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大藏寺所在地,山形如一頭巨象,寺院建在象的頸部。此外,附近山勢如同環繞中央,自然形成一座十三尊大威德金剛壇城之排列。在寺院中心可遠眺東、南、西、北各有一峰,是壇城的四方護法。
建築特點
大藏寺歷代以來發展至過百間建築物,如同一座小城。寺僧在寺院全盛時代超過八百人之多,但在文獻上一般記載為五百之數,乃取自佛教史上
五百羅漢之意。
入寺門,過約20米寬的廣場就到了
大經堂:鍍金屋頂,正面懸掛黑底白紋的八寶圖。經堂內飾繁麗,牆壁上層是精緻的唐卡。殿堂中間用供曼扎(最高規格的供佛器物)供奉佛像和活佛畫像,左側耳殿四牆供千尊
佛像,右側耳殿供千尊度母像。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期,大藏寺有彌勒殿三座、
宗喀巴大師殿、
大雄寶殿及護法殿等六座佛殿,又有祈竹樓及堪康樓各一座作兩位法檯曆代住錫之處。大殿之樓頂為鎏金銅瓦,乃漢地皇帝所賜。寺院後山上有閉關院一座,供寺僧禪修閉關之用。在寺院前方,有一座三十米高的佛塔,內有無數珍貴聖物。
典藏文物
在歷史上,由於其悠久寺史及其規模,大藏寺被尊稱為"
札倉第二",地位僅次於格律派祖庭
甘丹寺。堪稱格律派在川北一帶之總寺,於
宗喀巴大師諸傳記、《安多政教史》及明、清二代史料中常有提及。在
拉薩布達拉宮中,有一幅"西藏重要寺院"壁畫,其中亦包括這座大寺。
大藏寺各殿均有聖物及珍貴經書無數,彌勒殿供有幾十米高的未來佛聖像。即使是普通的僧舍,每間樓中俱有《大藏經》(在藏傳佛教中分為"甘珠爾"及"丹珠爾"兩部)整套,每間房的牆壁及天花繪滿了壁畫,記載佛陀及歷代祖師之生平史傳。
在明、清兩代,寺院倍受歷代帝皇及朝廷尊崇,長期得到歷代帝皇的供養,其中包括法物、印章、黃金、寶物、布料及僧人日用所需。大藏寺保存著
乾隆皇帝所贈象牙印章一枚、乾隆所供織錦布料少許、御賜天衣及五佛冠(當年有五十套之多,價值連城)散件、歷代聖旨及詔書多函及明代大將軍所供銅鑼一個。這個銅鑼是大藏寺之寶物,其鑼聲異常宏亮及美妙,遠近知名。除來自明、清兩代歷代帝皇及
西藏中部的無數珍貴供品及尊重外,大藏寺在歷史上亦得當地十八土司的支持及供養,成為
川北一帶的佛法權威與中樞。
相關資料
大藏寺基金會是國際佛教聯盟轄下慈善團體之一,於1997年在香港註冊為非牟利免稅團體。大藏寺基金會之成立目的為推廣心靈文化、重建國內失修之寺院、建立完整之僧伽教育、在中國國內之邊遠地區推行扶貧賑災及助學計畫、提供免費或低收費之邊遠地區醫療服務,並出版佛法及與佛教文化有關之書籍。
佛心堂免費醫療服務,是大藏寺基金會慈善項目。正在致力於在貧困山區中開設免費診所,為中國內地貧困山區居民提供基本的診治及藥物。佛心堂並計畫陸續開辦多間位於山區的小型診所及流動診療車,提供免費藏醫及西醫診療施藥服務於有需要的村落,同時亦資助培訓西藏傳統醫學師。
基金會自成立始一直以來與四川大藏寺、四川霞渡寺、拉薩色拉寺昧院嘉絨堂及印度色拉寺味院共同合作,為僧眾提供適當的教育、生活及醫源所需費用,包括長期為大藏寺、霞渡寺及印度色拉寺味院嘉絨堂全體僧眾提供飲食及教育生活所需及為印度色拉寺昧院共一千五百多位學僧注射肝炎抗體疫苗等。基金會亦不定期為拉薩多間尼院提供生活及教育經費。
【圖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