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布賴恩特曼福德,於1937年出生於英國,工作地點是哈佛大學,1974年獲得菲爾茲獎,關於代數幾何學參模理論,他創造性地套用了不變式理論,導致許多新結果,並由此產生了幾何不變式論;證明了代數曲面與代數曲線和高維代數簇有一個不同之處,對代數曲面的分類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衛·布賴恩特·曼福德
- 外文名:Mumford,David Bryart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937.6.11
基本資料,個人經歷,主要成就,相關資料,
基本資料
中文名:大衛·布賴恩特·曼福德
英文名:Mumford,David Bryart
出生地:英國
出生日期:1937.6.11
國籍:美國
獲獎年度:1974年
地點:溫哥華
獲獎前後的工作地點:哈佛大學
個人經歷
在哈佛大學,大衛·布賴恩特·曼福德上奧斯卡·扎里斯基的課時,引起了對代數幾何學的興趣。芒福德曾研究模空間,出版了幾何不變數理論一書。現在任教於布朗大學,研究模式科學。1974年獲菲爾茲獎,2006年獲邵逸夫獎,2008年獲得沃爾夫獎。
主要成就
代數幾何學參模理論,他創造性地套用了不變式理論,導致許多新結果,並由此產生了幾何不變式論;證明了代數曲面與代數曲線和高維代數簇有一個不同之處,對代數曲面的分類作出了貢獻。
相關資料
獲獎的大會:數學家第十七次大會
時間:1974年
地址:加拿大溫哥華
參加人數:是多倫多那次大會的8倍之多
主席: H.S.M.考克斯特(Coxeter,英國數學家,後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
H.S.M.考克斯特在開幕詞中說:"從前的數學是身居象牙塔的特殊人物研究的對象,現在的數學已變得非常普及,甚至影響到體育:(英式)足球做成切掉尖角的20面體形狀,電子計算機到處生根發芽,所有大學的數學系都在擴展以接納大量渴求知識的學生。"他認為戰後數學在世界上的地位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這次菲爾茲獎得主是:E.龐比里,D.B.曼福德。由K.查德里斯卡恩蘭和J.塔特(Tate),分別對兩位獲獎者的成就作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