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朱利葉斯(大衛·朱利葉斯)

戴維·朱利葉斯

大衛·朱利葉斯一般指本詞條

戴維·朱利葉斯(David Julius),1955年11月4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布魯克林,生物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匈牙利科學院榮譽院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戴維·朱利葉斯於1973年考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生命科學;197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1984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84年至199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89年加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0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同年當選為匈牙利科學院榮譽院士;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202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戴維·朱利葉斯致力於研究人體感官系統的分子機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維·朱利葉斯
  • 外文名:David Julius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 出生日期:1955年11月4日
  • 畢業院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0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2010年當選為匈牙利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202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學歷:研究生
  • 學位:博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5年11月4日,戴維·朱利葉斯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布魯克林,並在那裡讀完公立國小和高中(亞伯拉罕·林肯高中)。
1973年,考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生命科學,師從亞歷山大·里奇(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的偉大人物之一)。
197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師從傑里米·索納蘭迪·謝克曼
1984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1984年—199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理察·阿克塞爾(分子生物學家),並將研究重點轉向神經藥理學和受體功能。
1989年,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神經藥理學和神經生理學的基本問題。
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0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同年當選為匈牙利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202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戴維·朱利葉斯主要研究的是了解感官系統如何使人類感知世界。他與團隊利用天然產物來闡明觸覺和痛覺的分子機制,他們通過辣椒素,了解了“辣”是如何引起灼痛的,20世紀90年代末,戴維·朱利葉斯研究了人體對溫度的感知是如何轉化為神經衝動的,他利用了辣椒素和DNA片段(在熱感神經元中活躍的基因),發現了某個基因編碼了神經元上的熱感受體,使得細胞對辣椒素敏感;他還研究了薄荷葉中的冷卻劑薄荷醇如何喚起冰冷的涼爽感。使用這些和其他藥物作為藥理學探針,他們確定了感覺神經纖維上的離子通道,這些離子通道被熱、冷或化學刺激物激活,為熱感覺、疼痛和瘙癢的過程提供了分子洞察力。在遺傳學、電生理學、結構學和行為學方法的幫助下,他們研究這些離子通道是如何調節的,以應對腫瘤生長、感染或其他形式的損傷,從而產生炎症和疼痛超敏反應。2013年戴維·朱利葉斯與同事程亦凡使用電子顯微鏡在近原子解析度下確定了TRPV1受體的結構,2015年他們使用了相同的技術來確定TRPA1的結構,即所謂的“芥末受體”(wasabi receptor)。這些基礎科學研究為新型鎮痛藥物的發現和開發奠定了基礎。
  • 學術論文
據2023年12月AMiner平台數據,戴維·朱利葉斯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學)》《Cell(細胞)》《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神經科學年度回顧)》《Molecular Cell(分子細胞)》《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神經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30多篇,被引61500餘次,H-Index:65。
  • 科研項目
項目時間
資助單位
項目名稱
1982年3月1日—2015年5月31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生物有機生物醫學質譜資源
1990年4月1日—2019年6月30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受體和通道功能的分子機制
1990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三叉神經疼痛、機制和控制
1991年9月1日—2002年8月31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哺乳動物大腦的長期變化
2005年9月1日—2008年8月31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感覺神經元機械感受的分子基礎
2006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感覺離子通道的細胞生理學
2009年4月 1日—2019年8月31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利用毒素探測感覺信號
2009年7月1日—2014年4月30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利用毒素探測感覺信號
2012年9月 1日—2018年5月31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ASIC通道和疼痛
2017年12月15日—2025年11月30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天然產物作為疼痛通路的探針
2019年9月23日—2022年8月31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繪製內臟疼痛中的腸脊髓連線圖
參考資料:

人才培養

  • 培養成果
據2023年12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官方數據,戴維·朱利葉斯已培養畢業博士生35位,畢業去向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基因泰克公司、猶他大學南加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耶魯大學、紐約斯隆凱特琳研究所、康奈爾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和研發企業。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01年
波爾-北卡羅來納大學神經科學獎
2003年
英格夫·佐特曼獎
斯德哥爾摩生理學會
2004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5年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7年
愛德華·斯科爾尼克神經科學獎
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
2007年
聯合利華科學獎
2007年
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獎
神經科學學會
2007年
奧爾登·斯賓塞獎
2010年
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2010年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技術和科學研究獎
阿斯圖里亞斯公主基金會
2010年
匈牙利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0年
帕薩諾獎
帕薩諾基金會
2012年
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醫學院
2013年
保羅·詹森生物醫學研究獎
2015年
法國波爾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7年
中曾根獎
人類前沿科學計畫組織
2017年
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
蓋爾德納基金會
2019年
羅森斯蒂爾基礎醫學科學獎
2020年
生命科學突破獎
2020年
神經科學獎
卡夫利基金會
2021年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參考資料:

社會任職

戴維·朱利葉斯是麥克奈特神經科學捐贈基金董事會成員,皮尤學者生物醫學科學計畫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他曾在達蒙·魯尼恩癌症研究基金會科學諮詢委員會任職。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戴維·朱利葉斯的祖父母是20世紀初離開東歐的移民潮中的一員,移民到了紐約。他的父親是一名電氣工程師,母親是一名國小教師,他們都在紐約城市大學獲得了大學學位。他還有兩個親兄弟。
  • 婚姻家庭
戴維·朱利葉斯的妻子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理學教授霍莉·英格拉姆博士,他們育有一子菲利普·朱利葉斯。

人物評價

戴維·朱利葉斯在皮膚感知疼痛刺激和溫度並產生疼痛超敏反應的分子機制方面有開創性的發現(Julius is credited with seminal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by which the skin senses painful stimuli and temperature and produces pain hypersensitivity)。(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評)
戴維·朱利葉斯的工作集中體現了追求生物學中未解之謎的創造力、科學嚴謹性和勇氣,並取得了最終導致人類健康關鍵進步的驚人發現(David’s work epitomizes the creativity, scientific rigor, and courage needed to pursue the major unsolved mysteries of biology and achieve the surprising discoveries that ultimately lead to crucial advances in human health)。(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時任校長Sam Hawgood評)
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我們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的能力是基於堅實的科學基礎,以及像戴維·朱利葉斯這樣為科學發現奉獻了一生的研究人員。正如他的研究為藥物開發開闢了新的途徑一樣,他對未來科學家的教育和指導激勵著他周圍的人去突破可能的科學界限(At UCSF, our ability to take excellent care of patients is based on a strong foundation of science, and of researchers like David who have dedicated their lives to discovery. Just as his research opens up new avenues for drug development, his commitment to the education and mentorship of future scientists inspires those around him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what’s possible)。(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時任院長、醫學博士塔爾梅奇·金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