh Krietsch Boerner評)
大衛·麥克米倫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他的創新見解與成就大大增強了有機化學的力量,造福人類健康的同時也解決了其他實際問題。他也是一位教研領導者,他與同事們共同努力,將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建設成為全球最優秀的系之一。(David MacMillan is a brilliant chemist whose transformative insights and accomplishments have enhanced the power of organic chemistry to benefit human health and address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He is also a faculty leader who during his time at Princeton has worked with colleagues to build this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into one of the world’s best. )(時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長Christopher L. Eisgruber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