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蘆村的歷史要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間。大蘆勞氏祖先從山東(墨勞山)遷徙至此,先後在這建立了留存至今的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東明堂、蟠龍塘、陳卓園、富春園和沙梨園九個群落。
大蘆村古建築群建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清同治二年(1863年),大蘆村古建築群已有400餘年
建築特色
大蘆村建築群具有明、清時期嶺南建築風格,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時代特徵和烙印。九個古建築院落的建築布局嚴謹,構思巧妙,功能合理。木構架榫銜接,樑柱檁椽組成框架,抗震性好,空間上主次分明,內外有別,進出有序。主建築鑊耳樓的結構功能最齊全,恪守規制,透露出濃烈的封建家族宗法觀念氣息。
主要建築
綜述
大蘆村的勞氏古宅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路強堂、蟠龍堂、東明堂、陳卓園、富春園和勞克中公祠九個群落,建築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 。
鑊耳樓
大蘆村勞氏祖屋鑊耳樓占地面積4460 平方米 ,座北向南,前門朝東側開。以現代建築的標準,鑊耳樓並不是“樓”,它是單層式建築,整體平面呈“國”字形。正屋或輔屋兩邊相隔甬道側向的房間是作倉儲的廊屋,背後隔著地院又都有一排僕人、婢女居住的廊屋。主、輔屋的後廊屋與後圍牆間,建設花園式私廳的斗底屋,作為一家之長的日常起居場所。
鑊耳樓是功能齊全、規則嚴謹的典型深宅大院。鑊耳樓祖屋、三達堂這兩個兩位一體的群落,在圈地規劃建築的同時,就按不同的場所,在房屋前後、池塘邊,分別栽種寓意“文章顯世,紅頂當頭”的狴木樹、樟樹和荔枝樹,營造一個吸納山水淑氣、優生養息的環境,顯示出高超的建設規划水平。由於這塊陽宅風水寶地叫“眠牛地”,“牛頭”就在樟樹外,為避免“頂牛”,因此三達堂的外圍牆比鑊耳樓祖屋突出了60厘米。兩建築群的大門朝東側開,一方面表示毋忘前朝恩典,另一方面也與風水向置有關。此外,當時什麼身份的人住哪種房屋,從哪個門口進出,走哪條路,都有嚴格的規定。從中可以領略到封建時期的宗法理念及古代嶺南民宅因地制宜的營造方式。
雙慶堂
大蘆村勞氏長房玄孫兄弟倆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所建的群落稱“雙慶堂”;雙慶堂建築占地面積2862 平方米 ,壁連平列,二三布局,大門也是東側開。“到朝”南面的廊屋裡有一張道光年間製造的“百鳥歸巢”大木床,它左右兩側的床屏為浮雕,後屏為通雕,四隻床腳則雕刻成虎爪狀。
雙慶堂交通成網狀,四通八達、交錯相通。因為房高道窄,光線陰暗,甬道似通非通,氣氛儼然,尤像迷宮。甬道還兼有排水的功能,靠近屋檐設有約50厘米的台階,通常人、狗均走於其上,即使雨天不帶傘也能暢通。屋脊、挑手、卷棚、斗底及官廳門上的花格窗都有十分考究的裝飾花紋。斗底屋的小四合院,以前稱為“花廳”。顧名思義,當時的裝飾布置應該是富麗堂皇的。清朝建的雙慶堂與明朝建的鑊耳樓比較,它更注重建築的實用功能,更適合於人居。考慮到通風對流,建築層高最高達9米,長子宅兩邊的廂房中的四間,甚至有突出屋頂的天窗,這種通風原理在今天的工業建築中還有用到。二進左右兩邊的甬道雖還設有遮擋屏,但已基本上同寬。緊靠著雙慶堂的東邊有一幢民國時期建的小洋樓,隱藏在中式建築中。
東園別墅
大蘆村勞氏古宅群,無論是建築規模、內部結構、局部裝飾,抑或是保留下來的文物,均以東園別墅為最。東園別墅由大陸村勞氏第八代孫勞自榮建於榕樹塘東側,圍牆內由老四座、新四座、桂香堂構成的三四布局,講究對稱,建築占地面積75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前置半月形池塘的大莊園。晚清時期甚至有人叫它東園村,現在人們多簡稱東園。
為避激越祖屋鑊耳樓之嫌,其外門樓簡樸無華,即使在勞自榮之子勞統宇以國子監主簿例授知府後,也只在低矮的的前門樓屋脊上安放一尊小蹲獅。但是內里卻是另一番景象。前門樓兩側圍牆翼張對接東、西外廊屋,與正屋間隔一個大可以縱韁馳馬的大地院:三個主體建築老四座、新四座、桂香堂同樣也是由內廊屋分隔並列;新四座主屋後建設的斗底屋為二層樓房,額匾“望遠樓”的確是居高臨下,村中景致盡收眼底。東園的整體平面極像一個異體的“回”字,那三幢正屋與內廊屋間的甬道,一概需要經過各自的第一進“到朝”的檐廊方可轉進,跟各進側門構成縱橫交錯,內迴環、外封閉的形式,猶如迷宮,即使是本村人出入,往往也是不得復尋向路。其局部的設定,莫說三東正屋的屋脊、架梁的式樣及其工藝處處標新立異,單是對應各進的檐廊、耳房的外觀和構造也決不雷同。老四座、新四座“到朝”的過廳內設屏風式中門;老四座官廳,不但裝飾豪華,廳柱間還用曲屏遮擋以強化清謐的氛圍。而這兩進之間的檐廊,則分別以陶通花為牆,造成玲瓏的小廳。
文物遺存
楹聯
大蘆村古建築群的楹聯多且內容豐富,留存的共305副。其內容幾百年沿用不變,年年抄錄更新,在固定位置張貼,不許混淆。勞氏第十代孫勞念宗於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考國子監獲第一名後,兩廣總督特授“拔元”匾額,其門聯為“文章報國,孝弟傳家”,延續至今。
額匾
第十代孫勞有為以國子監肄業例授翰林院待詔封典於鑊耳樓外懸掛“外翰第”額匾。
東園別墅老四座是東園別墅主人勞自榮日常讀書、玩賞古董、督導子孫或與文友唱和論文的所在,自題匾額“直養齋”。
大蘆村古宅群的門口、廳堂、樓閣上還掛著當年皇帝、總督、巡撫、布政使、學政等權貴、顯要人物賜封、題贈的許多匾額,具有一定的書法鑑賞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大蘆村勞姓四代祖勞弦曾在明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任兵部職方司主政。
清代,大蘆村共有國、府、縣文武生員88名,其中32人出仕做官。
藝文
清代詩人吳必啟描述大蘆村“宅繞清溪聳秀峰,松林鶴返晚煙籠,小樓掩映斜陽外,半畝方塘荔映紅”。
文物價值
大蘆村古建築群鑊耳樓具有相當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既可以作為研究古代營造法式的實物資料,還可以從中研究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民間藝術、風土習俗等。
大蘆村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文化積澱,勞氏祖輩為後世留下了古建築群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依附其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既符合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要求,也有利於開發鄉村文化旅遊,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以此作為個例開展保護性規劃和實施的研究,不僅可以保證村莊的科學發展,還可以作為周邊地區傳統村落發展的範例,來體現其社會與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
2009年7月10號,大蘆古建築群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第六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大蘆村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大蘆村古建築群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佛子嶺鎮大蘆村。
交通信息
從靈山縣坐208路、靈山106路、808路公車均可到達大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