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唐松草

大葉唐松草

大葉唐松草(學名:Thalictrum faberi Ulbr.),是毛茛科唐松草屬草本植物,植株全部無毛。根狀莖短,下部密生細長的鬚根。莖高45-110厘米,上部分枝。葉為二至三回三出複葉。花序圓錐狀,萼片白色,寬橢圓形,花葯長圓形,花絲比花葯窄或等寬,心皮3-6。瘦果狹卵形。7-8月開花。生海拔600-1300米間山地林下。分布於中國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河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葉唐松草
  • 拉丁學名:Thalictrum faberi Ulbr.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茛目
  • 毛茛科
  • 唐松草屬
  • :大葉唐松草
  • 分布區域:中國湖南(衡山)、江西、福建、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
  • 命名者及年代:Ulbr., 1925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近種區別,栽培方法,種子繁殖,根繁殖,建園,田間管理,採收,

形態特徵

大葉唐松草是草本植物,植株全部無毛。根狀莖短,下部密生細長的鬚根。莖高(35~)45~110cm,上部分枝。基生葉在開花時枯萎。莖下部葉為二至三回三出複葉;葉片長達30cm;小葉大,堅紙質,頂生小葉寬卵形,有時近菱形,長5~10cm,寬3.5~9cm,頂端急尖或微鈍,基部圓形、淺心形或截形,三淺裂,邊緣每側有5~10個不等粗齒,表面葉脈近平,背面葉脈隆起,脈網明顯,小葉柄長1.5~4cm;葉柄長4.5~6cm,基部有鞘,托葉狹,全緣。
花序圓錐狀,長20~40cm;花梗細,長3~7mm;萼片白色,寬橢圓形,長3~3.5mm,早落;雄蕊多數,花葯長圓形,長1~2mm,花絲比花葯窄或等寬,長5~7mm,上部倒披針形,下部絲形;心皮3~6,花柱與子房等長,稍拳卷,沿腹面生柱頭組織。瘦果狹卵形,長5~6mm,約有10條細縱肋,宿存花柱長約1mm,拳卷。7~8月開花。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1300m間山地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湖南衡山)、江西福建、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河南南部(商城)。模式標本采自浙江寧波。

主要價值

【藥性】南藥《中草藥學》:“苦寒。”
【功用主治】清熱,瀉火解毒。主治泄瀉,瘰癧瘡癤,天行赤眼。
1.南藥《中草藥學》:“治痢疾,腹瀉,淋巴結核,淋巴結炎,眼結膜炎。”
2.《福建藥物志》:“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脾胃慮寒者慎服。

近種區別

本種最近粗壯唐松草(T. robustum),但後者的莖、葉、花序均有短柔毛易於區別。

栽培方法

種子繁殖

8月下旬至9月中旬,從植株上採摘充分成熟的種子,因種子成熟後及容易掉落,所以應及時採摘。將種子連同枝葉放入涼爽通風處曬晾後,輕輕敲打,將種子去雜,乾燥貯藏。唐松草喜肥沃土地,忌低洼積水。翻土15~20cm深,撒施肥料,做寬1.2m高、10~15cm長、10~20m的南北向床,拍實床緣。4月中旬到5月初均可播種,順床向或橫床向每隔25cm開1條5cm寬、2cm深的溝。將乾種子拌3~5倍細沙及少量的多菌靈防毒劑,撒入溝內,覆蓋土0.5~0.8cm厚。播種量為1kg/畝,或每10m用種量15g.播種後床表覆蓋透光度為40%的草簾,向簾上撒殺蟲劑,噴水使床面土粒浸濕15cm深。7~10天后再噴1次水。幼苗2cm高時,在陰天或者晴天傍晚揭簾,以後的生長季也應及時噴水,確保床面不乾。生長季床面出現雜草需及時拔、鏟。7月下旬左右,如果幼苗發黃應向床面追施尿素,發現食葉及咬根害蟲應及時滅殺。

根繁殖

4月上旬將零散生長在山上的植株挖出,如果根莖大可分成幾株,修去過長的根系,按10cm×10cm的株行距離栽植於苗床上,備下年移植使用。

建園

選擇腐殖質多的坡地、平地、山下建園。均勻撒施農家肥料,每畝用量約在2~3kg。坡地應順山修床,高度在5cm左右,整地時間可以在4月初或者9月到10月進行。4月上旬或者10月下旬可進行移栽。在床上開深度5cm的溝,溝距20cm,在溝內按15cm株距栽苗。每處栽苗2株,回土踩實,頂芽微露。

田間管理

植苗後必須澆足水,浸濕土層20cm深。每年採收後的5月末,床表追施尿素,每畝施用40kg。採收前的4月中下旬如果遇冬旱或者春旱,應澆足1次水。

採收

定植後第二年即可採收莖葉,但是產量較少。第三年以後,地上產量迅速增加。5月中旬左右當莖葉長到20cm左右的時候,根部留5cm,莖稈綁成小把及時銷售。第一次採收後20天左右,發出第二茬莖葉,只能採摘1/2數量的莖葉,過度採摘影響當年採摘和下一年產量。人工栽植唐松草,一般情況下,第一年和第二年產量稍低,第三年第四年產量較高,其效益是較為可觀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