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白腐病

大蔥白腐病

大蔥白腐病是由白腐小核菌引起的、發生在大蔥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葉鞘及鱗莖。葉片染病,葉尖現黃褐色條斑,並逐漸黃化,並向莖基部出現發展,進而矮化枯死;葉鞘染病,植株生長不良,葉鞘表面或組織內有稠密的白色絨狀霉,以後漸變成灰黑色,並迅速形成大量菌核;鱗莖染病,軟腐,整株矮化,呈水漬狀腐爛。

大蔥白腐病是大蔥常見的病害,分布範圍廣,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在中國也分布很廣。該病在土壤濕度大、氣溫在15~20℃時,連續降雨、排灌不暢、長期連作、缺肥、生長不良時,更容易發生。

大蔥白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農業防治法和農藥防治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蔥白腐病
  • 外文名:White rot disease of Allium fistulosum
  • 別名:黑腐菌核病
  • 病原:白腐小核菌
  • 為害作物:大蔥
  • 為害部位:葉片、葉鞘及鱗莖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大蔥白腐病病原為白腐小核菌(學名: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屬真菌半知菌亞門、無孢目、小核菌屬真菌。菌核直徑200~500微米,外殼色深,由兩層圓形細胞構成,而中髓部則由緊密的長形菌絲組成。菌核發芽時,表皮腫脹破裂,暴露出濃密的菌絲體。
大蔥白腐病
白腐小核菌
該病原寄主的專化性似乎並不局限於刺激萌發,同時也擴大到菌絲體在寄主體內的生長。用麥芽瓊脂培養菌截切的圓片接種於甘藍、抱子甘藍、甜菜、胡蘿蔔、大麥以及紅花和白花三葉草的根結果不發生侵染。用代表八個屬的九種野生植物作類似的試驗,結果也不發生侵染。此外,對於白腐小核菌在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根表面活的菌絲體的生長習性尚無資料可供參考。

為害症狀

大蔥白腐病在大蒜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大蔥的葉片、葉鞘及鱗莖。幼苗發病,幼苗葉尖變黃,繼而整葉灰白色枯死,最後幼苗枯萎而死。成株發病尖變黃,進而矮化枯死。莖基部組織先變軟腐狀,微陷,灰黑色,並沿莖基部擴展。地下部變黑腐爛表面或組織內有緻密白色絨狀霉,以後逐漸變成黑色,並迅速形成大量的菌核。菌核球形,黑色,大小0.5~1毫米。菌核多彼此重疊成菌核塊。菌核塊厚度有時可達5毫米左右。發病重時,根、莖在田間即腐爛。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隨寄主植物在田間越冬。菌核也可殘存在地表下5厘米土壤里越冬。在土壤中,菌核遇根分泌物刺激發。菌核萌髮長出菌絲,借灌溉、雨水蔓延傳播。病菌在10℃左右開始侵染和擴展,高於25℃停止擴展。

流行規律

在氣溫15~20℃,土壤濕度大時易發病。春末夏初,溫度較低、多雨季節發病嚴重。長期連作、排水不良、缺肥、生長不良時,易發病蔓延。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法主要有重點治理病地,發病嚴重的地塊,應進行3~5年的輪作;採取育苗移裁的方式,在沒有病害的地塊留種育苗,防止種子帶病傳播。對於帶病的種子,可以通過防毒劑殺滅。具體可用種子重量0.3%的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拌種;在育苗移裁的過程中,及時剔除病苗、殘苗、弱苗。如果在田間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同時用藥劑或石灰粉消毒;避免濕度過大,當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時,要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清潔田園,清除前茬殘留,除去病殘體,燒毀或深埋。當茬作物採收後,及時把田間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並進行深翻地,把病菌翻入深處,減少田間病原。
農藥防治法,主要在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消毒,每畝的用40%甲醛50倍液46~47升,噴灑於地表。發病初可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或澆灌根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